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东北部的云阳县阳坪村,位于长江巴阳峡的北岸,这里的生活宁静而闲适,长江之水从家门口静静流逝,村中的“和睦”氛围却从未在岁月流转中消失。
阳坪村现有1000多户人家,3000多位村民,他们散居在方圆7 平方公里的山峦上。阳坪村姓氏很多,达53 个,其中熊、毛、傅三个家族,人口最多,为大家族。这里生活的人,团结互助,非常和睦。在《傅氏族谱》的家训十条中,对子孙后代有“和邻睦族”的告诫:“比居为邻,共宗为族,邻有同井之义,族有一本之恩”。历史上一些邻里互助的故事也被记载在族谱中流传了下来。话说清朝末年,社会动荡,附近山中的土匪常常袭扰村庄,有一次,土匪绑架了一位村民,向他的家人勒索巨额赎金,当时的地方政府无暇顾及,最后是各大家族一起出钱出力,共同担当,把人质成功地解救了出来。在《熊氏族谱》中也记载:熊氏人家富足,每到年终或节庆,都会周济贫困同乡,给他们送衣送粮。和睦互助的风气就这样在村中代代流传,进而形成为一套与时节相对应的互助习俗。熊家立有规矩,一是每年的二三月份,春天播种之前,是为荒月,村民们要互相接济;二是在每年的腊月份,杀年猪,要请邻居到家里来吃杀猪饭,打个牙祭,对无猪可杀的还要给人家带一点儿回去。
阳坪村人如此看重“和邻睦族”,始自一段久远的历史。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长时间的战乱,使四川地区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很多地方变得荒无人烟。为此,政府组织了“洪武大移民”“湖广填四川”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阳坪村绝大部分家族就是这样迁居至此。可以想象当时的艰难,数百年前没有很好的代步工具,入川的移民徒步翻山越岭,走过了几千公里。即使是乘坐木船,在峡江的滚滚洪涛之中漂泊,生命也没有保障。刚来此地时,自然条件相当恶劣,首先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于是同宗之间抱团取暖,互通有无,还联合外姓家族,齐心协力,建村立庄,渐渐地就形成了和邻睦族的传统。
婚宴
果园
养蜂场的蜂箱(www.daowen.com)
在阳坪村人看来,越是乐于助人的家庭,越值得信赖和托付。2005年,湖北的养蜂人石朝兴来到阳坪村,满山的果树花香让他决定在这里安家,村民陈明华就主动把自家房前的院坝免费提供给石朝兴作为养蜂场。从此,石朝兴和陈家比邻而居,一住就是11年。两人以朋友相待,两家像亲戚一样走动。不仅仅是陈明华一家,村里人都和石朝兴这个新邻居相处融洽。每年石朝兴返乡,阳坪村人都会送一些枇杷、柑橘的树苗,现在他在湖北的家里已经种起了十几亩的果园。而石朝兴则给阳坪村留下了养蜂技术,把蜂场变成了免费的土蜂养殖培训班,他已经在阳坪村教了4 个徒弟,其中村民柳会平,在他的指导下,建起了3 个蜂场,年产蜂蜜超过3000 斤。本来养蜂人一年四季追寻着花期,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但阳坪村人的接纳、善待,让石朝兴把这里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
在阳坪村,“和邻睦族”的文化传承早已融入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个邻里互助的网络体系。过去,阳坪村像很多村庄一样,男性村民常年外出务工,家里的女人除了要照料一家老小,果园一年到头所有的农活也都由她们来承担。2006年,大家商量成立了“贴心嫂子”互助组,把全村各家按区域规划整合,让邻里互助的传统变得更有效率。靠着互帮互助,每一户人家都既不耽误农活,也不耽误水果销售,家里家外,嫂子们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鳏寡孤独的老人家中,还都装有一个特殊的设备——“爱心呼叫器”,实际上它是一个报警装置,一旦老人出现紧急情况,就可以按下发射器按钮,向邻里求救。除了生命紧急状况,平时的衣食住行也可以通过“爱心呼叫器”请邻居帮忙。进入腊月,阳坪村开始陆续杀年猪,为春节做准备,左邻右舍也都来帮忙,大家一起做几桌热气腾腾的杀猪菜。按照家族的老规矩,剔肉师傅早已帮主人留出两条五花肉,送给附近的两位孤寡老人,延续着邻里宗族间代代传承的深情厚意。
“一家有事大家帮”。几百年前,对于初到这片山地的阳坪村祖先来说,“和邻睦族”是他们在这里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而到今天,“互帮互助”依然是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保障。他们既乐于分享成功的喜悦,也敢于分担患难的忧愁。一个村落拥有一个家的温暖,才能让他们有共同面对困难、并肩向前的动力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