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成就报告

北京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成就报告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经几年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实施的以跨文化课程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种属性。课堂之外,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英语比赛,获得较好成绩。团队有4位教师入选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历经几年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实施的以跨文化课程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

从学习效果来看,过去几年中,学校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学生超过7000人,使用中国文化类教材学习的学生超过2400人,大学英语课程实现全课程文化对比与教学,实现全过程“文化要素”的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种属性。英语语言作为学习工具,语言能力的提升是课程教学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内容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跨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提升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两种教学目标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实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与实施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客观辩证地对待中外文化差异,追根溯源、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文化,进而使学生能够立足当下世情国情,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现状与国际形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育人”功能。

以A班学生为例,每个年级A班学生占总人数的20%~30%不等,在实施《跨文化交际》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学习后,通过大量英语文献阅读,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明显提高,语言水平继续保持优异状态。以四级成绩为例,A班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即参加国家四级考试,一次性四级考试通过率几乎100%。

同时,针对文化对比主题,特别设计“跨文化对比课题研究”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项目,制订研究计划,汇报研究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小组同学合作进行资料收集、文献阅读、思考讨论、文稿撰写以及视频制作等,最终以“海报展”“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学生在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任务完成过程中,将跨文化知识与文化对比融入学习,中外历史、文化和国情对比研究更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www.daowen.com)

课堂之外,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英语比赛,获得较好成绩。先后2人次获得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2人次获得北京市大学生“跨文化知识”大赛三等奖,多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阅读大赛、写作大赛等比赛奖项。

从教师发展层面来看,教师是课程思政实践的主体,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把握德育时机,体现了教师育德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质量和效果。大学英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语言和文化学习内容本身具有显性的文化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现有材料深度挖掘和精心设计,实现思政元素的深化和拓展。

在北京工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关切,及时收集德育资源,把握德育时机,加强正面引导、深入答疑解惑,把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同步提升。过去三年中,有多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其中,2个教学团队获得外研社杯“教学之星”全国复赛三等奖;1个团队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特等奖、全国半决赛二等奖;1个团队晋级“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大学英语组全国赛;1人获得“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视听说组三等奖;1人获得“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英语组)三等奖;1人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团队有4位教师入选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团队正在编写《中国传统文化》英语阅读教程;团队正在编辑和整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素材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