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以数字编列命名的时期出现在清末民国年间。
宣统二年(1910年)改镇为区,全县设置9个区,以数字一(第一区)至九(第九区)进行排列。
隆镇改为第二区:今沙溪、大涌、横栏、沙蓢和板芙西部一带;
榄镇改为第三区:今小榄、古镇、东凤、东升、坦背一带;
东镇改为第四区:今张家边、南朗、翠亨、长江一带;
谷镇改为第五区:今三乡、神湾、石莹桥一带;
上恭镇改为第六区:今唐家、下栅、淇澳一带;(www.daowen.com)
下恭镇改为第七区:今香洲、前山、湾仔、坦洲、横琴、万山一带;
黄梁镇改为第八区:今斗门、乾务、白蕉、三灶一带;
黄旗都改为第九区:今黄圃、阜沙、南头、浪网、民众、三角、小黄圃、潭洲、大岗、黄阁一带。
1930年,全县调整区划,区的数字名称被舍去,仍然按地方命名,但是与清朝时期又有所不同。第一区改为仁良区,石岐地方定名为石岐镇;第二区改为西乡区;第三区改为西海区;第四区改为东乡区;第五区和第七区本部合并,改为南乡区;第六区改为中山港区;分出第七、八两区的南部海岛,成立南海区;第八区本部改为黄梁区;第九区改为东海区。
1931年9月,全县9个区恢复按数字编列的名称。仁良区改为第一区(驻石岐镇),西乡区改为第二区(驻沙溪圩),西海区改为第三区(驻小榄镇),东乡区改为第四区(驻大环),南乡区改为第五区(驻前山),中山港区改为第六区(驻下栅),南海区改为第七区(驻三灶),黄梁区改为第八区(驻斗门镇),东海区改为第九区(驻大黄圃镇)。
清末至民国,全国大规模采用数字编列的分区方式进行行政区域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简单粗暴”。虽然从军事上说,它可以使区划管理更为便利,加强军事防御的作用,但是对居民和游客来说,这样的分区失去了人情味,抹杀了城市的历史积淀,甚至还有些表现主义的荒诞意味,会造成紊乱和让人无法定向。但是数字的分法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排名不分先后”的,石岐区始终作为“第一区”存在,而较为偏远的镇区则被划分到最后,这样的排位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而且两次数字分区从地域划分来说基本不变。数字区名改回地名之后,与中山目前使用的地区名已比较接近了。
今天,一些道路、高速公路采用数字或字母编号的方式来命名,这倒不妨,但是地区的名字,大部分都是古人在长年累月的生产劳动中凝聚智慧、经验或地方特色而来的,留下这些汉字地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认识它,读懂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