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知道夜长了梦就多,现在阻扰计划的关键人物不是何进而是何太后,忽悠何进已经不起作用,必须搞定太后。而要搞定太后,忽悠是不够的,吓唬是必须的,女人嘛,只要吓吓就行,袁绍就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给何进出主意,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召外兵。袁绍的意思是,既然太后不买账就从外地调兵进京,来京城武装示威逼太后就范。
袁绍不知道他这个主意带来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召来的各路兵马中,有一路的领兵主将叫董卓,董卓没有解决太监却解决了他,袁绍最后也被董卓整得家破人亡,典型的损人不利己。
请神容易送神难,尤其是像董卓这样的瘟神,来了就不走,最后还把袁绍这个请他来的主人给赶走了。
袁绍的主意马上得到何进的响应,虽然袁绍糊涂、何进愚蠢,但何进身边并不缺明白人。
主簿陈琳就坚决反对。陈琳说:“将军手握重兵,收拾几个太监易如反掌,即使为防不测京城的兵也足够用,一旦召外兵进京,到时这些军队不听调遣,借机生事,就会天下大乱。”但何进的糨糊脑袋完全听不进良言相劝。
尽管反对的人很多,何进最终还是采用袁绍的意见,征召张杨的上司武猛都尉丁原、东郡太守桥瑁以及屯驻河东郡的并州牧董卓。
被何进派去外地征兵的使者主要有五批:
张杨去并州征兵。
张辽去冀州征兵。
征调外地军队三批:
东郡太守桥瑁奉命从兖州东郡至司隶河南尹治下成皋县屯驻。
并州牧董卓从河东郡至关中上林苑屯驻。何进令董卓屯兵上林苑,并未让他直接来洛阳。
丁原是中平五年(188)任并州刺史,十月雒阳阅兵时派张杨、张辽率军进京,此后被任命为武猛都尉。
当何进向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发出诏令的时候,他已经向魔鬼发出了召唤,潘多拉的盒子被何进、袁绍这两个蠢人打开,一切都已不可挽回,东汉的历史、无数人的命运就此将发生根本改变。
消灭宦官到底需不需要召外兵?曹操当时就提议,“合法”诛杀有罪宦官(首恶)即可,而何进此时被袁绍蒙蔽,认为自己现在做的事,是在完成二十年前大将军窦武没有完成的事业。只有铲除宦官,他何进才会真正被士人接纳,南阳何氏才会跻身世家名门。
此时何进的优势显而易见,兵精将勇,谋士如云。汉军精锐的北军,掌控在何氏手里,皇宫羽林、虎贲军,分别由桓典、袁术掌管,这些人都是支持他的。名士荀攸、郑泰、陈琳、何颙、逢纪、鲍信、王匡等二十余人为之出谋划策。
在征召董卓这个问题上,卢植和郑泰表示强烈反对,郑泰甚至因此愤然辞职。郑泰临走前对幕僚荀攸说,何公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郑泰等人之所以反对征召董卓,因为他们对董卓及其率领的凉州羌胡兵不放心,羌胡军纪废弛早已臭名昭著。而何进为稳妥起见做了折中处理,仅令董卓军驻扎在长安的上林苑。
与此同时,何进也向何太后及何苗摊牌,表示必须铲除宦官。
何太后明显不愿与太监决裂,更不信任士人。
而何苗的倾向就更为明显,他跟宦官集团的关系很好,明确表示不支持消灭宦官,劝何进不要跟宦官反目。
何苗、舞阳君私下里对何太后说:“何进诛杀宦官就是为了自己专权。”何苗说,我们靠宦官才有今日的富贵,政事复杂,何必卷入纷争,不如和宦官和平共处,长享富贵。(www.daowen.com)
但何进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对何进来说,这个选择是做世族还是只做外戚。选择做外戚,总有失势的那天,而只有将其家族提升到世族地位,才能保证其家族的昌盛!何进或许在其下属面前,对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表示了些许不满,这也为何苗之死埋下了祸根。
何进令丁原从河内率军渡河到对岸的孟津,然后举火,火烧孟津。再派人到雒阳上书请诛杀宦官,以此逼迫太后下诏罢免宦官。
身居深宫的何太后到了这时仍不肯下诏废黜宦官,反而派何苗去劝何进不要越陷越深,及时收手。
何苗劝何进说:“当初从南阳来京师,何其贫贱,何氏是靠宦官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一旦处置失当,酿成大祸,到时追悔莫及悔之晚矣。覆水难收,哥哥切不可操之过急,最好与宦官和睦相处。”
何进第一次向何太后摊牌时,并未把自己参与士人集团的全盘计划告诉何太后,所以何苗以为只是朝中士人(袁绍等)闹事,何进不过顺势而为,而何苗不知何进并不想与宦官和平相处,何进要的是“名垂后世”。
何苗只顾眼前的荣华富贵,宦官贪腐,士人抗争,不关他事。
何苗劝何进的话,很可能是宦官授意。宦官们与何苗相处融洽, 自然相信何苗。而且张让等人自认为有恩于何氏,何进不至于薄情寡义要杀他们。
当何太后果真下诏废黜宦官,蒙在鼓里的宦官们还去找何进问出路;直到八月二十五日(政变当天),张让等人偷听何进与何太后谈话方知何进才是幕后主使。
武猛都尉丁原率并州军抵达孟津后,便上书何太后猛烈抨击宦官,火烧孟津,以示兵威,扬言要进京诛杀宦官,何太后望见雒阳城北浓烟滚滚遮天蔽日,不免心惊肉跳,但即便如此仍未松口。
这时,何进任命丁原为执金吾,王允为河南尹,袁绍为司隶校尉。
到了这步,每一个决策都至关重要。本来掌控全局的应是何进,但这时作为“副手”的袁绍开始越权,他利用司隶校尉的身份和河南尹王允两人联手,查办宦官亲属在地方的违法乱纪行为(这种事情到处都有,很容易找),甚至伪造公文,让全国各地州郡一起查办。最败笔的是,他私下写信请董卓向雒阳进兵,许诺其军队可驻扎在平乐观(雒阳城外)。何进是让董卓待在长安的上林苑,长安雒阳相距三百余里,何进并非信任董卓。而真正让董卓进驻雒阳的,是袁绍!
董卓得到书信,大喜过望,立即率军启程。当何进得知董卓正率兵向京师赶来,不禁眉头紧锁,但对袁绍这位世族公子也无可奈何,虽不责怪,但也立刻派使者种劭前往渑池阻止董卓军前进,而董卓不听(加官晋爵的机会岂能放过)继续前行,直抵雒阳城外。种劭再次出城以劳军之名,要董卓撤军,董卓仍然不肯,唆使士兵趁势起哄威胁种劭,种劭临危不惧,怒斥董卓,董卓这才勉强象征性后撤二十里将部队驻扎在夕阳亭。
董卓为何如此大胆,公然抗旨?可能的原因是袁绍在给董卓的信中,许诺了若干条件。董卓有袁公子的承诺,底气十足,而何进却还蒙在鼓里。
董卓进京途中,也写了一封奏章向何太后施压。这时,何太后才真的怕了,于是她把宦官们找来,宣布中常侍、小黄门全部停职,只留下何进所信任的人在宫内。那些平日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宦官统统被扫地出门,躲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
事情发展到现在,士人集团已经稳操胜券,后面就是善后,安排好宦官们的下岗分流就好,然而何进幕府里的袁绍已经停不下来了,他认为仅仅驱逐是不够的,他要的是宦官们人头落地!风言风语已传遍雒阳城,张让等宦官便去拜访何进,请求给条活路。何进想了想,说:“你们何不告老还乡?”
袁绍的“流血解决”与何进的“和平解决”发生冲突,袁绍干脆撕破脸,完全不顾及何进的面子,直接越权。袁绍以下犯上,何进无法阻止,悲剧由此产生。
张让等人在宫中多年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此刻就算真的回家也难逃一死,只有回到太后身边才安全。于是张让哭着对儿媳妇(何进、何苗、何太后最小的妹妹)说:“老臣只求死之前,回宫服侍太后一回,哪怕一天也好,求你转告太后!”何小妹把张让的请求告诉了舞阳君,舞阳君又转告何太后,何太后心软了,答应了张让的请求,让宦官回皇宫当值。
如果袁绍不坚持将斗争弄到鱼死网破,能如曹操所说,诛杀元凶,不问胁从,或按何进的安排,将其放逐乡里,也不会闹到最后血流成河的地步。何太后最后心软作出的决定,断送了何进的性命,也送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
何进控制不了局面,只有妥协,同意袁绍的做法,于是最后一次来到长乐宫请求太后下诏,铲除宦官。不料,张让等人早知这事跟何进有关,便去偷听,果然听到何进的“奸计”。
待何进出宫,这些人就骗他去南宫,说太后有事找他。何进居然信了,并未怀疑其中有诈,他还不知密谋已泄,这回没有潘隐帮忙,孤身一人的何进在嘉德殿前,被一群气势汹汹的宦官团团包围,张让愤怒地质问何进,说起当年如何帮助何氏爬上高位,接着痛骂何进的忘恩负义。骂过之后,尚方监渠穆拔剑将何进人头斩下。
解决了何进,张让、段珪几个大太监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任命自己的亲信前任太尉樊陵当司隶校尉控制京城,任命另一个亲信许相当河南尹。
负责起草诏书的尚书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对诏旨的真伪产生怀疑,便推说事关重大,是否应请大将军共商大议,话音未落,一旁的中黄门就扔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阴谋变阳谋,尚书无奈,这时也只能照他们的指令而行。
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河南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所以太监们将其交给自己的亲信,想法不错,但以上被选中的两位老兄不知道的是,这个任命没给他们带来升官发财的好运却要了他们的命,委任状成了死亡通知书。
原因很简单,太监们自己搞的这一套,外面的公卿大夫根本不承认,大家都在京城里混,假传圣旨这招已经不新鲜了,诏书发出去根本没人理。也就是说,所谓的诏书成了一纸空文、一堆废纸。而太监们也许不知道,他们杀了何进却给了袁绍们杀他们的好借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