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衬砌是在隧道内架立模板架和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它作为永久性支护结构,是从外部支撑围岩的。单层衬砌按传统松弛荷载理论设计,其结构层次单一、直观,易于理解和施作,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隧道工程中应用较多。但其形状(弧度)和厚度比较复杂,变化较多,受力不太合理,经济性也较差,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由于单层衬砌主要通过调整衬砌断面形状(弧度)和厚度来适应不同级别的围岩和围岩压力分布情况,因此,单层衬砌的形状(弧度)和厚度变化较多。就形状而言,单层衬砌常分为直墙式衬砌和曲墙式衬砌两种形式;就厚度而言,单层衬砌厚度薄者40~60 cm,厚者可达100 cm以上。
1.直墙式衬砌
在地质条件比较好的Ⅱ、Ⅲ级围岩中,岩体坚硬完整,围岩压力以竖向压力为主,水平侧向压力较小,可采用直墙式衬砌。从横断面上来看,直墙式衬砌由上部拱圈、两侧直边墙和下部底板(公路工程中习惯称其为调平层)三部分组合而成。整个结构的下部是敞口的,并不闭合,仅在底部以素混凝土铺底形成底板,以便铺设轨道或路面。上部拱圈以大小不等的半径分别做成三段圆形弧线,正中约90°范围内用较小的半径,两边用较大的半径,总体看来,其矢跨比较大。早年为了施工方便,上部拱圈多采用半圆形,但有不少拱圈出现内缘开裂现象,为改善结构受力状况,后改为尖拱。
拱圈是等厚的,所以外弧的半径增加了一个拱圈厚度的尺寸。由于它们是同心圆弧,所以内外弧的圆心是重合的。两侧边墙是与拱圈等厚的竖直墙,与拱圈平齐衔接。因洞内一侧设有排水沟,所以有水沟一侧的边墙要深一些。在地质条件较好、侧压力不大,但又不宜采用半衬砌时,为了节省边墙圬工,可以简化边墙。简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降低边墙建筑材料的等级,如将混凝土边墙改为石砌边墙;另外一种是采用柱式边墙或连拱式边墙,统称为花边墙。柱式边墙是做一排间隔均匀的立柱,其间是孔洞,立柱的高度一般不宜小于3 m。连拱式边墙做成带支墩的连拱形式,支墩的纵向尺寸不小于2 m,墙上拱形孔洞的纵向跨度不宜大于5 m,墙拱顶至拱圈起拱线的距离不宜小于100 cm。
在地质条件好、岩层坚硬完整且没有地下水侵入的情况下,边墙部位围岩水平侧压力很小,可省去两侧边墙衬砌,只设上部拱圈衬砌,称之为半衬砌。此时,为了保证洞壁岩体有足够的能力支承拱圈衬砌传来的压力,在洞壁顶上应留15~20 cm的平台。如不设边墙,则应在两侧岩壁表面喷浆敷面,以保护岩面不受风化作用而剥蚀,也可以阻止少量地下水的渗透。(www.daowen.com)
2.曲墙式衬砌
在地质条件比较差的Ⅲ~Ⅴ级围岩中,岩体松散破碎,围岩压力比较大,当有地下水时,可采用曲墙式衬砌。
曲墙式衬砌由上部拱圈、两侧曲边墙和下部仰拱(或底板)组合而成。上部拱圈的内轮廓与直边墙衬砌的一样,但拱圈截面厚度是变化的,拱顶处薄而拱脚处厚。因此,不但拱部外弧与内弧的半径不同,而且它们的圆心位置也是相互不重合的。侧墙内轮廓是一段圆弧,半径较大;侧墙外轮廓上段也是一段圆弧,但半径更大,其下段变为直线形,稍稍向内偏斜。
对于Ⅳ、Ⅴ级围岩,如果有地下水,可能会产生基础下沉的情况,则必须设置仰拱,且曲墙底面应予以加宽(厚度),以抵抗上鼓力,防止结构整体下沉。仰拱是用另一个半径做出的弧段。在Ⅴ、Ⅵ级围岩中,当有地下水时,竖向压力和水平压力都很大,上鼓力较大,则衬砌宜设成近圆形(蛋形)或圆形断面。在Ⅲ、Ⅳ级围岩中,无地下水,基础无沉陷危险,且无上鼓力时,可以不设仰拱,只设底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