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需求研究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需求研究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到195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的时期,正好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万人大学。由于规模扩大和社会力量介入,美国高等学校在管理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需求研究

(一)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科水平

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由教师自身个性化水平组合而成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这是有利于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平台需要;严谨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自由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这是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有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学术工作条件,这是教师个性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社会服务活动,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服务,这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之一,这不仅是提高教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名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都是在参加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中汲取和补充更多的“营养”,并得以完善和发扬的。

在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中,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第一,要形成享有充分学术自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理论,从而推动学科发展。第二,要坚持不断地凝练学科方向,树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或独一无二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第三,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标志。学科带头人应该精心组织、协调成员,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开展科研立项,积极寻求学术新的生长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究。第四,学科队伍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第五,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科建设要根据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发展规划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学科的培养能力,在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类型的人才方面发挥作用,并积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明确学校定位,改革管理体制

高校定位是高等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在学校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目标以及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和规划,其中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和规模、办学类型、服务面向、学科布局、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这七个指标构成了高校定位的指标体系。因此,明确高校定位就需要从这七个指标着手合理规划。当前出现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实际脱节,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类型和层次追求大而全等问题,从某个角度讲,都是高校定位不科学造成的。因此,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是落实行动的前提。在高校定位的具体实践中,高校领导层要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自身的基础和特色以及国家宏观政策与经济需求三方面着手,用教育家和战略家的眼光,捕捉发展趋势和发展机会,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出一个科学、理性、明晰、富有号召力的战略目标。

改革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国际做法,成立院校研究机构。虽然院校研究的概念早已进入国内,但是实践还是相当落后,就目前来看,成立院校研究机构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院校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学院的“建校研究”及其后的“校史研究”。1900年到195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的时期,正好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当。此间学生数量增加了10倍,而学校数量只增加了2倍,结果是学校平均规模大约增加了5倍,从243人到1321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万人大学。由于规模扩大和社会力量介入,美国高等学校在管理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标志性事件是由政府和一些基金会联合推动的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学校自我调查运动,自此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院校研究建制化阶段,高校意识到要树立高等教育质量观,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等相关利益者满意度,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化。从目前我国情况看,院校研究可以在特定高等学校内部进行,针对本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一种“自我研究”活动,旨在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院校研究人员充当的是“信息提供者”和“决策智囊团”的双重角色。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高校发展进程中,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制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和落实等,都是由管理人员来完成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标的制定、方案的实施及最终效果的实现。因此,建立一支高效、精简、职责分明、能上能下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服务型管理队伍,树立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就变得很重要。

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推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第一,要科学设立管理岗位。科学设岗,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是推进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步骤。科学设岗应坚持如下原则:多岗位职级原则、职级与职务脱钩原则、横向晋升原则。第二,在合理的岗位设置基础上,管理队伍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发展目标指导下,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培训贯彻终身学习,更新知识,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素质的提升,改善工作绩效。第三,需要有专门的考核系统。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可以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给管理人员一个最正确的评估,尽可能地结合所有方面的信息,这些方面包括上级、同事、下属、服务对象等。360度全方位考核系统具有综合性强、信息质量可靠的优点。同时,还必须做好考核期开始时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确诊工作,以及考核期结束后的结果反馈工作。

(四)关注学生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www.daowen.com)

关注学生要求,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怀,提高学生满意感。当前,高等教育招生市场正向买方市场转化,这将促使高校思考如何关注学生要求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学生的高等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学生是最值得信赖的高校办学质量的鉴定者和评判者。高校应当转变理念,从服务的特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学生满意度战略,学校管理者、教师要统一认识,将学生满意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服务中去。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剧增,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未来就业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更新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大学生的实践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长期以来,单纯用分数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应该提高实践培养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学要在努力搞好第一课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结合专业,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完善学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奖学金评定已经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五)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课程是实现教育服务质量的最重要手段,现在绝大多数课程设置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不仅偏离了教育长远目的,也会导致学生对纯理论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大课程观”。大课程观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就现代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显性课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课程,也包括规定课程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课程,普遍忽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实证明,在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比任何正规显性课程都更有力。因此,要把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课程的总体效应。第二,就现代课程形态而言,不能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各种类型选修课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至于这些课程的选修方式及具体要求可以因校、因人而异,但从总体上讲应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

(六)注重科研成果转化,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研究,争取与企业联合设立更多的科研课题,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为此,首先,高校要出台政策,提高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领导层必须将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放在与教学、科研并重的位置上,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倾斜。高校在各种相关政策制定上,既要有利于专业教师进行科研工作,也要有利于专业教师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拓展横向项目。考虑制定各种开放、优惠政策,让拥有科研成果或具有从事科研咨询资格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职创办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等。其次,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助科研人员,努力使研究成果更贴近社会实际。高校科研管理要树立成果转化先行的理念,鼓励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性、原创性的研究,尽量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对于科研质量,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科研评价方法,侧重考核转化率及转化后的经济效益,对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可以适当延长其考核周期。在申报应用性研究课题时,要引导科研人员深入现场或企业调研,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企业急需的生产实际问题为需要。最后,高校要尝试发展多种科研成果转化形式。采取多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创造条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争取科技贷款或风险基金,建立自己的科技孵化器;也可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市场优势,成立中试生产基地;或是开办科技公司,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快捷途径。

(七)树立教育服务观念,完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估方案单一、评估指标偏离、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逐步完善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是以“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这一目的为标准,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对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首先,应该把握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激励性原则。通过质量评价,不但可以评判一所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好坏,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校诊断问题,使高校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优秀学校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2)明晰性原则。只有确立明确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具体的评价要求,评价程序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很好地达到评价的目的。(3)可行性原则。只有质量评价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指标体系具有可测性,评价工作具有简易性,才能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在完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社会中介评价组织的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可以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约束高校违背社会意愿、脱离实际的办学模式。社会中介评价组织由于其独立性和中介性的立场,将会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保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加快政府角色由“划桨者”向“掌舵者”的转变。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中,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总是想方设法制定出各种规则来管理学校,为高校服务的意识淡薄,政府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中的这种“管制型”职能,无法调动被评高校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其直接结果是导致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质量信息,无法得到信度、效度较高的评价结论。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成果,敢于创新,大胆探索,早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