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武阳:忠臣死节,三国群雄逐鹿!

东武阳:忠臣死节,三国群雄逐鹿!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人就此有了“君臣”名分。曹操是袁绍阵营里的人,是袁绍南线的屏障,鉴于对张邈的痛恨,袁绍将臧洪调离青州,出任东郡太守。袁绍任命臧洪做的东郡太守,能控制的只有黄河以北的半个东郡,东郡的治所在黄河南岸的濮阳,臧洪将自己的治所设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袁绍亲率大军包围东郡,把臧洪围在东武阳。

东武阳:忠臣死节,三国群雄逐鹿!

兴平二年(195)八月,曹操大军包围雍丘,雍丘城是张氏兄弟经营多年的大本营,也是张邈势力在兖州的最后据点。对张氏兄弟而言,已经退无可退,所以张邈才让弟弟张超坚守,张家的全家老小也都在城里,面对曹操的大军围攻,张超拼死抵抗。而对曹操来说,只有攻下雍丘才算彻底平定兖州,对张邈在自己背后捅刀子的行为,曹操一直怀恨在心,此战也是曹操的复仇之战。有仇必报的曹操不会放过张氏兄弟。

曹军围住雍丘,架起云梯昼夜攻打,张超带着部下与攻城的曹军拼死厮杀,激烈的攻城战从八月打到十月,在外逃亡的张邈知道这么打下去,弟弟坚持不了多久,亲自前往淮南袁术处求救。因为袁术与曹操是对立的两派,张邈相信袁术不会见死不救,但张邈还没到淮南,半路上就被自己的手下所杀。

张邈一死,也就无人再关心雍丘城里的张超了,但东汉以来名士忠君报主的传统由来已久,这个君,不仅指皇帝,也包括提拔自己的州牧、太守。

一旦名士被某位郡守所赏识礼聘,两人也就有了“君臣”名分,被提拔的名士即要效忠于自己的使君、府君,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当然,这并非强迫,主要靠自觉,尽管乱世人心难测,但还是有不少以气节相许的忠臣义士,臧洪就是其中之一。

与三姓家奴吕布相比,臧洪是那个时代另一类忠君的典型,与乱世格格不入的悲情英雄

臧洪,字子源,徐州广陵郡射阳人。跟后来成为袁绍、曹操笔杆子的陈琳是同乡。臧洪的父亲臧雯当过匈奴中郎将、中山郡、太原郡太守,臧洪也是官宦之后。既然有背景,想当官就易如反掌,长大后的臧洪以官场潜规则被举为孝廉,之后又成为三署郎,后与众多名士同事一起被外派到各地当县长。

说起臧洪的这批同事,全都是当时的名人,东莱人刘繇也就是后面的扬州刺史当时被外派到下邑当县长,东海人王朗即后来的曹魏重臣被任命为淄邱县长,臧洪是即丘县长。

汉灵帝时,臧洪见天下大乱,主动弃官回乡,广陵太守张超久闻其名,听说臧洪回来了,马上派人去请,臧洪便成为太守张超的功曹。两人就此有了“君臣”名分。

后来臧洪奉命出使幽州,正遇上刘虞跟公孙瓒的内战,臧洪只好停在河间,与袁绍不期而遇,两人在一起聊天,交谈中,袁绍发现臧洪是个人才,就把臧洪留下,这时正好青州刺史焦和病死,袁绍就让臧洪代理刺史之职,臧洪在青州两年,青州的局势明显好转。

臧洪虽有才干,在青州也为袁绍稳定地方兢兢业业,但他毕竟是张氏兄弟旧部,袁绍对他不能完全放心。曹操是袁绍阵营里的人,是袁绍南线的屏障,鉴于对张邈的痛恨,袁绍将臧洪调离青州,出任东郡太守。

东郡原是曹操的地盘,曹操虽暂依附于袁绍,但仍是一股独立的军事势力,袁绍在东郡原来是插不进去的。曹操为对抗张邈、吕布,跟袁绍做了交换,把东郡在黄河以北的地盘让给袁绍,袁绍得了半个东郡,这才给粮派兵帮助曹操打张邈、攻吕布。袁绍任命臧洪做的东郡太守,能控制的只有黄河以北的半个东郡,东郡的治所在黄河南岸的濮阳,臧洪将自己的治所设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

张超被曹操围在雍丘城中,朝不保夕,张超对部将们说:“他人或许会袖手旁观,但臧洪一定会来救我。”部下都认为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重用,不会自毁前程而远来赴难。张超见众人不信,说:“子源,天下义士,非忘恩负义之辈,只怕袁绍从中阻挠,臧洪力不从心。”

张超果然说对了。臧洪听说旧主被围,命在旦夕,光着脚哭着来求袁绍发兵救援,袁绍正为曹操捷报频传而高兴,因为吕布、张邈也是他所痛恨的人,所以曹操这仗可以说也是为袁绍打的,不然袁绍怎会又给人又给粮地支援曹操,袁绍的钱粮可不是白拿的,没好处的事,袁绍才不干。

曹操逐吕布、攻张邈,符合袁绍的利益,所以他乐得坐山观虎斗,又怎会答应臧洪派兵去救自己的仇人。

臧洪百般哀求,袁绍哪里肯听。臧洪又请只率本部人马前去,袁绍还是不同意。焦急万分的臧洪还是等来了他最不愿听到的消息,被围数月之久的雍丘城终于陷落,曹军攻陷雍丘,张超自杀,曹操进城后,大开杀戒,诛灭张邈三族。

臧洪悲愤之余跟自己的主公袁绍反目成仇、公开决裂。袁绍当然不能允许“叛臣”,兖州的战事刚刚平息,东郡又开战了。

袁绍亲率大军包围东郡,把臧洪围在东武阳。前后攻打近一年,臧洪顽强地硬守了一年,臧洪跟张超不同,因为压根儿就不会有人来救他,臧洪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但他还是决定跟袁绍死磕到底,决不投降。

臧洪拼命抵抗,袁军久攻不克,令袁绍颜面无光。毕竟臧洪是他袁绍的手下,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自己的部下起兵反对自己,这让袁绍觉得很丢人,而且自己亲自带兵征剿,这么一座小城,竟然打了一年都没打下来。

强攻不成,袁绍将笔杆子陈琳召来,给臧洪写劝降信,大意是只要臧洪肯开城投降,可以念在往日的情分上从轻处置。袁绍让陈琳写信不仅是因为这位大才子文笔好,还因为他是臧洪的同乡,信写得文采斐然,入情入理。但臧洪此时早已决心死战到底,说什么都没用,臧洪礼貌地写了回信,意思简单明了, 自己决不投降。

袁绍看了信,知道再说什么都是多余,只好命令全军继续攻城。

这时东武阳已被围一年,城里的粮食早就吃光了,又无救兵,从被围的第一天起,臧洪就十分清楚自己的结局,但看着跟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部下,要他们跟自己一起赴死,臧洪还是于心不忍,召集部下说:“我为报答旧主张府君,不能不死,但这事与诸位无关,诸位都有老小,趁现在还能出去,带着妻小逃命去吧。”将士们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都表示愿意跟着太守死战到底。(www.daowen.com)

断粮之后,开始还能捉老鼠挖树皮吃草根,到了后来连这些都没了。臧洪看着饿得摇摇晃晃的部下,心像针扎一般难受,臧洪找来负责粮草的主簿,问城里还有多少粮食。主簿苦着脸说:“大人,只剩下三斗小米,是留着给您煮粥的。”臧洪长叹一声:“全城断粮,我怎能独食,给大家分了吧。”城里几千人,这点粮食,一人一口都不够,于是就把三斗小米煮了粥,所谓的粥分到每个人碗里也只有少许米粒。

因为没有吃的,城里的人大量饿死,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城内的大街小巷,无人掩埋,因为活着的人也饿得奄奄一息,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更别说搬运尸体。臧洪看到这番惨景,心如刀绞,忍痛杀了爱妾给守城将士煮“肉粥”,将士们被感动得不能自已,哭着接过“粥”,但这点“粥”也维持不了多久,城内七八千男女相继饿死,但直到城破之日,全城无一人叛逃。

城终于被袁绍“攻破”,袁绍大军进城,臧洪被俘。袁绍决定亲自审讯臧洪。为挽回形象,树立威信,袁绍特意将审讯会场设在城外自己的中军大帐,袁绍准备在此升堂问案,会场周围拉起帐幔,四周遍插军旗,袁绍手下文武官员全都到场,外面到处是手执长戟维持秩序的士兵。

袁绍早早来到会场,居中高坐,文武官员到齐后,臧洪被押进会场。看着臧洪,袁绍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开口问道:“臧洪,我待你不薄,你为何反叛?今日成了阶下之囚,还有何话说?”袁绍此举实在是自取其辱,臧洪之为人,他有所了解,这么一来,他就给了臧洪一个自言其志的机会。

果然,臧洪听袁绍如此质问,并未胆怯,义形于色朗声答道:“袁氏四世三公,世受汉恩。今天子蒙尘,群凶当朝,您不起兵讨贼,反而趁天下大乱欲行不臣之事(指袁绍想另立天子,之后再自己当皇帝,臧洪曾经是袁绍的亲信,所以对袁绍的那点花花肠子还是晓得的)。当年您跟张陈留(指陈留太守张邈)以兄弟相称,那么臧洪的府君也是您的兄弟(指张超,东汉尊称州刺史为使君,郡太守为府君,刘备后来先后做过徐州牧、豫州刺史,所以人称刘使君)。本应齐心协力共讨国贼,您却看着府君一家为曹操所灭,不发救兵。我臧洪兵单力薄,不能救主,死不瞑目,今日有死而已!”

臧洪的一番慷慨陈词,弄得袁绍好不尴尬,袁绍的脸由青而白忽而变紫,最后成了猪肝色,本来袁绍想臧洪若肯求饶,就赦免他,饶其不死,以显示自己宽大的胸怀。但显然臧洪没投降的打算,既然不投降,那就杀了吧。

臧洪身为名士为报答旧主死义,是那个时代崇尚气节的士大夫的共同追求,袁绍身为名士领袖却公然杀戮忠于旧主的义士,这让天下士大夫心寒齿冷。

就在臧洪被推出大帐即将斩首之际,与会文武中,有一人站了出来,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经常被引用的台词:“刀下留人。”袁绍与在座文武侧目而视,说话的这人坐在后排,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名叫陈容,跟臧洪是老乡,因为仰慕臧洪,特意从家乡赶来投奔,是臧洪的郡丞,陈容既是同乡又是部下,有这层关系,见臧洪要被杀头,陈容当然不能不说话。

但说起来,陈容本人的身份也很特殊,确切地说,陈容是俘虏。

臧洪守城时,派陈容外出搬兵求救,救兵没请来,陈容却成了袁绍的阶下囚,但袁绍为显示自己的大度,没有为难陈容,今天还特意让他列席。

事到如今,陈容不顾性命,当着在座众文武,面无惧色慷慨陈词:“将军您当初起义兵是为天下除暴乱,诛国贼,所以天下人都支持您,现在董卓虽死,皇帝还在乱臣贼子手中,您不去讨伐国贼反而杀害忠臣义士,这难道是您作为义军盟主应该做的吗?”话说得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陈容的话说得没错,但袁绍是不能认错的,被陈容噎得脸红一阵白一阵的袁绍,脸部肌肉因愤怒羞愧严重扭曲。这时旁边有好心人想帮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在后面拉陈容的袖子想把他拽出去,但陈容站在那一动不动,还在冲袁绍大喊:“身为臣子忠心事主杀身成仁陈容之愿也。今天陈容愿与臧府君同死,不愿与袁将军苟活于世。”

神仙也救不了陈容了,陈容被拉出去跟他的主公臧洪一起斩首示众。在座众人为之叹气惋惜,臧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报答旧主知遇之恩,令人钦佩。

汉末三国,诸如此类战斗,多得无法计数,与动辄数万数十万人规模的大战役相比,这场攻防战实在微不足道。但其意义仍不容小觑。

臧洪是个悲剧人物,却是精神胜利者,而看似取得最后胜利的袁绍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因为他失去了人心,士大夫的人心。作为汉末出身名门的袁绍,曾经因反对董卓而成为士大夫心目中的英雄,在反董战争中,一呼百应。

但在这场战役中,袁绍兴师动众围攻一座小城却打了一年之久,他杀名士臧洪跟曹操杀边让,都得罪了一批士大夫,让很多人对他灰心失望。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表面上,袁绍破城,出了气,杀了人,好像很威风,却是真正的失败者。

袁绍除了内患,曹操平了内乱。他们的事暂且告一段落。

另外两人又匆匆上场,得意的刘备与失意的吕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