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江出海处的珠江口西岸,由于长期受西、北江大量泥沙的冲刷和沉积,滨线逐渐从江门沙、礼乐沙不断向香山岛扩展,西海大部分水域因此逐渐形成陆地。而珠江口的东岸,泥土、泥沙冲刷和沉积较少,伶仃洋的滨线的变化相对较小。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珠江口西北岸滨线从佛山地段扩展到今顺德龙江地段,东北岸滨线已从石龙地段扩展至东莞城区地段,从西北、东北顺流而下的泥沙宛如一张大网逐渐向香山岛靠近。
秦汉至隋唐时期,香山全境均由珠江口外一些各自独立的小岛形成。这些尚未开发的岛屿与大陆之间仍然隔着很深很阔的海湾。在这些被海水包围的岛屿之中,香山岛是南海郡番禺县最南端的、同时也是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岛屿。岛上山脉蜿蜒,面积约有300多平方公里,九山相连。其中位居岛屿中部最高最大的山脉有五个高峰,产岩桂、木樨等,故称为五桂山。
唐代,人类活动加上潮汐的冲积、西面海底的淤积,使这里形成可耕可植的浅滩、沙田、陆地。香山岛在不断地泥沙堆积、出海成陆的自然变动之中缓慢地成长壮大起来,在岛的周围形成了沙田和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
宋元时期,这里部分地方出水成陆,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经过宋元两代,由大海变为冲积平原的土地约占原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土地被称为“西海十八沙”。中原人口的南迁为香山的农业生产和围海造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治水的经验,也直接改变了香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风貌。
明清时期,山水交融,淤积成洲。此时石岐北面的小榄、黄圃等区域已是沙田成陆。石岐海逐渐萎缩,变海为江,由江变河,大部分河床因泥沙淤积而出水成陆。西北部出水成陆的沙洲继续增加,并被逐步开垦。中部因有石岐一带的卓旗山、马山、莲峰山、烟筒山、白米山、大尖峰等山的屏蔽,形成有利于泥沙淤积的静水环境,东北部黄旗都海面的淤积特别迅速,从石岐西北至浮圩山宽阔的石岐海,当时已成为“海中多洲滩,种芦积泥成田”之地。由于沙洲不断增多,这里扩展成另一大片的冲积平原,被称为“东海十六沙”,即今黄圃、南头、东凤、阜沙、三角、浪网、民众镇的大部分和港口镇北部,以及现属番禺县的大岗、潭洲、横沥镇一带地方,即小榄水道以东、浅水湖和横门水道以北的洪奇沥一带。
水乡生活影响了中山人民的性格。历史上,中山的土地分为民田区和沙田区。其中,沙田区居民原来在水上以舟楫为家,在浅海滩涂和大小岛屿上以捕捞海产为生计。因海面淤积成陆而生存空间日渐缩小,沙田居民逐渐转为从事农耕,但是他们仍保留着许多沙田区居民特有的民风民俗。例如中山水乡的“咸水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中山的民众镇、坦洲镇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疍家人”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的“咸水歌”在这些地区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水乡地区的“疍家人”更是保有自己的方言,也就是现在的疍家话。
在清代,市内各区形成许多淤积成陆的沙洲。
小榄北部的北帝沙,古镇西部的龙麟沙,大涌以西的鲫鱼沙、陆泉沙,坦背东北部的沥心沙,港口西部的石特沙,民众东南部的新涨沙,张家边西北部的杨家沙、三仙沙、水洲沙、濠头沙、齐东沙、羊角沙,张溪以北的东濠沙,长洲南北的西河沙、长洲沙,沙蓢一带的沙腰沙、蓢滘沙、中流沙,板芙西半部的芙蓉沙、广福沙、附洋沙、板尾沙和海心沙,神湾西部的外沙、磨刀沙、大排沙、竹排沙等,均为清代淤积成陆的沙洲。金斗湾坦洲中南部的几个原来分离的岛丘,因周围淤积而连结成片,成为潮田水网地带。
明清两代冲积平原的迅速扩展,使石岐以北的土地逐渐与顺德、番禺等大陆地区连结起来,中山也就变为珠江三角洲南部陆地。与此同时,在中山境内,逐渐形成七大河道(即桂洲水道、洪奇沥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横门水道、磨刀门水道和石岐水道)和三大口门(即磨刀门、洪奇门和横门)。珠江出海口共有8个口门,上述为其中3个经中山出海的口门。丰富的水系给中山带来灌溉和水运的巨大便利。
中山的主要水道有:(www.daowen.com)
鸡鸦水道:北接容桂水道,西岸北起经东凤、阜沙镇;东岸北起经南头镇、马新联围和民三联围,在大南尾与小榄水道汇流,注入横门水道出海。全长33公里。该水道渲泄西江洪水,两岸成为中山市的防洪地区。
小榄水道:北接顺德马宁水道,于莺歌咀注入市境内,西岸途经小榄、坦背、港口镇;东岸至东凤、阜沙镇,在大南尾与鸡鸦水道汇流注入横门水道出海。全长31公里。
横门水道:上接小榄、鸡鸦、石岐水道,经张家边、中山港区,由横门流出珠江口。全长12公里。
中山的主要水道(图片来源:《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黄沙沥:西接鸡鸦水道,向东流经黄圃、三角镇边界,至石基沙头汇入洪奇沥,全长10公里,是黄圃、三角、民众镇农田的排灌河,又是鸡鸦水道的主要排洪分支。
石岐河:横穿市境中部,往东北经郊区、张家边区出东河口水闸,注入横门水道;往西南经环城区和板芙镇,至西河口水闸,出螺洲门。全长46公里。
北台溪:发源于五桂山的风吹罗带峰和梅花地顶之间。主干流向西及西北,经大东洋山穿过岐关公路的北台桥,绕湖州山北麓注入石岐河。全长23公里。
小隐涌(大环河):发源于五桂山主峰和风吹罗带峰之间。主干流向北及东北,流经大寮村会童子坑水,过旧屋林,出西桠,经大环村,注入横门水道。全长25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