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大幅度增长,公路(特别是干线公路)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修建高等级公路和扩大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成为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国地域辽阔,山区公路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在早期公路建设中,路线大都采用盘山绕行或高填深挖的做法,用较大纵坡绕行和展线去翻越垭口,这种做法既延长了路线里程、降低了公路技术等级,又增加了养护和运输费用。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在这些地区修建公路,更为合理的方案应是隧道穿行。因为隧道既能保证道路线形,便于行车,又可有效防止山地陡坡的滚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又能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并保护自然景观。
今后,在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中,对于那些地形和地质条件适宜修建隧道的山区公路越岭路段,经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若设置隧道能大幅缩短路线里程,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则应优先考虑修建隧道。尽管一次性建设投资较多,但是由于缩短了运营里程,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可收回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如二郎山隧道修建前,路线在海拔3000 m的山区迂回,坡陡弯急,加上冬天冰雪较厚,春秋雨雾多,故行车事故频繁,司机视之为畏途。有了隧道,就可宣告“车翻二郎山、行车大半天”和冬天雾雪封山而封道的历史彻底结束,实现全天候通车的愿望。
2.保护环境
具体来说,采用隧道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
隧道的修建,本身就是一项环保举措。因为合理选择隧道方案,可以避免公路建设时大填大挖、盘山绕行,不改变自然景观,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山体的扰动,也就降低了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且避免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符合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各项基本方针。近年来,采用先修明洞,然后进行洞门段施工的方式,基本不改变洞口段山坡,从而保护了山坡植被;再配合洞口防护,采用植物绿化或用空格式护面墙防护,空格内栽种花草,更显得洞门地带环境优美,给司乘人员一种美的享受,也弱化了进“黑洞”的压抑感。
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隧道工程的建成,可以实现节约土地,开发地下空间,构成立体交叉交通体系。
一方面,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资需求量不断攀升,货物运输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受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城市路面交通面临发展的局限,车与路的矛盾几乎是困扰所有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头等难题。(www.daowen.com)
而城市隧道的修建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土地,开发地下空间,构成立体交叉的交通体系,解决交叉路口的拥挤堵塞问题。
4.增加隐蔽性、提高防护能力
城市交通隧道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的动脉和重要的市政设施,既是战时敌方袭击的目标,也是战时我方防御的重点。地铁工程的车站和区间隧道一般都埋置在岩土介质中,加上自身用钢筋混凝土支护衬砌,本身就具有对爆炸冲击的防御能力。地下铁路工程具有通风、给排水、通信信号、自动报警和防灾系统,如果与城市人防系统连通,经过改进,可以很好地为战争时防空袭服务。地铁工程对城市防空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世界各国公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袭莫斯科时,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在地铁车站躲避空袭,有的地铁车站还成了战时的地下医院和救护所,即使德国军队兵临城下,地铁的修建也没有停止。欧洲各国地铁结构构件设计时不同程度上考虑了战时空袭的防护需求。
5.有利于江河、海峡、海湾地区通航
在江河、海峡、海湾地区,水底隧道的修建不需要考虑通航高度,设计时不需要计算最高洪水位。如果在武汉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再架一座桥,必须采用大跨度桥梁,否则会影响水运,但大跨度桥梁造价高,桥两端需大面积拆迁,成本增加,但是修建武汉长江隧道后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6.隧道抗震减灾效果明显
由于地下构筑物受周围土体约束,在地震时随其一起运动,地下结构遭受破坏的概率很低。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很小。无论是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还是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都反映了隧道的这一优势。
7.降低能耗
用隧道取代迂回的盘山公路,可降低线路标高,提高车速,缩短线路里程,从而达到节约油料、减少机械磨损的目的,符合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