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古风劲吹,古韵流芳……在号称800 古堡的河北省蔚县,暖泉镇的西古堡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它同时又有“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之说。西古堡村坐落在蔚县城西的壶流河畔,村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西古堡村民来自不同的省份,各家姓氏不同,但整个村堡和谐友善,亲如兄弟,修心修事、积善成德是西古堡村延续了数百年的文化传统。
“修嘴不如修心,修心不如修事”,这是西古堡人的人生信条。西古堡村南的瓮城内有座地藏寺,是全村商议大事、悼念逝者的场所,由于年代久远,到上世纪末时,已经破败不堪。修复这座400多年的古代建筑,在村民看来,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1996年冬季的一天,村里几位老人找到了乐于修事的“大泽”门玉德(大泽是蔚县一带对行善之人的美誉),请他牵头重修地藏寺。当时门玉德有一支建筑工程队,经常承接工程。但重修地藏寺可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光材料费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门玉德虽有一些古建筑的修复经验,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他还要依靠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们响应号召,家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瓦的拿瓦,有砖的拿砖,有电线拿电线,终于完成了地藏寺的修复。在中国人看来,地藏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这种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孝亲尊师、敬天爱人,还能帮助人们抚慰、安妥心灵。地藏寺修好以后,村民们又相继修缮了北瓮城、东庙和西庙,这些都是西古堡村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截至2014年底,西古堡村内的64 间公共古建已经全部修缮完毕,使西古堡在蔚县成为村容村貌最好的一座,来村里寻古探幽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也随着游客的到来增加了收入。
地藏寺
400多年前,西古堡村也曾出过一位“大泽”,他就是地藏寺的最初建造者董汝翠。一年冬天,父母双亡、靠行乞度日的董汝翠来到了西古堡村,夜晚躲进一户人家的门洞以避风寒。这家主人姓郭,早起的郭员外推开大门,发现了门洞里的董汝翠,忙叫家人端来热粥,叫他喝下去抵挡饥寒。弄清了董汝翠身世的郭员外心生怜悯,把董汝翠收留家中,见他聪明伶俐,手脚勤快,又让他进入镇上自家的商铺当伙计。董汝翠做事尽心,赢得了膝下无子的郭员外赏识,几年后被招为了女婿。西古堡村所在的暖泉镇,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来往的重要通道,董汝翠在此大量经营两地所需的粮食和皮毛。由于他讲究诚信,南北两路的商人纷纷跟他做生意,慢慢地他就成为了当地的首富。发达后的董汝翠,对待当年收留自己的岳父母如同生身父母,专门为他们修建了村里最精致的房院,起名苍竹轩。他的感恩之心,融入到了每一处建筑中,苍竹轩内进行了精细的装饰,他用松鹤鹿等吉祥图案来表达对岳父母健康长寿的祝福。清朝顺治年间,山西大灾,源源不断的难民前往河北讨生,一条主要路线就经过西古堡。见到流离失所、风餐露宿的难民,董汝翠让家人准备粮食舍粥赈济。先是在他家里,拿锅做饭,后来人太多,就移到广慈庵,大批灾民拥挤在这儿,享受着董汝翠送给他们的温暖。地方官吏把董汝翠赈灾义举上奏朝廷,为奖励他的乐善好施,朝廷批准西古堡村修建两座瓮城,以保护董汝翠的家人和财产安全。南北两座瓮城修好后,董汝翠又在南瓮城内修建了地藏寺,表达他尽孝行善的心意。董汝翠在世的时候,常常教育子女要修善心,行善事。在他的教育下,几个儿孙都有善举传世。从此,西古堡村民以“恩泽广大”的古意来敬称行善的人为“大泽”。地藏寺也成为西古堡村记载善行、褒奖善举的场所,凡是有人做了善事,村民都会把他的善行刻写在石碑上。
高跷
立春时节,西古堡村民忙着悬挂彩灯,600 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迎风飘扬。在西古堡村,积小善,做大泽,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它化雪破冰,暖人心田,给这一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美丽祥和的春天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