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浅浅的海峡上方,弥漫着一阵阵浓情似水的思乡情,海峡的水虽不是很深,却令两岸的人儿相望而不可及,各自静坐一方,品味着记忆中的温情与苦水。坐落在台北市的宝藏岩村,栖居生活着一批离开家乡的老兵,他们相知相守,抱团取暖,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慰藉着彼此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
眷村是台湾最有乡愁的地方,是当年跟随国民党部队败退台湾的老兵们,在部队驻地周围建起供家眷居住的聚居村落。1949年以来,台湾先后修建了几千个眷村,形成了独特的眷村文化。其中之一的宝藏岩村,隐藏在繁华都市里,背靠观音山,一条新店溪从村前缓缓流过,蜿蜒的巷弄、沿山而建的阶梯,200多座铁皮房、砖瓦屋层层叠叠犹如燕巢般分布。
“宝藏岩”寺庙
寺庙内景
300多年前,闽南地区的先民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被称为“宝藏岩”的寺庙。1949年后,一些从大陆到台湾的老兵们在寺庙旁开荒造屋,营造出一片栖身立命之所。这些本打算临时居住的房屋,没想却成为了这些老兵们一辈子的家。几十年过去了,昔日满腔热情的年轻士兵,转眼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无论台北这座城市如何日新月异,他们依然固执地留守在眷村里,守望着自己的家园。
对于宝藏岩的老兵们来说,思乡的日子里,村旁的宝藏岩寺就是他们精神最大的慰藉。宝藏岩寺建于1706年,是台北市的第一座观音庙。当时,来自福建泉州的移民到达此地,在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小庙,供奉随身带来的观音像。后世经过多次的扩建,最终形成了很大的规模,香火也很旺盛。相传,清朝末年,一个来自泉州的年轻人,独自来到台湾打拼,10多年间,一直得不到家人的消息。他来到宝藏岩寺祈福,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音信。让他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一个同乡就找到了他,说是父母给他带话,家里一切安好。此事后来就慢慢传开了,很多人都跑来这里祭拜、祈福,舒解着思乡之情。(www.daowen.com)
“一家一菜”活动
眷菜
虽然宝藏岩的居民来自不同的省份,却产生了一种休戚与共的生活经验,当年物质条件不佳,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人们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整个村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不仅大人之间守望相助,孩子们之间也常称兄道弟。“没有亲戚却有很多邻居,一起祭祖却无坟可上”,这是包括宝藏岩村在内的台湾众多眷村村民生活的一种写照。作为宝藏岩村的邻长,每天上午,詹智雄都会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了解村民的近况。这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詹智雄的祖籍是福建泉州,1945年,他的祖父从台湾南部来到宝藏岩村,在新店溪旁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依靠着村民们的帮助得以安家落户。詹智雄从小跟着祖父一起长大,对于村民间和睦相处的氛围深有体会。比如过年,有人家做萝卜糕,有人家做年糕,大家会交换一下,分享彼此的美食。不忘故土、邻里和睦,才能生活得更好。这是祖父经常教导詹智雄的话语,祖父身上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闽南人个性,让詹智雄钦佩,也让他对海峡对岸的故乡多了一份向往。2000年,36岁的詹智雄到福建厦门投资办厂。一样的语言,一样的习俗,家乡的一草一木让詹智雄眷恋,也给他带来了事业的成功。在那之后的十几年间,詹智雄先后在福建和江苏开办企业,生意做得很红火。2012年,宝藏岩进行修整,村里人找到詹智雄,希望他能帮着出谋划策,詹智雄果断地放弃了在大陆的生意,回到宝藏岩来帮忙。从当上邻长开始,詹智雄一直按照祖辈的教导,乡邻和睦、踏实做事。每到周末的时候,他都会邀请已经搬离村子的老住户,回来参与村民组织的活动,看看宝藏岩的变化。就是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宝藏岩村200多户居民和谐相处,一起走了半个多世纪。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们,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和风俗,在宝藏岩生活着。特别是融汇南北的眷村菜,成了很多台湾人喜欢的佳肴。当地的居民每隔两个月也要举办“一家一菜”活动,每家每户都做一道最擅长的家乡菜,你一盘赣菜,我一盘川菜……一餐吃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南腔北调的口音回荡在曲曲折折的巷弄中,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故乡是那么遥远,却又是如此的近,它在思乡人的味蕾上跳动,被小心地安放在心灵的深处,始终未曾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