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自己升官之前,董卓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这件事把董卓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全民公敌,搞到最后声名狼藉身首异处。
之前收买士大夫的一系列努力也因此事付之东流,他亲手提拔的人群起反对他。有人要问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事,惹得众叛亲离,什么事!这事可大了——换皇帝。
皇帝,九五之尊。天子,天之子,岂是随意换的!
自古以来,废立皇帝都要冒灭族之险,即使本人侥幸逃过,后世子孙也会受到牵连。不自量力的董卓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废黜皇帝。
董卓刚进洛阳时就有了这个心思,不过,废立皇帝事关重大,事前也需征询群臣的意见,探探众人的口风。
第一个被董卓找来谈话的是力主迎他入京的袁绍,袁绍袁公子这会儿肠子都悔青了。本来在京城除了大将军就是他。董卓来了以后,他这个昔日的二号人物被晾在了一边,郁闷失落是难免的,可这又能怪谁!路是自己走的,怨不得别人。
袁绍来见董卓,一阵寒暄过后,董卓直奔主题:“天子乃天下之主,宜选贤德睿智者,每每想到灵帝所为,令人愤恨。董侯(刘协)贤德聪慧,如册立为君,必为一代贤君,尊意以为如何?”袁绍没想到董卓找他来是竟是谈废立之事,完全没有准备,不知如何是好,但董卓既然问了,又不能不答,但出于本能,袁绍自然是反对的,袁绍说:“汉家君天下四百年,恩泽被于四海。今天子富于春秋(年纪不大,刚刚继位),未有大错(才继位,就算想犯错也来不及)。无故废立,恐朝臣议论,似有不妥。”
袁绍虽然反对,但话说得还是很含蓄的,尽管如此,董卓也听出了袁绍的意思,当场就火了,大吼道:“天下之事,还不全在我,我想做的事,谁敢不从!”袁绍想不到董卓会当场发飙,袁绍见势不妙,赶紧赔笑说:“此国家大事,请容我回去与太傅商议。”说完就退了出去。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此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两人话不投机,当场翻脸,董卓面目狰狞, 目露凶光,手按宝剑恶狠狠盯着袁绍说:“天下之事还不是我说的算,我想办的事,谁敢阻拦。”袁绍也火了,手握佩刀说:“天下英豪不止董公一人。”说罢横刀而出,扬长而去。
不论哪个版本是真,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袁绍反对废立,并从此在政治上与董卓分道扬镳。
董卓和袁绍谈崩了。董卓又找来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商议,袁隗表示无异议,您看着办吧。
袁绍从董卓处出来后, 自知闯了大祸,为免遭毒手,不敢在洛阳停留,便将司隶校尉印绶悬挂于洛阳上东门,连夜逃出洛阳,出奔冀州避祸。
袁绍祖籍豫州汝南,却北奔冀州;此后出逃的曹操、袁术也都未回原籍,而是分别在陈留郡、南阳郡起兵。曹操后来是在陈留郡太守张邈及本地名士卫兹的资助下起兵,袁术在南阳郡也有宗承等世家的支持。支持袁绍的人就更多了,史称当时豪杰多附(投奔、归附)袁绍。
本初(袁绍的字)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逄纪、许攸等众多名士先后追随袁绍北上。袁氏四世三公的政治影响力此时终于彰显出来,袁绍此前折节士大夫,广交豪杰正是为了今天。
袁绍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袁绍都跑了,洛阳城里,再无人敢多言。
189年八月三十日,董卓大会群僚,正式商议废立之事,百官悉数到场。看着满朝文武,董卓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他很清楚即使他说出那个惊天大事,也没有谁敢不顺从,违逆他的意志。
想到这里,董卓朗声说道:“当今陛下才智劣弱,不可奉宗庙,为天下之主。我今天准备效仿伊尹、霍光,拥立陈留王为天子,诸位以为如何?”
下面鸦雀无声。
董卓很满意,又接着提高嗓音说:“前朝霍光废昌邑立宣帝,韩延年手握拔剑,说有敢违抗者,以军法论处。今天,我要效法前代先贤,有谁还有异议?”说着用眼睛扫视群臣。董卓这副架势,谁还敢有意见,都把脑袋往脖子里缩。
董卓正得意,突然有人说道:“皇上虽然年轻但并无过失,怎能擅行废立,这是为人臣子当做的事吗?”董卓一听勃然大怒,循声望去,说话的原来是尚书卢植。董卓当场要杀卢植,这时,一旁的蔡邕等人赶紧上来劝解和稀泥,说:卢尚书海内大儒,素有声望,此人为人迂腐,大人要是杀了他,外间不明真相者,便会以为您不能容人,有害贤之名。不如免去他的官职以示惩戒也就是了。董卓这才作罢,宣布散会。(www.daowen.com)
当天如果不是侍中蔡邕、议郎彭伯等人为之求情,卢植必然凶多吉少。
蔡邕为卢植求情,也是报答卢植当年的恩情,早年蔡邕被人陷害,流放朔方,满朝之中只有卢植上书为之申辩,正因当年义举,才有今日蔡邕的鼎力相救。
会后,董卓不出意料免去了卢植的职务。
卢植自知闯了大祸,不敢再在京城有片刻停留,随即告老还乡,不待照准,便匆匆离京而去。为防董卓追杀,卢植一路昼夜兼程,沿途不做停留,董卓果然派人来追,只是卢植走得太快,没有追上,躲过一劫的卢植回到上谷隐居,从此不问世事。
九月一日,崇德前殿,董卓手握宝剑站在皇帝身边,亲自主持仪式,让人把小皇帝刘辩“请下”皇帝宝座。可怜的刘辩只做了半年皇帝就被废黜。袁隗上前扶下刘辩,又将陈留王刘协扶上去。兄弟两人换了位置,刘辩被封弘农王,刘协成了新皇帝,就是汉献帝,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整个过程中,何太后一直哭哭啼啼,抽泣不止,但这时她也是人家案板上的肉,只能任人摆弄。
董卓如愿以偿册立新君。
由来只有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自古被废的皇帝就没有好结局。董卓自然不会放过何太后母子。
刘辩九月一日被黜,九月三日,董卓便派亲信郎中令李儒用毒酒毒死何太后,对外的官方说法是抱病而亡,这不过是自欺欺人,欲盖弥彰。天下谁人不知,真正的凶手是董卓,可谁又敢说呢?关东兵起,董卓又用相同的方式毒杀弘农王刘辩,执行人仍是李儒。
直到十月三日,陈尸整整一月的何太后遗体才被允许下葬,与灵帝合葬文陵(后改称文昭陵)。董卓趁合葬开启文陵之际,顺手牵羊顺走了不少陪葬金银宝物。太后之母舞阳君也被董卓处死,董卓甚至将已经入土的何苗尸体挖出肢解。何氏被董卓彻底铲除,连死人都不放过!
献帝东迁后,曹操掌权开始政治清算,当时死于董卓、李郭之乱者得到抚恤一一封侯,与董卓、李傕、郭汜凉州集团关系密切者则被处以极刑。何氏只有何进被视为有功之臣。
袁绍曾在奏章中写道:故大将军何进忠国疾乱,义心赫怒。何进在东汉的历史定位是忠臣。何氏血脉只有何晏(何进之孙)这一支保留下来。
九月十二日,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十三日,太中大夫杨彪被提拔做了司空。二十一日,豫州牧黄琬被征入朝担任司徒(推测黄琬与杨彪是十三日当天同日受到的任命,不过黄琬在外地二十一日才赶到雒阳)。
太尉董卓、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三公终于凑齐了。
不久,在新任太尉董卓领衔下,司徒黄婉、司空杨彪署名,三公联名上书,正式请求天子为陈蕃、窦武及被冤党人平反昭雪,恢复陈蕃等人生前名誉,录用其子孙。陈蕃之子陈逸,复出为官,官至鲁相。窦武的孙子窦辅本年二十二岁,与当年救他的胡腾(认胡腾为义父)居住在荆州零陵,也在这年被荆州举为孝廉。
董卓自导自演的这场政治秀,圆了士人集团二十年的期盼。
十一月,董卓被拜为相国,封郿侯,天子准许他(当然是他自己要求的)“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同当年的萧何。
董卓在洛阳缺乏政治基础,缺少门生故吏,董卓希望以此向士人示好,一厢情愿地拉拢士大夫集团靠向自己。
但董卓进京后的所作所为,让人实在难以对其产生好感。董卓手下大部是羌胡兵,野性十足,洛阳城里贵戚富户又多,军纪松散的董卓部士兵开始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公开抢掠,抢夺过往商旅的财物,奸淫妇女。董卓对此,听之任之,一味地放纵,士兵们四处抢劫,董卓自己也没闲着,借着给何太后下葬的机会,将陪葬的金银宝物洗劫一空。董卓还时常出入皇宫,并经常夜不归宿,在宫中找来宫女甚至公主侍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