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记住乡愁:金圭塘·崇文重教-玉林市博白县游记第2季

记住乡愁:金圭塘·崇文重教-玉林市博白县游记第2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槐世泽,两晋家声”,铿锵有力的祭文宣读声,打破了广西省博白县金圭塘村的宁静。开基祖王道衢生有5 个儿子,都中了科举,五子登科,名噪一时,为金圭塘王家五大房系的后人树立了“崇文重教”的榜样。这种用整个家族的财力来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方式,使得金圭塘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金圭塘王氏家族都会召集族人在王氏祠堂祭祀祖先。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铿锵有力的祭文宣读声,打破了广西省博白县金圭塘村的宁静。袅袅升起的香烟,弥漫在古老的宅第之中,给这一历史悠久的建筑增添了几分优雅、几多想象。匍匐拜倒在祖先牌位下叩首祈福的王氏后裔,虔诚地诵读着先祖遗训。他们沐浴着祖先的荣光,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活力,从他们肃穆而又不失振奋的表情背后,能看出他们对先祖的崇敬,或许他们都在憧憬着继承“崇文重教”的传统以重现家族的昔日繁华。

这是一个客家村落。经历了千百年战乱洗礼的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他们通过耕田力作奠定家业,敦促子孙勤奋苦读,获取功名,延续家族的兴旺。金圭塘村王氏家族源远流长,先祖王道衢是从福建迁到广东博白的王氏文谟公第10代孙,明朝末年,王道衢在这里建村拓业,并于1657年建起王氏祠堂。相传,金圭塘村名就是因为在挖塘建祠时,挖出了一块一丈见方、晶莹透亮的白玉圭而得名。王氏祠堂上方,有一篆刻着“两晋家声”四个大字的匾额,讲述了王氏家族自西晋伊始人才辈出的故事。王导、王敦,都曾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享誉士林。王羲之、王献之,则是书法史上最为著名的书家父子,并称“二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后世尊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坟墓;王献之的“连绵体”行书,也独具风格,被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法帖之中,视为“国宝”。王氏视“两晋”为家族昌盛光辉的时代,尊称为“家声”。与之相对的“三槐世泽”,彰显的是宋朝时王氏家族的人文鼎盛,官运亨通。宋太祖时,王氏家族中出了父子同朝为官的典范。兵部尚书王祐,其子王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担任了宋朝的宰相,更为特别的是,他的3 个儿子分别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非常荣耀。

开基祖王道衢生有5 个儿子,都中了科举,五子登科,名噪一时,为金圭塘王家五大房系的后人树立了“崇文重教”的榜样。为了让后人延续家族文脉,王道衢续修了《王氏家谱》,立下了12 条家训,崇文重教的内容居其中显耀位置。在《王氏族谱》家训第3 条中,“蒸尝当裕”,颇为重要。“蒸尝”是王氏家族的族产,它的用途很多,除了祭祀外主要用于办学,保证家族子弟享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力。王道衢用“蒸尝”财产建立了合族公议书房,创办族学,请私塾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普及启蒙教育。这种用整个家族的财力来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方式,使得金圭塘王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先后有15 人进士及第,近百年来走出研究生留学生98 人,大学生2000多人。

王力雕像(www.daowen.com)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王力,是金圭塘王氏家族中走出来引以为傲的典范。1924年,24岁的王力得到了家族“蒸尝”财产的资助,到上海的大学求学,两年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国学大师。1931年,他以题为《博白方音实验录》的论文,获得了法国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回到祖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八所大学从事语言学教学及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工作者,桃李满天下。受家族“崇文重教”传统的影响,王力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夏蔚霞遵照丈夫的嘱托,将最大的一笔遗产《王力文集》20 卷的全部稿费捐赠出来,设立了“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从1986年开始评选颁发。她还将王力珍藏的近5000 册中外文图书,全部捐给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的儿子王缉思用北京大学奖励的50万元成立了奖学金,但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取名凌霄,因为直着往上长的凌霄可以爬得更高,他希望学子能把学问做得更好,品德更高尚。受王力一家精神感染,事业有成的王祥林也在自己的公司里设立了基金会,用于解决企业职工养老生活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在金圭塘,他遵循父母“聚贤成林、同济众生”的意愿,创建了贤林慈善爱心协会,为族人扶助危急,助教奖学。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金圭塘王氏家族都会召集族人在王氏祠堂祭祀祖先。之所以选择在祠堂隆重奖学,就是要让家族的光荣与梦想世代传承下去。

(本集编导宁国铭 摄像:宁国铭 伍玉辉 蓝云剑 李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