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仁爱为本

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仁爱为本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徽省绩溪县的登源河畔,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仁里村,连缀成片的徽派建筑在山与水的环绕中,宛如一处世外桃源。公忍堂是八兄弟中的长房程松堂的故居,程松堂不仅富甲一方,更因诸多仁义善举,被誉为徽商典范。赞誉程松堂的仁爱精神。无论贫富,泛爱于人,正是仁里村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仁义之风,这不仅是一种理想境界的崇高追求,更是后世子孙时刻警醒的个人行为规范。

安徽省绩溪县的登源河畔,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仁里村,连缀成片的徽派建筑在山与水的环绕中,宛如一处世外桃源。走进村落之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令人仿佛进入历史的深处。仁里村人淳朴善良,古风依旧,堪称徽州地区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样板村落。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的“绩溪牛”一说,道出了仁里人身上像牛一样的本分、忠厚、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品性。

仁里村有着久远的历史,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工部尚书耿源进,举家迁徙到这里。耿源进因仰慕孔子“仁”的学说,把这里取名为仁里,希望后世子孙,能够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以仁爱为立身之本。唐宋时期迁来的程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仁里村最大的族姓。程氏先祖同样秉承仁爱的精神,制定了相应的族规家训。“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同行走勿择好路,同睡眠勿占床席。”形象地体现了仁里程氏“谦和、谦让”的道德家风。程氏家训以“仁德”观念告诫后世子孙为人处事要常怀仁爱之心,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并将之落实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和生活细节中。

“温良恭谨让让中能取利,仁义礼智信信内可求财。”这副对联较好地诠释了名扬四海的徽商所奉行的仁义之道。正是以仁爱为本,让仁里这个小小的村庄,在明清两代创造了富甲一方的商业繁荣,鼎盛一时,赢得了“小小绩溪县,赫赫大仁里”的美誉。仁里村现存的许多老宅,基本上是由出外经商成功的富商回乡所建,在仁里村的中心,至今还完好保存着一片井然有序的房屋,是近代当地最有名望的程氏祖宅,因家中有八个兄弟,当地称为“八大户”。公忍堂是八兄弟中的长房程松堂的故居,程松堂不仅富甲一方,更因诸多仁义善举,被誉为徽商典范。清末民初时局动荡,晚年家道中落的程松堂依然保持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之风,与同乡程序东一起出资,在仁里村兴建了徽州地区第一所新学学校——思诚学堂,在后来的岁月中,这里培养出了众多的英才。胡适先生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胡适的学习相当好,要去美国留学却没有钱,程松堂就赞助他五百大洋,等到胡适从美国学成回来时,程松堂已经逝世了。胡适敬赠了一副挽联:“泛爱于人,无私于己,说什么破产倾家,浑身是债;蔼然如春,温其如玉,看今日感恩颂德,有口皆碑。”赞誉程松堂的仁爱精神。

公忍堂

老街

诒谷堂,同样是八大户中的一个支脉。雕梁画栋的老宅古色古香、气韵非凡。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胡雪岩幼时家贫,曾得到过仁里表亲一家的帮助,胡雪岩发迹后不忘旧时恩情,将米行的生意全部交由程家经营,还特意赠送了“诒谷堂”这块匾额。无论贫富,泛爱于人,正是仁里村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仁义之风,这不仅是一种理想境界的崇高追求,更是后世子孙时刻警醒的个人行为规范。善良待人,忠厚度日,成为仁里人在平凡生活中遵循践行的祖先教诲。仁者之心,让这里的人们相互关心爱护,走出去的徽商都以知恩图报,富不忘本为荣。(www.daowen.com)

老宅

仁里村的每一幢房屋都有自己的堂号,不同的堂号代表着不同的家族,也蕴含着家族对于“仁爱”内涵的理解。“忍先堂”一家世代行善,凡事存包容之心,以忍让为先,在仁里村一向很有名望。忍先堂现在的主人是百岁老人尹明珠,她一生含辛茹苦,将众多子女抚养成人。在她的身上,所谓的忍让,其实是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了这样的善念,即便自己受苦也甘愿付出。以“忍”为家训的一家人,母慈子孝,已是五代同堂。尹明珠的公公程希濂是仁里著名的中医,曾经颇有家产,他宅心仁厚,门诊从不收费,家中常备医治常见传染病的成药,免费供乡邻取用。尹明珠的丈夫程毅芳,民国时期是中国银行的会计,抗战期间返回仁里,不顾个人安危开办战时小学,让仁里村儿童免于失学。

悠久的传统形成了规则与秩序,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自觉地遵守着,正可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让仁爱之风从1400多年前一直传承至今,让仁里村成为真正的“仁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哉,仁里村!美哉,仁里村!

(本集编导:马维 谢民 摄像:刘先贺 王景义 王一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