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操:三国英豪、公元184-196群雄争霸

曹操:三国英豪、公元184-196群雄争霸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名人,曹操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知名度相当地高。在罗先生的小说里,曹操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因为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了坏蛋、乱臣贼子的代名词。曹操后来能成气候,爷爷曹腾的人脉关系起了大作用。等曹操出世时,那些受过曹腾恩惠的人, 自然要报恩,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曹操爱玩还特聪明,属于那种人小鬼大狡猾型小孩儿。

曹操:三国英豪、公元184-196群雄争霸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名人曹操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知名度相当地高。当然,虽然是名人,名声却不大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都要拜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赐。

在罗先生的小说里,曹操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

在小说里,曹操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大坏蛋,借助小说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曹操的名声就这么被搞臭了,而且,一臭就臭了上千年。其间,虽然有个别仁兄为曹操抱不平替他翻案,但不久就会被更多的人给骂回去。

因为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了坏蛋、乱臣贼子的代名词。其实,这实在有点冤枉这位老兄,虽然从他后来干的那些事儿,的确不能说他是汉朝的忠臣,不过,那时候,汉朝也没几个忠臣,很多人干的那些事儿还不如曹操,比如袁术等人,但曹操的名声却一直最坏,被人骂作篡汉的奸贼。其实,与曹操同时代的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包括刘备都想自己当皇帝,想篡汉那是集体意志,不过就是曹操的机会最大而已。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未来曹魏帝国的实际缔造者,出身于一个被当时的主流社会名士士大夫所鄙视的宦官家庭。

老爸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曹嵩凭借其父背景,花钱买了一个太尉,虽说也没太多实权,但毕竟是朝廷三公

曹操的“爷爷”曹腾也是太监中的佼佼者,混得相当不错,曾经服侍过好几位皇帝。人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这句话对曹腾是不适用的,因为他老人家比较能混,无论哪个皇帝上台,他都能跟新领导搞好关系——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曹腾。曹腾估计没什么文化,家里也没什么靠山,要有也不至于出来当太监,也没什么特殊技能,但这个人有一个本事,就是搞关系。曹腾搞关系的能力相当了得,不仅跟领导的关系好,跟同事的关系也不错,官位也是一步一步往上升,也算是宦官里的成功人士。

曹腾不仅在太监圈里有人缘,跟朝野的士大夫交情也不错, 口碑很好,这就很有本事了。要知道,在东汉,太监和士大夫是天敌,双方势同水火,斗了一百多年,一遇上就掐架,这是壁垒分明的两个阵营,但能人曹腾跟两边都有交情,佩服,实在佩服。

曹操后来能成气候,爷爷曹腾的人脉关系起了大作用。在官场上没人罩着是混不下去的。

说起东汉末年的宦官与士大夫名士的关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两伙水火不同炉的天然死敌。从汉末历史来看,这是不错的,但也不全正确,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可以是合作的甚至可能成为朋友。

古代官场上,忠君报国天下社稷之类都是场面文章,说说而已,能让各级官员们心动的还是利益,有共同利益,就有合作的可能。否则就是父子也会反目。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话最适用于官场,哪怕表面上如何势不两立,只要有好处也可化敌为友。曹腾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及与皇帝的亲密关系,经常帮助一些名士,很多表面上清高的士大夫经不住诱惑也跟曹腾勾搭在一起,在曹腾保荐下,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这些人对曹腾感恩戴德。等曹操出世时,那些受过曹腾恩惠的人, 自然要报恩,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

曹腾跟当时的许多名士都有往来有交情,著名的有陈留边韶、南阳张温、弘农张奂等,可谓相识满天下。

就连东汉第一名门,以名士自居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也一度跟掌权的太监关系暧昧。袁隗跟中常侍袁赦是叔伯兄弟,至于袁氏后人袁绍与太监翻脸那是后话。

当时著名的名士颍川陈寔也找机会跟当权大太监张让拉关系。

张让在朝廷权势正盛时,老父去世,因为张让也是颍川人, 自然要回乡奔丧,全国各地的好事之徒哪能放过这么好的巴结表现的机会,纷纷带着厚礼赶到颍川参加葬礼。张让家的葬礼场面很大,令张让深感失望的是,来的人虽多,但名士贤达却寥寥无几。

颍川本是名流士大夫辈出之地,可愿意接近张让的人屈指可数。

同郡名士瞧不起身份低贱的张让,没人肯来,尽管张让正如日中天权势显赫,但看重出身的颍川名士仍对之不屑一顾,这让张让觉得很没面子。

就在这时,救场的人到了,颍川名士陈寔及时赶到,总算让张让尴尬的脸上有了些许的笑容。陈寔的“仗义”之举让张让很受感动,对陈寔顿生好感。后来党锢案发,陈寔去求张让,张让看在昔日情分上,对一些党人网开一面。

所以即使在士大夫跟太监们斗得最激烈的桓帝灵帝两朝,两者之间也不是完全敌对。

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是个只知吃喝玩乐典型的纨绔子弟,但因为“老爹”的关系, 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太监子弟曹嵩,官运亨通,汉灵帝公开卖官后,各级官员明码标价,连地位尊崇的三公也卖,这让曹嵩的心思活了,虽然他仗着老爸的关系当的都是大官,但要想当三公并不容易,过去,不是德高望重的重臣,三公,想都别想。

现在世道变了,三公也可以花钱买,只是价钱稍贵,要一亿钱。在普通人一亿是天文数字,但在曹嵩看来,根本就不是事儿,前文所过,灵帝朝太监都有钱,尤其是掌权的大太监,说富可敌国也不过分,这点钱对财大气粗的曹家不成问题。曹腾为满足儿子的愿望很痛快掏钱给儿子买官。

曹操生长于权贵之家,权势熏天的太监子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句话:命好。

虽然家里有钱有势,但曹操从小就没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压根儿没人管他,他爹都是那副德行,指望曹嵩给儿女做表率是不现实的,反面典型还差不多。所以曹操虽生在富贵之家,从小娇生惯养,礼义廉耻之类的传统教育基本都是走过场,纨绔子弟的那些毛病倒是继承不少,每天斗鹰走狗,什么好玩玩什么,反正家里有的是钱。

曹操爱玩还特聪明,属于那种人小鬼大狡猾型小孩儿。不过,他的聪明有时候用得不是地方。虽然小曹操贪玩,他老爹曹嵩也不怎么管他,但既然是官宦之家,到了读书的年纪自然要读书,但小曹操属于那种屡教不改型的顽皮小孩儿,整天也不好好念书,就喜欢跟着袁绍、张邈等公子哥到处疯玩。

曹操的叔叔见曹操闹得实在不像话,就在曹嵩那打了曹操的“小报告”,让曹嵩在花天酒地之余也操心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毕竟咱们曹家现在也是有身份的人家了。曹嵩这才对曹操稍微严厉了些,小曹操知道是叔叔告了自己,狡猾的小曹操想了个主意要报复自己的叔叔。

一天,曹操正在街上走着,远远地看见叔叔从对面过来,马上“变脸”把嘴歪到一边,装成嘴歪眼斜的中风患者朝叔叔走过去,他叔叔看见曹操过来,正想打招呼,忽然发现曹操五官移位,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哥哥曹嵩。曹嵩听说儿子中风了,吃惊非小,马上派人把曹操找来,等仆人把曹操领进屋,曹嵩一看曹操眼睛、鼻子、嘴巴,都还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擅离职守,觉得奇怪,心想,我兄弟说阿瞒(曹操的小名)中风了,五官挪移,还把我吓了一跳,这也没事呀,我兄弟这是怎么啦?

满心狐疑的曹嵩就问曹操:“阿瞒,你叔说你中风了。我看你挺正常的,到底怎么回事?”曹操立刻作委屈状开始“诉苦”:“父亲大人,叔叔向来不喜欢孩儿所以才这么说,孩儿向来无恙啊。”曹嵩听了从此不再相信自己的弟弟。后来,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反映曹操的“劣迹”,曹嵩再也不信了。

一个小孩略施小计就把两个大人耍得团团转,小曹操从小就显出“奸雄”特质。曹嵩再也不管小曹操了,没人管的曹操彻底放羊,就这样度过了快乐“充实”的童年。

长大后的曹操玩心不改,跟好哥们儿袁绍等一帮公子哥整天东游西逛,还经常“行侠仗义”,打架斗殴,“名”满京城。

此时的曹操在大家眼中就是个纨绔子弟,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曹操虽然好玩,也喜欢跟一帮公子哥到处交游,但并非只知道飞鹰走狗的败家子,在那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澄清天下的雄心。曹操生活的时代,大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显出乱世的征兆, 自幼长在京师的曹操,人虽不大却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曹操闲暇之余广泛结交公卿子弟就是在为将来做着准备,曹操深知帝国实际是靠着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才能得以运转,因而,曹操倾心交结袁绍等人,为自己在未来的仕途上争取优势。

曹操一生酷爱学习,他喜欢读儒家经典,更喜欢读兵书,尤其喜爱《孙子兵法》而且还颇有研究,后来还专门为之做过注解。曹操为《孙子兵法》做的注解流传至今,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史功底,别说做注解,恐怕连读都读不明白。

曹操虽然没有好的家庭环境,但他自己还是很勤奋的,贪玩并不代表不学习,事实上曹操的学识就是那些自称饱读诗书的名士很多人也赶不上他。

曹操和他的好哥们儿袁绍等人虽然爱玩,但更有侠士情结。东汉是个“士气”高涨的时代,公卿子弟几乎个个是愤青,曹操们更是以侠士自诩,在皇帝昏庸宦官当权的黑暗时代,以李膺等名士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跟当权的宦官们展开了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较量。

身为热血青年的曹操自然把名士领袖当作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偶像加以崇拜。

有一个事例最能说明这点。

名士领袖李膺在做司隶校尉时干了一件让朝野震惊的大事——斩杀了张让的弟弟张朔。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

张让的弟弟张朔靠哥哥的势力,当上了野王县令,尽管这厮什么都不是,估计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按照当时的潜规则还是做了朝廷命官。

张朔仗着哥哥这个大靠山在野王横行霸道,俨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干的坏事就不用说了,最让人发指的是他连孕妇都不放过,有一次指使手下恶奴当街打死一个身怀有孕的妇人。能干出这种事的人也就不能算人了,说他是禽兽简直是对禽兽的侮辱,禽兽不如。

张朔听说李膺做了司隶校尉,知道自己干的那些事儿要是让李膺查出来非死不可,于是官也不做了,连夜跑回京城,藏到了哥哥张让的府中。如此嚣张的恶人也有害怕的时候,这足以说明李膺已经成为正义的化身,让那些作恶多端的人闻风丧胆。

张让虽然知道李膺不好对付,但还是把这个惹事的弟弟藏到了自己家,为了保险还特意把张朔藏到自家的柱子里。李膺当然不肯放过这个人渣,在经过调查了解掌握充分的证据后,李膺带着手下差役直接到张让的府上抓人,到了地方,二话不说,将柱子打破把张朔从里面给揪了出来,押到洛阳监狱,李膺宣读完审判词也不等上级批准,直接把张朔给砍了。(www.daowen.com)

消息传出,人心大快,人们奔走相告,可算出了一口恶气。李膺为民除害,威望更高,但大祸也就此闯下。张让这时正得宠, 自己的弟弟被李膺给砍了,哪能善罢甘休,之后,党锢之狱大起,张让等人趁机公报私仇,陷害李膺,李膺被捕入狱,不久惨死狱中。

李膺是全国知名的领袖,与当时的南阳名士何顒等人交情深厚。

何顒除了跟李膺有交情,他还有一个好友就是曹操,何顒很看好青年曹操,对曹操特别赏识,两人经常见面聊天,话题自然要说到当下热点,风云人物李膺是经常提及的人物。虽然自己是宦官子弟,但曹操不喜欢这个出身,尽管它给自己带来了荣华富贵,身为宦官子弟的曹操却更喜欢往名士堆里钻,因为爷爷曹腾之前铺就的人脉,加上曹操的积极表现,也就被一部分名士接纳,当然一部分的意思就是说还有一部分对曹操不买账。

青年时代的曹操将名士领袖李膺视为偶像,李膺的死不仅没让曹操退却,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二十岁时,在走了一番程序之后,曹操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又被司马懿他爹司马防推举为洛阳北部尉,也就是京城洛阳的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因洛阳是帝都,管区大,因此设置了东西南北四尉以维护京城治安。

应该说在洛阳当公安局长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在这个满城都是高官贵族的京城,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根本就不能算是官,但年轻气盛的曹操仍踌躇满志地上任了。

到了衙门,曹操才发现,什么叫作混——满院的狼藉,到处是灰尘,破屋残壁,好像这里不是衙门而是贫民窟,因为长时间不办公,桌子上已经积了厚厚的灰尘。这也叫衙门!

新官上任的曹操放了自己的三把火,第一就是搞装修。经费不够,就自己干,曹操带着手下开始大扫除,修房子,忙了一阵,总算像个样了。接下来,曹操又让人造了几十根大棒,也就是衙门里打人专用的那种,为了区别不同的犯人享受不同的待遇,曹操还特意让人把大棒子刷上五种不同的颜色,也就是传说中的五色大棒。接下来,曹操就开始了自己的执法行动。

曹操没来之前,京城的治安是最不好管的,这也没办法,犯事儿的不是朝廷官员就是皇族贵戚,哪个不是有后台有背景的,谁也惹不起,谁也得罪不起。犯法的比执法的还牛,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分局局长),没几个人把这个衙门和曹操这个北部尉放在眼里,但曹操决心改变这一切,给那些横行霸道惯了的家伙立点规矩。曹操敢这么干,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也是高干子弟,也是有背景有后台的。曹操决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实践自己的依法治国,谁敢闹事,就五色大棒“侍候”。

这时京城因为西北羌人的叛乱,为加强首都治安颁布了宵禁令,城门关闭之后禁止行人在街上游荡。法令公布之后,一般百姓自然不敢晚上再出来闲逛,但胆子大又喜欢夜生活的少爷老爷们也不在少数,这帮人已经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于是这帮人也就成了执法如山的曹操的第一批实践对象。在教训了几个纨绔子弟之后,曹操渐渐在京城小有名气。

这时的曹操很年轻,血气方刚,想要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

就在这个当口儿,还真有不怕死顶风上的,敢在这个时候闹事的一般都是有背景的,这个人真的有背景,此人就是大太监蹇硕的叔叔。这位老兄仗着蹇硕的势力,根本没把朝廷的什么禁令当回事儿,大半夜不睡觉还在街上晃荡,偏偏该着这家伙倒霉,走哪不好,偏偏进了曹操的管区,那就不用客气了,曹操正愁没有立功表现的机会,机会就送上门了。

人被带到堂上时,这位老兄仗着自己有后台,一点也不害怕,相当嚣张, 自报家门之后,还等着眼前这个小官给自己赔礼道歉送自己出去。这位老兄还在做梦的时候,曹操一声令下,给我打,差役们一拥而上,还没等这位反应过来,就被按倒在地。当大棒打到屁股上时,这位终于有了痛感清醒了,不住地求饶,但已经晚了,一顿乱棍之后,蹇硕的叔叔被打死在五色大棒之下。

曹操的举动明显在学一个人——李膺。李膺杀当权太监张让的弟弟张朔,曹操杀当权太监蹇硕的叔叔,前者闯下大祸,后者也是一样,但“老师”李膺最后惨死,而“学生”曹操却安然无恙。

名士李膺、曹操先后都用激烈的手段表达了与宦官势力斗争的决心,但结果却是两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原因只有一个:曹操的身份。曹操用自己名士的身份跟当权的大太监作对,但曹操的另一个身份——大太监的孙子——却保护了他,尽管他本人不喜欢后一个身份,但这个让他感到羞耻的身份却救了他的命。

曹操闯了大祸,但太监们却不敢把他怎样,毕竟他也是“自己人”,这起事件属于内部矛盾。但就这么饶了曹操,也不甘心,最后商量的结果是把曹操官升一级,让曹操到顿丘去做县令,曹操就这样被体面地“请”出京城。

经过此事,曹操因祸得福,声名鹊起,曹操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自己是站在名士们一边的,很多名士也因此对曹操刮目相看,把曹操当作了自己人。这件事对曹操此后的政治前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后数以百计的名士主动投奔到他的麾下就是冲着曹操是他们的战友!

曹操不久又当了议郎。在议郎任上,曹操又干了一件让当权太监们十分不爽的事——上书为遭宦官陷害的党人鸣冤叫屈抱打不平。太监的子弟为自己的敌人伸冤抱屈,这让太监们怒火万丈却又无可奈何,此举又为曹操赢得了朝野士大夫更多的好感和来自全国名流士大夫的身份认同。

当时很多名士都看好曹操,但对曹操影响最大的人是乔玄。

乔玄(109—183),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此人在官场混迹多年,历任河南尹、少府、大鸿胪等显官,三公之中的司空、司徒、太尉,这位全干过,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可以夸耀的资本,要知道,袁氏四代人当了五个三公就牛得不行,人家一个人就包揽三个,可谓官场中的超级牛人,也可见此人在朝中的威望。

曹操去拜访乔玄,也是希望通过这位官场老前辈的举荐为自己在仕途上增添砝码。

此时的乔玄早已退休在家养老,但此人在朝野的能量却不容小觑,所以曹操才会登门。乔玄很赏识年轻的曹操,对曹操说:“天下不久就会大乱(这倒是,就汉灵帝这么胡折腾,不乱才怪),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匡救天下,最终能安定天下的就是你了。”这个评价非常之高。

因为此时的曹操还是个初入官场的青年,虽然有政治背景毕竟还是政坛新秀,乔玄一见面就给曹操如此高的评价,只能说此人的政治眼光之高深,看人看得真准。

曹操的确是个英雄,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曹操多次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力挽狂澜的豪杰(很多人虽然对此持保留态度,但至少承认曹操是枭雄)。

乔玄可算作政坛前辈中最早发现并赏识曹操的人,从这一点上说,乔玄是曹操的贵人也是伯乐。

在曹操还是个无名小辈时,乔玄对曹操命世之才的评价给事业刚起步的曹操一个强有力的助推,这甚至比给曹操升官更实用。有乔玄的赏识推荐,曹操的路才越走越宽,终其一生,曹操对乔玄都心存感激。

当时想混入上流社会,尤其是高级文化俱乐部士大夫群体,必须有学识名望,有知名人物的人事鉴定,于是乔玄就积极推荐曹操去见名士隐形人事部长许劭兄弟。

当时最有名的人事鉴定专家是汝南的许劭许子将和他表哥许靖。

汝南的“特产”就是士大夫,这两位仁兄平常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论当时朝野的官员士大夫,根据个人的品行操守给人家打分,忙得不亦乐乎。这两位既不是朝廷在编的官员,也没什么实权,每天就在家里玩这种类似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之类的游戏。

但不可思议的是,大家对这哥儿俩的评价还相当认同,哥儿俩每月推出的排行榜在士大夫圈子里很有市场,大家都买账。

这两位仁兄很有娱乐精神,特别敬业,品评的题目每个月都不一样。

这就特别难能可贵了,在那个缺少娱乐的时代,两位兄弟不辞劳苦总能玩出新花样。他们的评语非常权威,一些像曹操一样刚出来混社会的小青年都希望得到他们的评语,当然必须是正面的,一旦获得好评就会身价倍增,知名度飙升。

许劭兄弟实在太出名,影响遍及全国,每月一换题目的评论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的流行话题,在汝南形成了月旦评的风俗。

曹操按乔玄的指点找上门,请许劭给他个好评语。

曹操,纨绔子弟公子哥,在洛阳是出了名的,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始终关注士大夫群体动态的许劭,对曹操这样的人物当然不陌生,曹操的“大名”他早就知道。

许劭从心里瞧不起曹操。一是出身,曹操的出身让他跟一些清高的士大夫始终玩不到一块儿;二是言行,曹操的放荡不羁让谨守礼教的许劭更为不齿。所以当曹操上门的时候,许劭自然没有好脸色。

曹操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人家,最后曹操被惹火了,耍起了流氓。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最后才说:“你呀,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曹操听了还挺满意,这才扬长而去。

在有了杀太监叔叔为名士翻案的壮举后,又拜访了朝廷的高官和在野的名士,曹操的知名度开始直线飙升。

曹操的事以后还要说,暂时放下,接着说黄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