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153—202),字本初,豫州汝南郡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名门望族,真正的名门。
从袁绍爷爷的爷爷开始,这家人就不再从事其他职业,他们的职业就只有一个——做官。从儿子到孙子再到重孙子世代为官,而且官还做得很大,四世三公,已经不能再大了。
袁绍的爷爷的爷爷袁安做到三公之一的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后来官至蜀郡太守,另一个儿子袁敞当了三公之一的司空。袁京虽然没有做过三公,但他的儿子袁汤是三公之一的太尉。而袁氏的光荣还在延续,袁汤的两个儿子,袁隗成为太傅,另一个儿子袁逢也当了三公之一的司空,而这个袁逢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袁绍,另一个叫袁术。
东汉一朝,一门四代做过三公的,屈指可数。
作为袁家公子的袁绍和袁术,从小锦衣玉食自不必说,长大后也不必去求功名,只要家中坐就有官位送上门。想想就让人羡慕!
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就在朝廷里混,要知道人家在朝廷上班除了干工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广交天下贤士,三公接触到的人的层次与寻常百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简而言之,非富即贵,天下之人谁不想与三公结交,一代又一代,都是如此。到了袁绍这一代,袁氏已是全国知名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有袁氏门生,关系网遍布全国。
人脉就是资源,人脉就是财富。这么通俗简单的道理,现代人明白,古人也懂。
袁绍出身名门且长得仪表堂堂,标准的帅哥,典型的高富帅,而更重要的是人家还有背景,将来的前途一片光明。
家里有权有势, 自然不会穷,本身又是个翩翩公子,这么好的条件要是不出去威风威风,实在对不起自己。但袁绍却没这么做,虽然他的出身在同时代几乎无人能比,但他却比谁都低调,当然,很多人都看出来了,袁绍在装。
袁绍对前来拜访的士大夫礼貌周到,在士大夫圈子里口碑极好,朋友也多,袁绍在京城属于一线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交际圈的扩大,名声也越来越大。
在洛阳,袁大公子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风度翩翩的袁公子成为无数闺中少女的崇拜对象和梦中情人。少女杀手的绰号,袁大公子是当之无愧的,但袁公子属于事业型男人,暂时对漂亮妹妹并不感冒,对男人而言事业更重要。
对于出身名门的袁绍来说,他需要的是名望、成就。至于步入仕途,对他而言,举手之劳。
东汉是一个崇尚儒学的王朝,开国皇帝刘秀一改祖宗刘邦往儒生帽子里尿尿的坏习惯,特重视儒学,这跟刘秀本人早年的经历有关,刘秀年轻时曾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求学,虽然水平一般,但却受到学术熏陶,即位后,大力倡导儒学,风气一开,上行下效,武将都以明儒学做儒将为荣。
通晓儒家经典的读书人会受到朝廷重用,渐渐形成攻读诗书入仕为官的儒学世家,家族的传统就是读书、做官,加之世代积累的人脉,形成东汉极具特色的世家大族。
这些家族的特点是“诗书传家”、世代为官,在地方和朝廷都具有相当的势力跟人脉。他们利用关系和权力刻意培养门生,为自己效力。这些家族之间还彼此勾结,结成儿女亲家,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东汉王朝就是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士大夫在支撑,他们是帝国的支柱,但上天偏偏安排了外戚和宦官两个利益集团来“抢戏”,三派为抢蛋糕,打成一团。外戚、士大夫、宦官,彼此渗透,有勾结,有争斗,派系众多,矛盾重重,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政治。
袁绍是世家大族士大夫的新生派代表,所以外戚大将军何进看上了袁绍的身份也看中了他本人,极力拉拢袁绍进入自己的幕府。
虽然大将军何进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多次发出邀请,但一开始袁大公子反应冷淡,因为袁绍觉得造势造得还不够,怎能轻易出来做官!如果大将军一请, 自己就去,那实在有失世家公子的风度。
东汉崇尚气节、忠孝节义,那是一个“士气”蓬勃的时代,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也为了自己的名望与前程,免不了一些做作的表演。
袁绍为了表示自己的孝顺(汉朝以孝治天下,崇尚孝道),在给母亲服丧三年之后,又自愿追加孝期,为自己死去多年的父亲服孝三年,这样一来,袁绍的光荣事迹经过众多友人的吹捧与刻意渲染,名气更大了。
但袁绍面对一堆堆肉麻的吹捧,并没有自我满足,他觉得还不够,又努力结交其他世家大族的知名人物,朝廷多次让他出来当官,都被他拒绝。这时中常侍赵忠不干了,赵忠看得出来,袁绍不是不想当官,而是为了增加身价在那沽名钓誉。
赵妈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袁绍的叔叔老官僚袁隗知道后把袁绍找来臭骂了一顿:“臭小子,你要干吗?不应征辟,在家胡混,赵公公已对你有所不满,这样下去,必为家门招祸。”
袁绍被骂了一顿,也不装了,乖乖地去何进那里报到。
袁大公子正式出场。
袁绍主动投怀送抱让大将军何进喜出望外,袁绍在何进的大将军府开始了自己的公务员生涯。先是侍御史,不久升任虎贲中郎将。188年又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佐军校尉。
前文说过,宦官跟士大夫经常斗得你死我活,袁绍打算借何进之手消灭张让等宦官势力。
何进是个优柔寡断缺乏魄力的人,虽然他跟张让、赵忠有矛盾,但真让他动手,一时还真难以下定决心。
为说服何进,袁大公子使出了浑身解数,将自己的口才发挥到极致,但对袁绍一向言听计从的何进这回却一反常态,毕竟,事关重大,所以任凭袁大公子说得天花乱坠,何进就是不表态。(www.daowen.com)
跟了何进这么久,袁绍对何进还是比较了解的,作为外戚的何进当然不喜欢太监跟自己抢权,但让他翻脸动手,既缺乏胆量也没有自信。前任窦武的例子就在那里。何进不想做窦武第二。
虽说这时何进已经是大将军,兵权在握,但在重大问题上却优柔寡断,他的水平与能力,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并不相称。
何进不愿折腾,但袁绍却执意要铲除太监,有人要问,袁绍跟太监们有何深仇大恨,非要跟人家过不去呢?
当然有仇,而且是大仇。这要从袁绍的身份说起,袁绍是世家大族出身,作为士大夫,他们的职业就是做官,但太监们抢了他们的饭碗,太监们在帮助皇帝从外戚手中夺权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因而得宠,得势的太监们把自己的子弟亲戚们全都安排了位置,这样一来,原本属于士大夫的官位就被太监的亲友霸占了相当的份额。
被抢了饭碗的士大夫们当然不干,他们联合在朝廷里当官的朋友同学跟太监们斗,前几个回合都以失败告终,结果就是太监们弄出来一个党锢之祸,把跟他们作对的士大夫杀的杀,贬的贬,剩下的全都赶回老家待业。所以士大夫们恨死了太监。
自小在士大夫圈里长大的袁绍整天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太监们的“光荣事迹”,在京城长大的袁绍对太监们的嚣张跋扈也是领教过的,经过这些年的“熏陶”,袁绍已经成为一个铁杆反太监分子。
作为士大夫的代表,袁绍自然要为本阶层的利益跟太监们斗。
袁绍答应出来做官,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利用外戚何进的势力斗倒太监,夺回被抢走的仕途。
当蹇硕与董氏集团被顺利铲除之后,何进信赖的袁绍向他提出:“将军应为天下扫除宦官,名垂后世,即使周朝的申伯,也比不上您的功劳!”何进深以为然。
为了说服何进与太监彻底决裂,袁绍使尽浑身解数,不断给何进壮胆打气:“窦武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所用的都是京城之兵,这些人自幼长在京师,耳闻目睹宦官的嚣张跋扈,见了宦官就像老鼠见猫,仗还没打就怂了,怎么可能成事。
将军您就不同了,您兄弟几人手握重兵,手下精兵猛将云集,您又礼贤下士,天下士大夫都愿投到您的麾下,您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有兵有将,铲除几个太监易如反掌。宦官祸国殃民,从大臣到百姓都恨透了他们,只是敢怒不敢言。将军您如能消灭他们,便是汉朝中兴第一功臣,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到那时朝廷里还有谁的威望能超过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您还犹豫什么呢!”
何进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何进决定动手。
袁绍能说服何进是因为他摸准了何进的脉,有些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简单。何进肯听袁绍的,只因为这符合何进的利益。
士大夫是支持何进的,兵权也在他手上,何进充分利用“四世三公”为天下所归的袁氏的政治声望,争取朝野公卿的支持,并让袁绍、袁术兄弟统领军队。
京师驻军中,北军中侯刘表是何进的人,虎贲中郎将袁术所在的南军也归心何进,西园军的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等校尉都是何进的支持者。
实力雄厚是何进敢于对宦官动手,他的底气就在于有兵权。
何进掌权后也想有一番作为,他也的确做了许多,比如征用天下贤达,敬贤礼士收取人望。但他缺乏做大事的胆魄、能力与威望,总是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尤其威望不够,难以驾驭他的一班名士部下,特别是袁绍。
何进进宫来找妹妹商议,何进把自己的想法(将宫中的中常侍换成三署郎)跟妹妹何太后说了。让何进没想到的是,何太后当场拒绝。跟她哥哥不同,何太后跟太监们的关系好得很,何进想把太监们赶出宫再收拾的把戏没有瞒过他这个妹妹。
不过,何太后拒绝的理由是中常侍一向用太监,而三署郎是士人。何太后说:“宫内历来的规矩都是用太监管事, 自高祖刘邦那会儿就这样,祖上定的规矩岂是说变就变的。再说,这些中常侍在宫里多年干得也挺好,突然换人多有不便。”
何进的最大困难来了,虽然有军队跟士大夫的支持拥护,但反对的声音却来自何氏内部,作为何氏核心成员的何太后及何苗竟都反对何进对宦官动武。何进犹豫了。
这时袁绍又站出来给他打气:“这些太监之所以嚣张无非是先皇宠信他们、太后惯着他们,宦官出纳王命,干涉朝政,党羽众多,若不早除,必为后患。”
太监们耳目灵通,听到风声,知道大事不妙,虽然这些年过得逍遥,但表面很风光,其实很脆弱。他们自己也清楚嚣张只因皇帝的宠信,现在遇到生存危机,好在还有钱。
钱能通神,这是千百年来被千百次证明过的真理。
太监们决定行贿,当然不能给何进,人家不缺钱,但有人缺钱——太后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就很爱钱。舞阳君、何苗果然被糖衣炮弹打中,本来两家关系就不错,也无深仇大恨,且看在钱的份上也要为“老朋友”说话。
舞阳君、何苗与何进不同,他们本就亲近宦官而与士人疏远。何进与何太后、何苗明显是两种政治倾向,前者亲士大夫,后者亲宦官。何氏内部就不统一,这就为何氏的覆灭埋下隐患。
舞阳君、何苗很厚道,收钱就办事,马上跑到何太后那里为太监求情,何太后与太监们的关系本就不错,现在亲友团又来说情,更坚定了何太后保护太监的决心。何进在袁绍的鼓动下一次次游说太后却一次次被挡了回来。何进又想知难而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