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名家品读:郭文斌畅谈《记住乡愁第2季》

名家品读:郭文斌畅谈《记住乡愁第2季》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过重重叠叠的历史帐幔,我们会发现,不忘本原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重要秘诀。在四川姚坪羌寨村,但凡本原文化,无论是建筑、服饰还是歌舞,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广西门头村的石牌古训是不忘本原的另一种方式,在村民心里产生的诫勉和约束力,一定意义上大过法律法规,所谓“石牌大过天”。《华严经》中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摆脱沙俄压迫,当时的首领渥巴锡汗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名家品读:郭文斌畅谈《记住乡愁第2季》

透过重重叠叠的历史帐幔,我们会发现,不忘本原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重要秘诀。《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而道本身就是生命力。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这一点,在《记住乡愁》第二季的许多篇章中,都得到充分证明。

在四川姚坪羌寨村,但凡本原文化,无论是建筑、服饰还是歌舞,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30多年来,王嘉俊一直在搜集整理与羌人生活有关的物品。2003年,他在家里办起了以实物展示羌人日常生活的民俗博物馆。他认为,一个家庭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一个民族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对羌族来讲,因为没有文字,这些实物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样的念古情结,在湖南双凤村则以跳“毛古斯舞”体现出来。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种对祖先当初生活状态的符号化描摹,是一部土家族史诗长剧。在双凤村,还有一个奇怪的传统,那就是盖房要“偷”梁,但“偷”梁也要守规矩:小树不偷,古树不偷,名树不偷。一般选择杉树或者柏树,因为这类树木砍掉主干后,还会从根部长出新枝,十年左右就可成材。就是说,他们“偷”梁不伤本,因此,在这个村子里,有460多年的古树还活着。

在四川宝胜村,我们看到,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认为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祖先的恩赐。这种报恩心理,折射在文化活动上,就是常演不衰的川剧《清风亭》。此剧讲的是:薛荣妻妾不和,妾生之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他脸上,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

海南草塘村人干脆把西沙、中沙、南沙三沙称为祖宗海,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海活动,渔民每次出海前也会自发举行祭祀仪式。八十岁的苏承芬老人不惜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一艘帆船模型,以此怀念帆船岁月,同时让后代子孙感念祖德。在他看来,没有祖德,就没有子孙们的今天。他在南海闯荡50 余年,从未发生过迷航,正是凭着祖先流传下来的航海罗盘和手抄《更路簿》。

广西门头村的石牌古训是不忘本原的另一种方式,在村民心里产生的诫勉和约束力,一定意义上大过法律法规,所谓“石牌大过天”。想想看,一块石牌立在村口,村民进进出出都要看着它,久而久之就会刻在心底。“种木护村,做善积福,毁木霸地,作恶遭祸,天地有眼,会有报应。”当这样的句子一旦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那将是一种怎样的自觉力量。成年礼上,老师会问学生: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古训,你依不依。学生回答: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古训,我们要永远遵从。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年轻人牢记古训,就像发誓一样。这些誓言,作为一种敬畏力,将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在节目中,我们看到,门头村人不但熟记这些古训,还把它生活化。比如瑶医采药时遵从的“积留”原则。不挖采幼苗,能取杆的草药,绝不取根,绝不采光挖尽。采完药,瑶医还要在采摘地撒上一小把白米,酬谢山林恩赐,祈愿药到病除。救治好病人后,瑶医还要进山答谢,以“挖一种二”的方式对大自然进行补偿。正是这种“积留”的观念,让大瑶山的中草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广西最大的药用植物园,也让大瑶山4万多公顷的成片森林,成为广西最大的水源林。心态决定生态,敬畏涵养生机。最能体现这种生机的,就是长寿。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全县15万人口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14 位,90岁以上的有300多人,80岁以上的有2000多人,成为中国有名的长寿之乡。(www.daowen.com)

贵州占里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林是主人是客”。意即山林是永恒的主人,人们只是匆匆的过客。正是因了这句话,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占里村的人们都要吹芦笙、唱大歌,盛装绕寨、祭石盟誓:“第一条,每家只生一男一女,不准任何人多生,第二条,村外的风水树、大树、古树、不准任何人砍伐……”占里人知道,他们今天的生活不仅得益于祖先的庇佑,更得益于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寨规约束。

《华严经》中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说以上村落的故事让我们从时间线看到了不忘本原的价值,那么台湾宝藏岩村则让我们从空间界面感受到本原的重要。该村居民来自大陆的十几个省,他们长时间远离故土,比邻而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每隔两个月就要举办一次“一家一菜”活动,每户人家都要做一道最擅长的家乡菜,拼凑成一桌宴席,让村人共享。看上去是“一家一菜”,骨子里却是一菜一根。宝藏人把对生命本原的追思,暗藏在杯盘里。除此之外,宝藏人还有另一种安妥心灵的方式,那就是寺庙。许多群体性活动,都借寺庙完成。逢年过节,宝藏人都会聚集在庙里,一起做饭,一起祭祀,一起庆祝,俨然一个大家庭。因为远离故土,没有祠堂家庙,宝藏岩寺就成了村民们安放祖先灵位的地方。“在两岸对峙的日子里,通讯完全隔绝,看不到回家希望的白玉生在台湾又娶妻生子。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终于同意老兵回乡探亲,白玉生立刻提出了申请。”这段再朴素不过的解说词所传达出的生命况味,真是让人心痛。

新疆天山山脉中部,有一片广袤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草原上有一个流动的村庄,名叫赛罕托海村,汉语意为“美丽的山谷”。这里是东归的土尔扈特后裔的聚居地。他们常常将一句老话挂在嘴边:“牛羊离不开草原,江河离不开源泉,土尔扈特人离不开东方的故土”。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了一段充满血泪的东归壮举。为了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也为了缅怀和祭奠先祖,土尔扈特人用“重走东归路”的方式,将先祖们不远万里回归故土的壮举,以及他们曾经付出的巨大牺牲,世世代代牢记于心。300多年前,土尔扈特先祖离开故土,向西游牧到伏尔加河下游,并在那里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廷。到了18世纪中叶,沙俄征召土尔扈特人加入军队,卷入连年战争,同时,还强迫他们放弃佛教信仰,改信东正教,引起族人的强烈反抗。为了摆脱沙俄压迫,当时的首领渥巴锡汗决定发动武装起义。1771年1 月,渥巴锡放火烧掉自己的木制宫殿,带领族人义无反顾地踏上重返故土的征程,向着东方前进。经过八个月的艰难跋涉,土尔扈特部终于到达家园,而出发时的17万人仅余不足7万。土尔扈特族的东归之举得到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了渥巴锡汗,把一块最为丰美的草原赐予他们作为繁衍生息之地。受祖先的英雄壮举感染,大学毕业后,桑巴特没有留在大都市,而是回到了家乡工作,主动参与到东归实景剧的编排之中,为此,他多次走访村里老人,四处搜集资料,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正式向游客演出了。“草原再大,却没有放私心的地方”,当一个人没有私心时,自然会返本归原。

江西西湖李家村的故事,作为电视节目播出时,片名就是《不忘本原》。“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其来久已,而流长则派别,不溯其流则失其源,祖盛则人众,不序其谱则昧其祖。”这是《李氏宗谱》明代修谱小引中的一段话。正如村民李国英所说:“家谱是一个宝,它有特异功能,它有凝聚人心的功能,为什么呢?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我们是供一本家谱,供一个源流,我们就是一家人,万里关山都割不断,一见就如故。”当人们从家谱中得知,他的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子李恪的后裔,老子李耳、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都是他们的先祖时,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自豪。该村人甚至把历史上杰出的李氏族人的事迹和为人处世的格言镌刻在村庄各家各户的门楣上,以激励后代。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立于朝堂之上的高官、征战沙场的将军,还是富甲一方的商贾,年老之后都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在古人看来,这是人生“归根复命”的重要环节。在西湖李家村,这样古老的传统仍在延续。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卸任后,立即回到故乡,给自己起了个雅号“青岚农夫”,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在他看来,自己原本就是农民出身,退休后回来当农民,算是遵从“不忘本原”的祖训了。“不论你飞多高,不论你走多远,不论你职务多高,不论你赚钱多少,起根发苗在这里,落叶归根还在这里,这就是本原,操存本原,不忘本原。”在李豆罗的倡议下,西湖李家村口牌楼上镌刻了“操存本原”四个大字。这是陇西李氏族谱中记载的祖训之一。这四个字源于孔子所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至谓也”。孔子把本原看作事物的根脉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告诫人们要恪守本原,否则行为无常,不知家在何处,更会心无着落。李森永的先祖600多年前迁往台湾,在当地延续了20多代,抗日战争中,李氏宗谱不慎遗失。半个多世纪来,李森永的父亲常常思乡念祖,临终时嘱托他,一定要找到故乡,续接上族谱。为了完成父亲的夙愿,最近几年,李森永把自己的公司交给了儿子管理,和妻子不断往返大陆寻根问祖。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