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在每一个封建朝代,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行政区域划分,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城镇的发展非常关键。同样,中山的每一次改名换姓几乎都与政治事件有关。自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以来,中山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升格,从一个南国边陲小岛变成地级市,日渐显出国家对其地理位置的重视,特别是中山对于军事、政治的关键作用。但是反过来,国家的行政规划对中山的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山从一个叫做香山岛的孤岛,慢慢因泥土淤积而与陆地连成一片,不可避免地与周边发生联系,她不再是、也不能只是太平洋上的“伶仃岛”了。在周边地区的影响下,在不断完善的区域管理下,她慢慢成长起来。
这个故事,我们要从秦朝讲起。
秦平定百越,废诸侯,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五岭之南,赵佗建立了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南越以番禺为中心,分为南海郡、桂林郡与象郡三个郡。香山在秦时属南海郡范围。
南越国初次将香山岛纳入一国的政治版图,隶属南海郡番禺县。在公元前111年后,汉朝在岭南地区普遍置县,香山岛成为汉朝南海郡番禺县南部的一个海岛。
我们的邻市,现在的东莞在东晋时期已经立县,初名为宝安县。唐朝实行道、州、县制,县下设乡,香山被纳入宝安县文顺乡。文顺乡管辖今中山的石岐、南朗、三乡和珠海的前山、南屏镇、唐家湾等沿海陆地,即现在石岐以南,澳门以北的丘陵地带,包含现在珠海的部分地区。这是今中山、珠海地区最早,也是当时国家行政区划中最小的地方行政区域。
宋朝实行州、县制,在一些军事要地,设有镇、城、寨等军事驻防。北宋时期,香山立寨,后很快升格为香山镇,行政区域包括香山岛及周围许多小岛。最初的“镇”,与今天我们所谈的“镇”不一样,其意为设防备军以“镇守”、“镇压”当地的意思,是作为军事据点的行政单位,旨在于边境驻兵戍守。到了宋代,镇的军事色彩开始慢慢降低,并且成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繁盛的集聚区,具备防卫与贸易的功能,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称的镇,即市县下级的行政单位。
南宋时,香山立县,扩大版图,从原有的香山岛,扩大到包括古海湾西北岸及其沿岸的海岛、海滩的一片地带。
明代的县按照粮食征收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石以下为下县,香山县在当时为下县。
到了清代,“昔则土旷人稀,生计全无;今则民繁地瘠,家鲜余资”。香山县注重休养生息,人口的增加推进了生产劳动的扩大,慢慢地改变了贫瘠的状况,成为岭南地区的大县之一。(www.daowen.com)
延伸阅读:第一任县令陈天觉
陈天觉的父亲陈文龙,是南雄府保昌县人氏,曾任武官,在北宋嘉祐中(1060年前后)举家从冈州德行里(今台山市冲泮乡)迁到香山寨仁厚村青山(即仁山)定居,娶妻生下陈天伦、陈天觉、陈天叙三子。
陈天觉,以字行,名元英,号香叟。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中举,绍兴八年(1138年)赴京会试,拔擢于戊午博学宏词科,特赐进士衔,授朝议大夫(一说授朝政大夫)。他实际上是翰林院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天文、书艺、图画、医事等事务,因性格耿直,得罪朝中权贵而遭受弹劾,不久被罢职,愤而归里,不复出仕。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起,陈天觉任香山镇寨官。
在寨官任上,陈天觉成就了香山立县之举。乡绅梁杞曾比陈天觉早70年提出立县申请,但朝廷腐败,申请无果。70年后,国家战事稍息,陈天觉联手东莞县知县姚孝资禀请为香山立县,其理由与梁杞相同,即此地海运常遇到海盗,影响“输役”。申请终获诏准。可以说,陈天觉时期香山得以立县,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的。
诏准立县后,按理需要选拔县令。县令的选拔,通常按照京、朝官任命县长官称“知县事”,以“选人”为任命县长官的原则。但当时的朝廷无暇顾及,只是指定陈天觉以寨官身份“署理”县命。于是,陈天觉这个无名无分的“代县令”,一代就是17年。
在代理县令任上的陈天觉为县城选址,大兴水利,也实行了多项休养生息的政策。在他“兴业生息”的治县原则下,香山县不但能年年完成国家的赋役任务和各项公差,而且逐步出现梓里安定、百业繁荣、民风勤朴、民生渐富的新气象。1169年,83岁高龄的陈天觉辞去寨官和代理县令的职务,居于县署后侧的仁厚里,安享晚年。他活到96岁的高龄,去世后与妻合葬于今库充后山上。
香山作为县级行政单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后来由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20世纪80年代全国共有227个地级市,只有5个在市级以下不设区,中山市算一个。目前,全国有5个不设区也不设县的地级市,被称为“直筒子”市,中山市是其中一个,另外4个是甘肃省嘉峪关市、广东省东莞市、海南省三沙市和儋州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