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村位于南海之滨,因为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而得名。在它的养育下,村民们过着丰衣足食、幸福安宁的生活。然而在明代以前,这条小溪曾因洪涝不断,贻害一方。
明嘉靖初期,潮州海阳、揭阳两县的桑浦山麓有两条河,相距不到十里,天旱则枯,天雨则涝,给周边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明嘉靖七年,乡贤薛中离利用自身威望召集远近七都的乡民疏通河道,将两条河贯通,从此沙溪又叫中离溪,平波荡漾,不再遭受水灾。薛中离是王阳明的学生,主张人心本善,倡导经世致用,居官时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先后建中离书院、宗山书院传道授业,在海阳县一带,薛中离众多的义行善举,教化着乡民一心向善、守望相助。
中离溪碑刻
沙溪华侨医院为村民定期义诊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0世纪80年代,一场瘟疫席卷沙溪村,当时27岁的蔡乙发见证了这场瘟疫,不懂中医的他虽心有恻隐却不能为乡民解困,内心充满了不安。自此,蔡乙发开始学习中医,并一直在沙溪一带行医,沙溪华侨医院几易其址,多次更名,如今已68岁的蔡乙发仍然不忘初心、坚守岗位。他每天至少要接诊40多位患者,为了看病方便,蔡乙发和老伴儿专门搬到了医院来住。从早晨7 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 点才能停歇下来。他不仅在医院坐诊,还经常走出去为行动不方便的村民看病。一伞一灯,悬壶济世,风雨无阻,夙夜相继。正是当年的一颗恻隐之心,让蔡乙发和老伴儿坚持走医18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沙溪乡间每一条小路,简单灵活的行医方式让村民不再有隔夜之痛,痼疾之苦。2013年,沙溪华侨医院在蔡乙发身上得到了启发,开展居民契约式医疗服务,医院共抽调30多名医护人员组建10 支服务队,他们从坐堂行医到上门行医,为每个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每位医生都有签约村民,医院定期给村里的老百姓进行免费体检和医疗咨询服务。
“潮州厝、皇宫起”,潮州地区的祠堂富丽堂皇,可与皇宫媲美。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中的善居室,从1922年开始建造,到1939年仍未完成,原来是陈慈黉为让老乡们可以多拿点工钱而特意延长了工期。陈氏宗祠高高的屋脊上,用嵌瓷装饰着双凤朝牡丹图案,精致而华美,蕴含了“载家声于久远,续善脉以传世”的美好愿望。它是潮州嵌瓷的集大成者,是艺术家卢芝高先生的代表作品。嵌瓷是潮州民间的一种特殊的装饰技艺,多装饰于建筑的屋顶、屋檐、门壁和墙面上,呈现出“出入相见,入眼入心”的效果,表达着家族对后代的叮咛,成为潮州人高贵心性的体现。陈氏宗祠精美的嵌瓷和美好的家风相得益彰,历久弥新。嵌瓷因为装饰在屋顶,很容易遭到风雨的破坏,如何抢救祖上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成了卢芝高魂牵梦绕的心愿。2012年,卢芝高突发奇想,他把反映慈善文化主题的作品搬到室内来做,花了整整八个月时间,用十万多枚瓷片做成了一件宗祠屋脊的嵌瓷作品,同年9 月,这件12米长、2米高的巨型嵌瓷作品在广州美术馆一经展出,便轰动一时,很多人被卢芝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也为这位民间古建保护者的坚定决心所感动。(www.daowen.com)
嵌瓷技艺
报本堂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晚清时期,沙溪村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刺激了村民们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念想,奠定了此地良好的学风。出生于读书之家的陈伟南,在1933年成功考入了韩山师范学院师范科。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发现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家乡的教育现状,于是他选择独闯香江,出外经商来发家致富。阔别38年之久后,事业有成的陈伟南回到故土,见村民生活仍然贫苦,教育依然落后,他主动提出为村里建一座小学的想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的办学夙愿,他所办的学校目前拥有130多名教职工、1800多名学生,成为了广东省的一级学校。每次陈伟南离开家乡之前都要去报本堂,它启发人们不忘本、懂感恩,这是陈伟南善心善举的根源所在。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今天的沙溪村已经是“十里侨乡”、“粤东慈善之乡”,当年从中离溪漂洋过海的侨胞重回故土,传承、弘扬乐善好施的村风,沙溪乡镇从善堂到学堂、从医院到老人院、从乡村公路到自来水厂,捐建了几乎所有的公共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