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农田下,收芹摘野花。风景美如画,人亲似一家。绵绵六盘山脉西侧,一处河谷川地上,庭院相连,回汉村民交错而居,生活恬淡,民风淳朴,他们亲如兄弟,和衷共济,团结友爱,这片村落就是单家集。
据《平凉府志》记载,村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山东的单姓回族在明初迁居至此,之所以得名“单家集”,是因为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驿站,清代初期形成商业集市,山东、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回族居民陆续汇聚而来,还带来了不同的伊斯兰教派,民国年间更是发展成为当时静宁县的第一重镇。如今的单家集有1100多户,近5000 人,98%的村民都是回族。虽然面积只有2.3 平方公里,却分布着大小五座清真寺,四个不同的伊斯兰教派,他们既保持各自的宗教习俗,又在生活中彼此融合,相处和睦。
清真寺
对于单家集人来说,开斋节不但是回族最为盛大的宗教节日,也是亲友之间、回汉之间馈赠美食、互相宴请、增进感情的日子。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村子,到清真寺沐浴净身,参加开斋节当天的礼拜——会礼。开斋节做的美食不但要送给本族的长辈亲戚,还要送给“汉族”村民,所以各家各户都做得非常用心。“九碗十三花”是回族宴席给予最尊贵客人的礼遇。除了准备宴席上用的东西,还要为汉族“亲人”准备礼物。收割的芹菜、准备的小吃,都是他们之间亲情与友情的见证。开斋节前的傍晚,单家集家家炊烟不断,各家各户都在厨房里忙碌着,打破了小村庄往日的宁静。聚会是单家集开斋节中最常见的景象。村里每一户的院子里都摆着类似的宴席,互相拜访,聊聊家常,谈谈过去,表表情意。在开斋节上,每个家族还都会到村子的东山上祭拜祖先,祈求平安,检讨反思自己一年来的言行,铭记祖先留存的与人为善、教派和睦、回汉团结训诫。
在村中开办第一家诊所的边万忠深受村民的尊重,是各家开斋节家宴的常客。他在村里的人缘非常好。他脚勤,随叫随到,有时候一两点也赶着去给人看病。开办诊所的30多年,边万忠跑遍了单家集及周边的十几个村子,有时为了一位行动不便的病人自己要走一天的山路,他从来不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医药费也都是最低的价格,经济上有困难的人家,在他的诊所可以记账看病。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答谢回族村民对他的帮助。当年他刚开办药铺时,因为手头没钱,无法备齐药品和器械,回族村民知道了,就三百五百的借给他,等到他能周转开来才同意他还。在边万忠的记忆里面,从祖辈身上就看不到回汉的区别,他的父亲边永珍和回族村民王宗福是至交好友,40多年前,边永珍要给大儿子娶亲,因为经济困难,没有钱筹办。王宗福家庭也不富裕,但他还是卖掉了自家的两只羊,帮助边家渡过了难关。到边万忠儿子一辈结婚的时候,不再需要大家凑钱娶亲,取而代之的是回族的村民都自发地像亲戚一样过来布置婚宴、忙前忙后。
开斋节家宴“九碗十三花”(www.daowen.com)
南大寺内景
单家集回汉村民之间的融洽,建立在彼此理解、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而且很自然地一代代传承。他们共建庙堂,共修村庄,许多地方都能见证回汉之间的深厚情谊。被称为南大寺的陕义堂清真寺,曾记录着红军过单家集时回汉团结的历史。1935年8 月,红军第一次来到单家集。动乱年代里,由于村民对红军不了解,全村的青年男女都躲到了深山野外,部队进村时,家家门户紧闭,一片冷清。红25 军为了不打扰农户,在街上夜宿,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尊重回族村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连在井里打水使用水桶都有严格规定,避免触犯当地的饮食禁忌,战士们还清理街道,打扫市场,给村民看病送药,当时长征途中的红军,条件异常艰苦,药品更是比金子还要珍贵,但红25 军还是把本来就短缺的药品拿出来,给回族村民治病。红25 军的做法,获得了单家集人的好感,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一些外出躲避的村民开始陆续返回村子,腾出正房,把红军战士请到家里居住。到10 月,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到达单家集的时候,村民在街上摆起了宴席,全村男女老少都像招待亲人一样,走上街头热情地欢迎红军。
回汉之间的团结、融洽,不仅仅在历史里,在市场上,在节日的祝福声中,也融在了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里,成为了单家集人共同拥有的温暖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