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日本教授狩野纪昭将满意与不满意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构建出KANO模型。
消费者的满意度取决于他们对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的事前期待,与实际(感知)效果之间的比较后,用户形成的开心或失望的感觉。就是说,如果购后在实际消费中的实际效果与事前期待相符合,则感到满意;超过事前期待,则很满意;未能达到事前期待,则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实际效果与事前期待差距越大,不满意的程度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顾客满意度也就是顾客对所购产品的事前期待与实际评价的关系。而超越顾客满意,提供顾客所没有想到的服务和产品,就能给顾客以惊喜。
顾客购后的满意程度,决定了其是否重复购买这种产品和服务,决定他今后对这种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并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消费者。“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反之,失望的顾客不但永远不会再买这种产品和服务,而且还会到处作反面宣传,使原已准备购买的人也止步不前。因此,高度的满意和愉快,不仅能使顾客形成消费偏好,培养出顾客的高度忠诚感,而且忠诚顾客会成为“传道者”,努力向其他人推荐这种产品和服务,并愿意为其所接受的服务支付较高的价格(溢价)。可以说,忠诚顾客是组织竞争力最重要的源泉。
在满意度的应用中,都认为满意度是一维的,提供更多功能、服务时用户就会感到满意,相反,当功能、服务不充足时,用户会感到不满。因此我们可能会不断添加新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新增或优化的功能,都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甚至有一些还会损害用户体验。满意度理论研究中发现,并非所有的因素对用户满意度产生的影响都是一维的,二维模式认为,当提供某些因素时,未必会获得用户的满意,有时可能会造成不满意,有时提供或不提供某些因素,用户认为根本无差异,这就是满意度的二维模式,如图1-3所示。
按照图1-3的要求,狩野纪昭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包括:
第一,基本型需求。也称为必备型需求、理所当然需求,是顾客对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基本要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也可能不会因而表现出满意。对于基本型需求,即使超过了顾客的期望,但顾客充其量达到满意,不会对此表现出更多的好感。不过只要稍有一些疏忽,未达到顾客的期望,则顾客满意将一落千丈。对于顾客而言,这些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理所当然的。对于这类需求,应该注重不要在这方面失分,需要不断地调查和了解顾客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在产品中体现这些要求。例如,夏天家庭使用空调,如果空调正常运行,顾客不会为此而对空调质量感到满意;但是,一旦空调出现问题,无法制冷,那么顾客对该品牌空调的满意水平则会明显下降,投诉、抱怨随之而来。这种需求满足后,并不能带来用户满意度的增加,因为用户认为这些是必须有的。
图1-3 顾客满意与需求分类(www.daowen.com)
第二,期望型需求。也称为一元型需求,是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的话,客户满意度会显著增加,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超出顾客期望越多,顾客的满意状况越好。当此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表现不好的话,客户的不满也会显著增加。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不是“必需”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是他们希望得到的。这是处于成长期的需求,客户、竞争对手和组织自身都关注的需求,也是体现竞争能力的需求。对于这类需求,组织的做法应该是注重提高这方面的质量,要力争超过竞争对手。在市场调查中,顾客谈论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
第三,魅力型需求。又称兴奋型需求,指不会被顾客过分期望的需求。对于魅力型需求,随着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增加,顾客满意也急剧上升。但是一旦得到满足,即使表现并不完善,顾客表现出的满意状况也是非常高的。反之,即使在期望不满足时,顾客也不会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这类需求往往代表顾客的潜在需求,组织的做法就是去寻找发掘这样的需求,领先对手。例如,一些组织能够定时进行服务的质量跟踪和回访,发布最新的服务信息和促销内容,并为顾客提供最便捷的消费方式。对此,即使另一些组织未提供这些服务,顾客也不会由此表现出不满意。
第四,无差异型需求。不论提供与否,对用户体验无影响,是质量中既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导致顾客满意或不满意。例如,航空公司为乘客提供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纪念品。
第五,反向型需求。又称逆向型需求,指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和导致低水平满意的质量特性,因为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有相似的喜好。许多用户根本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而且提供的程度与用户满意程度成反比。例如:一些顾客喜欢高科技产品而另一些人更喜欢普通产品,过多的额外功能会引起顾客不满。
KANO模型五种质量需求的划分,为质量改进提供了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某个模块或功能是理所当然质量(基本型/必备型需求),就要保证基本质量特性符合规格标准,实现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项目团队应集中在怎样降低故障出现率上;如果是期望质量,项目团队关心的就不是符合不符合规格标准的问题,而是怎样提高规格标准本身。不断提高质量特性,促进顾客满意度的提升;如果是魅力质量(兴奋性需求),则需要通过满足顾客潜在需求,使产品或服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新质量。项目团队应关注的是如何在维持前两个质量的基础上,探究顾客需求,创造新产品和增加意想不到的新质量。
严格地说,KANO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一般不直接用来测量顾客的满意度,它常用于对绩效指标进行分类,帮助组织了解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找出顾客和组织的接触点,识别使顾客满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需求会因人而异,要做的是满足目标用户人群中多数人的需求;第二,需求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同;第三,需求会随着时间变化,昨天的期望型需求,甚至魅力型需求,到今天可能已变成了必备型需求,需要持续调研需求、产品需要持续迭代,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成绩,而不是照搬过去的、别人的方法或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