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天山,天空湛蓝,万里无云。不时响起的悠扬歌声,打破了山野的宁静,洋溢着沁人心脾的生活气息。天山脚下,有一片广袤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活着一个流动的村庄,名叫赛罕托海村,汉语意为“美丽的山谷”。
这里是东归的土尔扈特后裔的聚居地。如今,村中有235 户人家,700多人,全是蒙古族。开都河蜿蜒流至天山南麓,浇灌出了丰茂的牧草。沿袭古老的习俗,当地的人们至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弹奏托布秀尔
假日里,牧民们总会围聚到蒙古包旁,弹奏起悠扬的托布秀尔,跳起美丽的萨吾尔登,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最为欢乐的时刻。吟诵的内容,有的讲述历史,有的传唱礼俗,还有的歌颂着家乡壮美的牛羊。几百年来,土尔扈特人一直用这样的方式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递珍爱家园的生活传统,也倾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热爱家乡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从小听着歌声长大的桑巴特,现在成都念书。爷爷反复讲述的东归故事,让他的那份故土情萦怀于心。当身边有同学问起草原的故事,桑巴特总是会自豪地诉说祖先的东归壮举,滔滔不绝地讲上三天三夜。“牛羊离不开草原,江河离不开源泉,土尔扈特人离不开东方的故土”。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了一段充满血泪的东归壮举。是的,“东归”这两个字对每个赛罕托海村人来说,实在是意义太重大了。
300多年前,土尔扈特先祖离开故土,向西游牧到伏尔加河下游,并在那里建立起了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廷。到了18世纪中叶,沙俄征召土尔扈特人加入军队,参加连年的战争。为了摆脱沙俄压迫,当时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汗决定发动武装起义。1771年1 月,渥巴锡放火烧掉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带领族人义无反顾地踏上重返故土的征程,向着东方前进。东归途中,疾病和饥荒让土尔扈特人损失了大量人口,有些族人开始动摇返回故土的信心。在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鼓励族人,他说:“沙俄是奴隶的国土,而东方的家园才是希望的乐土。”1771年9 月,经过8 个月的长途跋涉,土尔扈特部终于进入了中国西部边境,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家园,不幸的是出发时的17万人仅余不足7万。土尔扈特人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实现了重返故土的梦想。东归途中,包括牛羊在内的所有财产几乎丧失殆尽,勒勒车尽数毁坏,很多人的衣服和靴鞋也都残破不堪。但是他们却精心保存了当年清朝政府写给各个时期土尔扈特汗王的敕书,并且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土尔扈特族的东归之举得到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了渥巴锡汗,对土尔扈特王公贵族实行厚赏,并给予土尔扈特族人细致的安置,还把一块最为丰美的草原赐予他们作为繁衍生息之地。从那时起,土尔扈特人开始过上了自主的生活,他们把草原视为自己最值得珍爱的家园。经过漫漫归家路的考验,他们也从牺牲和艰辛中学会了珍惜与知足。如今,土尔扈特的子孙们深深地热爱着这片长满酥油草的故土。为了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也为了缅怀和祭奠先祖,他们还用“重走东归路”的方式,将先祖们敢于牺牲、重建家园的精神牢记于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重走东归路”
情景剧“重走东归路”(www.daowen.com)
神鸟天鹅
准备迁徙的天鹅群
“草原再大,却没有放私心的地方”,土尔扈特人世世代代不存私心地守护着这片净土。手工除草,一起放羊,从不马虎,从不抱怨。草原同样用它的温柔和肥美呵护着土尔扈特人,至今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沙化,没有遭遇过较大的自然灾害。
如今,旅游业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逐渐兴起,牧民们不仅参加《东归·印象》实景剧的演出,许多人还办起了“牧家乐”。进入九月,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气温骤然下降,天鹅渐渐集中,准备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待到来年三月大地复苏时,来自印度、缅甸,甚至远在黑海、红海的天鹅,又会不远万里飞回故乡,筑巢、换羽、求偶、繁衍。土尔扈特人把天鹅视为“神鸟”,更欣赏天鹅热爱故土、忠贞不渝的精神。 辽远的湖面与天相连,景色美不胜收。
古老深重的游牧文化,壮烈激昂的民族情怀,穿越历史长河,依然感染、激励着今天的每一位土尔扈特人。点点灯光,照亮了土尔扈特祖先的归家路途。点点星光,温暖着土尔扈特人的创造征程。今后,他们还将继续用生命守护着这片草原,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伴着马蹄声,赛罕托海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