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由天赐,地灵育人杰”。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层层叠叠的碧螺春茶树和漫山遍野的各色花果,把星罗棋布的古民居包裹其中,背山面湖、树木掩映的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富庶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一年有花、四季有果,3 月、4 月碧螺春茶上市,5 月、6 月枇杷杨梅成熟,7 月、8 月白果板栗丰收,9 月、10 月石榴柑橘飘香,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忙忙碌碌,和南宋时刚迁居到这里的先祖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陆巷村中流传着一句古训,“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以学立业、崇文重教的陆巷村,古往今来先后走出过46 位举人、41 位进士和2 位状元,还有院士与教授60多位,被誉为“宰相故里”“进士教授之村”。
解元
探花
会元
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赫然矗立的三座牌楼彰显了家族的文采风流。王鏊是莫厘王氏第10世祖,曾位列内阁宰相。他24岁高中江苏乡试第一,25岁得礼部会试第一,金殿皇帝面试又位列三甲,是村里人最为羡慕的“探花郎”。继王鏊之后,“耕读传家”的古老家风让王氏家族学脉长盛不衰,后代子孙大多颇有建树。据不完全统计,王鏊后裔至今已有5000多人,绝大多数学有所成,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知名大学教授。(www.daowen.com)
9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是中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开创了中国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领域的新局面。他们一家兄妹七人,个个充满了传奇色彩。大姐王淑贞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与中国妇产科学主要开拓者林巧稚齐名,素有“南王北林”之称;大哥王守竞是中国第一位研究量子力学且成果卓著的学者;二姐王明贞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三姐王守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从事物理著作翻译;二哥王守融曾历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教授,是著名的精密机械及仪器学家;三哥王守武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王守觉看来,王家之所以能够人才济济,得益于儿时的家庭教育。父亲的教育方法可以总结为“三句半”:一是“言教不如身教”;二是“多说不如多看”;三是“尊重自我发展”;最后半句是“少管”。除了这三句半的家风,王守觉还记得,儿时父亲经常教育他们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王守觉退休以后,故土情深的他回到故乡养老。前些年身体条件允许时,他经常邀请孩子们来家里做客,给他们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他也经常去学校为孩子们开办讲座。从2013年开始,他以个人名义在东山镇设立了“希望奖学金”,鼓励家乡子女以学为乐,努力读书。
王鏊巡游仪式
校园里东山籍院士的简介被放置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从家乡走出去的学界泰斗总是学子们争相效仿的榜样,在家乡兴文重学风气的熏陶下,更多的陆巷村后人像王守觉院士一样,学有所成之后又回到家乡捐资助教,把浓浓的乡愁化作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让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一直不衰歇。2014年10月19 日,来自中国14 个省市的270多位莫厘王氏后裔齐聚陆巷村拜谒祖先,庆祝“莫厘王氏家谱续集”修订完成。82岁高龄的王守青老人是这次续修家谱的主要负责人,呕心沥血修谱十年,个中艰辛老人一言难尽。他传承了王家“兴学重教”的家风,把“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教儿孙个个贤”、“尽我之力,以学一业”等家规祖训浓缩成为“好学、重礼、勤俭、忠厚”的新家风,写入续修的家谱当中,教育后世子孙。
每周六都会在陆巷村上演的“王鏊巡游仪式”总是热闹异常,村民和游客都可以穿上古装,或扮演王鏊,或扮演王鏊的学生和后代,陆巷村先贤的故事就这样在村民中口耳相传。代代向学的精神,使得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一直生机勃勃,久盛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