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鱼木寨:记住乡愁第2季

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鱼木寨:记住乡愁第2季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鱼木寨位于湖北省利川市的大山深处,是土家族传统聚居之地,鼎盛时期,寨中有人口500多,如今依然有300多人居住于此。大型墓葬大型墓葬,是鱼木寨的一大奇观。博学传家的向氏得皇家恩宠,逐渐成为了鱼木寨的名门望族。面对群山沟壑,悬石天梯,鱼木寨焕发着勃勃生机,背后支撑养育的其实是中华民族“崇文尚学”的传统文化。

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鱼木寨:记住乡愁第2季

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形如鼗鼓。寨门奇伟,雄跨进寨之路。两侧绝壁耸峙,楼借山势,山借楼威,浑然一体,有着一夫当关万夫愁之险峻。鱼木寨位于湖北省利川市的大山深处,是土家族传统聚居之地,鼎盛时期,寨中有人口500多,如今依然有300多人居住于此。对于外地人来说,出寨之路是一种探险般的经历,但鱼木寨人却要每日面对,视天险为平常。在漫长的岁月里,鱼木寨遗世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庇护着鱼木寨人躲过了无数次劫难,磨砺出了他们坚韧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

大型墓葬

大型墓葬,是鱼木寨的一大奇观。最早的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还有十座之多,墓主多为向氏先祖。这些墓葬的碑刻规模宏大,雕饰华丽,气韵生动,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向梓墓堪称其中精华。向梓,约于1826年出生在书香世家,他从小勤奋读书,长大后精通国学,是鱼木寨的文化乡绅,被清政府赐赠封典。向梓的儿子霖斋,因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博学传家的向氏得皇家恩宠,逐渐成为了鱼木寨的名门望族。鱼木寨里其他九座大墓的碑刻,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墓主人的文化追求。有人统计,仅成永高墓碑上第二层所刻历史故事、本地风物,总数就多达100 余件,变形龙雕亦多达70多件。精细的雕刻,经典的布局,好似一部部生动的图书、一场场精彩的戏剧,讲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传达出古老传统的神韵。偏僻而寥落的顽石,略带着几分沧桑与坚韧,见证着流逝的岁月风霜。

如果说大型墓碑构成了鱼木寨的文化底色,那么向氏族谱却给后继者指明了方向,向氏先祖将崇文尚学的传统和教子读书的期盼写进了族训,并制定了明确的奖励制度。向廷富是向梓的第六代孙。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在6岁那年,母亲从衣柜里翻出几本有些破旧的古书,告诉他这是向家的族谱,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了解到了祖先的故事和教诲,他开始跟着族谱识字,明白了母亲经常督促他读书的良苦用心。6岁的向廷富虽然并不懂得读书的真正含义,但他知道读书的事必须认真对待。由于家境贫困,向廷富初中毕业之后就辍学了,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于是,他把读书的理想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可命运却又一次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大儿子向诗念在读高中时因身体原因而辍学在家,之后也没有继续上学。长大的向诗念在外承包工程,深感自己知识不足,处处受限,便主动自修学习。向诗念的读书行动,让向廷富稍稍感到了些许安慰。

化字炉

六吉堂(www.daowen.com)

鱼木寨北端的樟凤坪,是向氏家族最初的聚居地和发迹之地。其中的一块巨石上,矗立着一座字库塔,当地人称之为“化字炉”。以前,向氏子弟在习文练字之后产生的字纸,都必须集中到“化字炉”里焚毁,不可以随意丢弃。虽然这座字库塔的具体年份已无从可考,但却见证了向氏家族勤学苦读的历史。

“六吉堂”原是村中向氏家族的私塾,“训子格言”是私塾的一块劝学碑,向氏家族的子孙和鱼木寨上外姓适龄子弟,都在这里接受传统教育,一起诵读“训子格言”。六吉堂内孩子们稚嫩而又高亢的诵读声,让百年老宅“六吉堂”充满了生机。如今,鱼木寨上已陆续走出了50多位大学生,占到了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他们中有博士,有大学教授,有的还在国外重要研究机构担任要职。鱼木寨,这个方圆仅3 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但为其间生活的人们提供成长的物质养分,也为他们的精神提供着腾飞的能量。

面对群山沟壑,悬石天梯,鱼木寨焕发着勃勃生机,背后支撑养育的其实是中华民族“崇文尚学”的传统文化。

(本集编导:黄伟麟 摄像:王昱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