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水汽氤氲。在长江与淮河的入海口交汇处,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在充沛雨水的浇灌下,这里草木茂盛,四季常青,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它宛如镶嵌在冲击平原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其灿烂的辉光惹人神往。它就是江苏省泰州市溱潼镇的城北社区。在南宋时此地被称为“溱潼村”,意思是“大水浩淼”。水性至柔,与世无争,随物赋形,情谊绵长。在水的滋养下,“孝”成为了水乡居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准则。4000多人世代居住在这曲折幽静的街巷里,亲友族邻和谐共处建立的淳朴坊间情怀让此地富有人文气息。
储巏纪念碑
城北社区的饮食趣味、生活起居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皮包水”,是说人们吃着馄饨、灌汤包开始一天的生活;“水包皮”,则指男人们大多喜欢去公共澡堂泡澡,舒筋活络,解乏安心。住在社区巷尾的顾永寿老人今年99岁高龄,子孙满堂。因为子女照料得当,他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老人常年从事体力劳动,对泡澡情有独钟。他78岁的儿子顾玉宝每天午饭后,都会准时过来陪他去澡堂泡澡。老人起床后喜欢翻阅当日的报纸,每当读到精彩之处,顾玉宝也会凑过来与老父亲交流一番。顾玉宝数十年如一日的点滴孝心和问候关怀,表达了他对父亲的体贴和敬意。
城北社区的人们世代遵循着“侍奉晨昏”的照顾老人传统,子女尽孝,都妥帖周到,始终如一。尊长尽孝的风范由来已久。自明代以来,生活在此的朱、储、李、沈姓逐渐成为城北社区的望族。四大家族立碑树坊,把孝的涵义镌刻其上。明代储氏族人储巏常年居于此地,他曾官至吏部侍郎,以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饮誉朝野。而在储巏出道为官之前,就因“割股救母”的孝举感动乡邻。据《明史·储巏传》载,储巏小的时候,很孝敬他的妈妈,一次他妈妈生病了,他去找中医给妈妈治病,开的药方里面要用人大腿的肉做药引子,他就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侍奉晨昏”如春风化雨,让孝在城北社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一种惯常习俗。清光绪年间,城北社区的豆腐手艺人张绍宝,侍奉老母亲倒夜香、刷马桶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东台县令。县令赏赐其匾额“孝德可风”,传为一时佳话。清末状元李承霖迁居城北社区,子孙繁昌。民国初年,李氏家族经营粮食、棉花,还涉足金融行业,李承霖的后裔李贞发富甲一方,乐善好施,周济乡邻。他品德高尚,1919年被授予“孝德永彰”的匾额,光耀门庭。抗战期间,为躲避战火,这块匾额一直被李贞发的后人小心地收藏在老宅的密室之中,成为了李氏家族传承心中孝德的珍贵缩影。
孝心抚慰的岁月里,有细水长流的平静,也有清风徐来的欣喜。家住曙光巷的王领兰,是97岁高龄老人陈淑珍的小儿媳妇。每年冬天刚入九,王领兰就早早地为老人暖被,同睡在一张床上。这样的陪伴,她坚持了10多年。她说:“冬天天冷,老人身上没什么热气,你不和她同睡一张床,老人一个晚上都睡不安宁。”虽然年近百岁,陈淑珍老人的胃口还很好,冬天时常惦念初夏季节才能吃到的粽子,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王领兰和丈夫经常一大早就起来忙活,清新的粽香成为家里最温馨的味道。王领兰的丈夫唐建民说:“做子女的应该孝顺父母。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啊。”这种美德还体现在居住空间中。在传统民居宅院里,正厅两侧是俗称“龙梢”的厢房。除正厅有大门,“龙梢”还特地留有侧门,意在凸显以孝为大,尊重先祖和家中长者。(www.daowen.com)
孝德永彰牌匾
“龙梢”侧门
岁月变幻,世事沧桑,萦绕街巷的行孝之风却如陈年琼浆一般醇厚悠远。青砖麻石,明净流光,“孝”停驻在古村儿女的心房;波光粼粼、涟漪荡漾,孝回旋起千百年来的时光。而游子远行,初心不改,孝照亮着他们归家的路,宽慰着思念故乡的百结愁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