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愁记忆第2季-记住乡愁 第2季

乡愁记忆第2季-记住乡愁 第2季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朗书声从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学堂传出,一群衣着整洁的孩子排列整齐地站在孔子像前诵读着启蒙课文。歇马村古今励学,一脉相承。后来他的孙子梁江迁到了恩平一带,成为歇马村梁氏的开村一世祖。歇马村还流行着“奖励稻谷,资助学子”的励学制度——“学谷制”。他连夜赶回歇马村,与校长商议谋划奖学金发放仪式。600多年来,歇马村人前后相继,植树育人,延续着祖先“勤耕苦读、崇文重教”的传统。

乡愁记忆第2季-记住乡愁  第2季

书法,心眼正,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朗朗书声从广东省恩平圣堂镇歇马村学堂传出,一群衣着整洁的孩子排列整齐地站在孔子像前诵读着启蒙课文。每年的九月,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歇马村都要为当年发蒙入学的孩子举行“开笔礼”。“崇文重教”的传统,犹如这一庄重典雅的仪式,已经在村中延续了400多年。在村里博学多识、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下,孩子们诵读着圣贤名言、祖宗遗训和启蒙课文,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江翁梁公祠

歇马胜仙境,坐落锦水边。古村古巷先人建,村庄壮观景色妍。据歇马村《梁氏族谱》记载,岭南梁氏的祖先梁绍在宋神宗时期从中原迁到韶关珠玑巷,他的子孙继续南迁,来到了珠江三角洲。元朝至正年间,梁绍的后人梁永寿定居阳江,其子梁江又迁到恩平境内的锦江河北岸。经过多年发展,梁江所建立的村庄逐渐形成骏马形状,村里的老人说,这就是“歇马村”村名的由来。

歇马村古今励学,一脉相承。《梁氏族谱》还记载:先祖梁抚民从珠玑巷南迁到广州附近后,靠养鸭为生。有一天,一位游手好闲的邻居来到梁抚民家,向他借了一百文钱,留下字据为凭。到了还钱的日子,梁抚民找到那位邻居要求还账,谁知邻居反倒说是梁抚民借了他的钱,并且拿出字据为证。原来,那位邻居欺负梁抚民不识字,故意把梁抚民写成了借款人。梁抚民遭受了莫大的耻辱,明白了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他不再让四个儿子跟随他养鸭,而是激励儿子们发愤读书,增长学识。后来他的孙子梁江迁到了恩平一带,成为歇马村梁氏的开村一世祖。梁江秉承先祖教诲,叮嘱后代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成了歇马村梁氏家族代代遵守的族规。读书维系了整个家族的凝聚力,提升了整个家族的层次。锦江河畔的公园里散落着200多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歇马村历朝历代获取贡生、监生、举人及以上功名的梁氏子孙姓名。

歇马村还流行着“奖励稻谷,资助学子”的励学制度——“学谷制”。相传,明朝末年,曾在湖北卢溪任知县的梁体性返回歇马村,牵头设立了书馆、书室和私塾,所有梁氏子孙都能免费入学,由梁氏公田承担一切开销。从那时起,村里的五所祠堂里就都响起了朗朗的书声。虽然免费入学制度使所有孩子都有进祠堂念书的资格,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很小就要下田干活,或者平日打短工挣些稻米补贴家用,许多孩子还是不能安心在学堂读书。为了鼓励孩子多念书,梁体性与族人商议,将村里公田打下来的谷子,每年定量发给读书的孩子。只要读书就有饭吃。孩子考取秀才,村里每年供给“学谷”12 箩;如果考取举人,每年供给的“学谷”会增加到24 箩,并且可以终身享受。就这样,“学谷制”带动了整个家族的子孙去读书。

功名路(www.daowen.com)

朴树

歇马村土地为沙性,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只能种萝卜和其他蔬菜,村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歇马村人宁可苦着自己,也绝不耽误孩子前程,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要让孩子进学堂念书。歇马村旅居香港的乡亲梁佐模仿祖先的“学谷制”建立奖学金,无论哪位学生,只要考取恩平市的重点中学,学生本人以及他的任课教师都能获得奖励,奖学金由梁佐负责筹集。这项决定公布以后,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在当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崇本小学有4人同时考入了恩平市的重点中学。为了兑现诺言,梁佐顶着盛夏的酷暑外出筹集资金,3 天里筹集到了3万多元。他连夜赶回歇马村,与校长商议谋划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放暑假的前一天,所有奖学金全部兑现。发放仪式上,梁佐自己还拿出1000 元,专门奖给了小学校长。他甚至卖掉了自己在香港的唯一的房子,将卖房款全部用于歇马村崇本小学的翻建,使得歇马村的孩子不用出村就可以上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锦水河畔的励志园,几十棵朴树枝繁叶茂,笑傲西风。600多年来,歇马村人前后相继,植树育人,延续着祖先“勤耕苦读、崇文重教”的传统。

(本集编导:王宝成 邓丽娟 摄像:张研 郑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