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藏尼木县吞达村常怀感恩之心

西藏尼木县吞达村常怀感恩之心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朗水清,小村静谧,吞达村坐落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青稞酒是藏族地区人们最喜爱的饮品,用来自雪山圣水酿成的酒更加香醇。吞达村人把他奉为神明,供奉在经堂之上。在吞达村民的眼中,“不杀生之水”既是自然的慈悲,也是祖先的恩泽。在葱绿与浅黄交织的故道上,在流水潺潺的吞巴河边,吞达村人怀着那份对天地自然、先祖恩泽、乡邻温情的感恩之心,守护着自己平静美好的生活。

西藏尼木县吞达村常怀感恩之心

山朗水清,小村静谧,吞达村坐落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纯净的雪水穿村而过,汇入雅鲁藏布江中,河水终年流淌不息,护佑着吞达村人在此繁衍生息。“吞达”在藏语里指“吉祥之地”。1300多年以前,吞达村的祖先游牧到此,见此地山气清爽,河水清澈,便定居下来。如今,这个海拔3800米的村庄里居住着200多户人家,1000多人。

藏香

千百年来,在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上,物资相对匮乏,生存环境困难,但是纯净的吞巴河水,却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宝贵的资源,村民们把它视为圣水,任何人为的污染或破坏,都被认为是对水神的亵渎,将会受到惩罚。每天早晨,开启了一天忙碌生活的村民,都要先去吞巴河里打水,他们在古老的木桶上系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对天地自然的一份纯净心意。每天背回来的清水要先供佛,然后再用来酿造青稞酒,这是吞达村家家户户都有的生活习惯,年年岁岁,循环往复。人们对水的精心呵护,也得到了大自然的回馈,在雪山圣水的滋养下,吞达村土地肥沃,牛羊健硕,人们生活得自在安详。

藏族传统文化中,人们赖以生存的高山、湖泊、河水都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神圣之地赐予他们生活的来源,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谢自然丰厚的馈赠。青稞酒是藏族地区人们最喜爱的饮品,用来自雪山圣水酿成的酒更加香醇。吞达村人会把自家酿好的第一桶酒,拿到广场上,与邻里分享。互相敬上一碗青稞酒,是藏族人表达敬意的传统礼节。“奶的精华是酥油,心的精华是感恩”,在吞达村,世代流传着这样的老话。它告诉人们,当感恩之心、报恩之念生根发芽时,就能远离嫉妒、仇恨,感受到祥和、安宁。

吞弥·桑布扎故居(www.daowen.com)

吞巴河畔,有一条3 公里长的木制栈道,200多座大小不同的水磨,不停地转动,构成一道奇观。咚咚作响的水磨,把制作藏香的柏木原料研磨成泥,这些水磨大都历经岁月沧桑,伴随着吞巴河水转动了上千年。相传这一水磨长廊,是1300多年前由吞弥·桑布扎发明的。吞弥·桑布扎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的重要大臣。他奉松赞干布之命前往天竺求学。学成后回到家乡,以梵文为基础,创造了流传至今的藏文。相传,吞弥·桑布扎功成名就后,回到吞达村,正遇上当地瘟疫猖獗,村民们用尽了方法,也没见效果。一天夜里,他梦见佛祖把山上发光的几味药草点燃,产生烟雾,拯救了大家。醒来后,他把梦中见到的几种药草混合后点燃,香气弥散到的地方,乡亲们恢复了健康。为了让大家从此远离瘟疫,他研制了水磨藏香,方便人们携带使用。吞弥·桑布扎一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创造的藏文为藏族文明传承开启了崭新的篇章,他发明的藏香制作技艺,给人们带来健康。他的功绩惠及后代,泽被千秋。吞达村人把他奉为神明,供奉在经堂之上。吞弥·桑布扎的故居,也被村民们视为珍宝,一直有专人守护着。尽管过去了1300多年,古老的石头建筑依然完好无损。

先祖的智慧成就了如今的生活,一排排做好的藏香,散发着淡淡清香。时光,在一根根藏香的间隙中走过了千年,制香匠人们把心中对先祖的感恩,全部倾注在手中的藏香上。碾磨藏香原料的水磨在吞巴河边吱呀转动,清澈见底的河水经年不息。令人称奇的是,河里竟然没有一条鱼,也让吞巴河成为了神圣的“不杀生之水”。传说,当年,水车在磨制藏香的原料时,绞死了河中的鱼,吞弥·桑布扎十分痛心,由于担心水车会再次伤及水中生灵,于是他在吞巴河与雅鲁藏布江的汇合处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藏文写着“江中鱼不得入此河”。从此,吞巴河中就再也没有任何鱼类出现了。在吞达村民的眼中,“不杀生之水”既是自然的慈悲,也是祖先的恩泽。祖辈感念天地万物之恩的仁心,随着澄净的河水,在村子里流淌了千年。

在葱绿与浅黄交织的故道上,在流水潺潺的吞巴河边,吞达村人怀着那份对天地自然、先祖恩泽、乡邻温情的感恩之心,守护着自己平静美好的生活。闲暇时,人们常常到茶馆小聚,喝着酥油茶,品着青稞酒,茶馆里充满了浓浓温情,弥漫着家乡独有的那一份真诚和温暖。

(本集编导:李婕 杨阳 摄像:王晨光 周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