理论教育 中山铁城轶事:解读中山历史上的内外有别现象

中山铁城轶事:解读中山历史上的内外有别现象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宋绍兴年间建县城后,城里城外称呼有别。据《石岐志》载:“城内居民多属官宦、地主、豪绅,人们称为城里人,城外称石岐埠人,多属商贾及外地客商,人们称为石岐大街市人;一为沙岗墟,乃四郊农民土产品集散之市集,逢三六九日热闹非常。”从此,城墙内外分隔成为历史。中山刚好在北回归线附近,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交界的季风性气候地区。沿海的地理优势使中山兼具内陆和沿海的食材,无论是山珍还是海味,中山都顺手拈来。

中山铁城轶事:解读中山历史上的内外有别现象

城墙的建设也影响了城市形态和社会生活。自宋绍兴年间建县城后,城里城外称呼有别。城里称铁城,城外称石岐(清以后多了一个沙岗墟)。据《石岐志》载:“城内居民多属官宦、地主、豪绅,人们称为城里人,城外称石岐埠人,多属商贾及外地客商,人们称为石岐大街市人;一为沙岗墟,乃四郊农民土产品集散之市集,逢三六九日热闹非常。”但因城里土地有限,民居逐步向城外扩展。而城外的商户也不断增加,新形成的街道日益增多。因此,城墙的兴废不仅影响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它也直接影响城墙内外的城市形态差异。虽然民国时期城墙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但是这种城墙分隔所造成的内外差异在城区老一辈人的心理认知上依然存在。

民国时期,1921年11月就任中山县长的吴铁城,拟订了拆旧城,筑马路,建设新县城的计划,并付诸实行。其后县署长官几番更替,均仍按计划进行,直至将这项计划完成为止。1925年,四座城楼先后拆除。1932年,孙文西路等9条马路先后建成,成为横贯东西、纵掠南北的城区主干交通通道。从此,城墙内外分隔成为历史

延伸阅读:中山的地理位置与饮食

谈到广东的城市,总离不开吃。“食在广东”,中山位于珠江口岸,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这个城市的饮食不仅汲取了顺德菜系、客家菜系等粤菜的风味,还引进了全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手法以及不同国家的美食,集多种口味与手法于一身,所以在中山的人可谓有口福。中山的味道和它的历史文化建筑一样耐人寻味,深入人心,总有一两道“撚手”小菜让你齿颊留香,食髓知味。(www.daowen.com)

关于中山的家乡菜、特色食材,应该从中山的地理位置说起。中山刚好在北回归线附近,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交界的季风性气候地区。丰富的降雨和温和的气温使得这里物产多元;咸淡水交界的海岸线则使得物产丰盛。沿海的地理优势使中山兼具内陆和沿海的食材,无论是山珍还是海味,中山都顺手拈来。

亚热带地区多湿热,这使得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懂得就地使用食材来进行食疗。各种凉茶、祛湿茶、养生汤水已经成为中山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石岐凉茶、沙溪凉茶作为老字号,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牌子。打着中山食疗文化牌子的店铺比比皆是。卖汤水的、卖糖水的,总是不失时机地在相应季节推出当季饮食。而亚热带气候的另外一个特点则是:生长在这种气候的植被,多属四季常青,许多本土的山草,大多“滥生”,一年多熟,风吹又生。比如在热带亚热带常见的大蕉,中山人对蕉蕾、青蕉、熟蕉都能摸索出特定的制作方法和食谱,这些本土植物浑身都有功用。

“着灶”,是我们能从街市阿姨那里听来的循循善诱的说法,也是妈妈的温馨提示。人情味在市场兜售的食材、碗里的食物以及中山潜移默化的饮食文化中渗透着,悄无声息,润物无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