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世世代代所遵奉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多是从天道中悟出来的,“诚信”就是其中之一。
古人仰望苍穹,惊叹于宇宙的浩瀚与永恒!他们认为,宇宙背后有一种足以使其不朽的精神:天道至诚,日有黑斑,月有盈亏,它绝不掩饰,人人仰而可见;天道至公,天无私覆,地不私载,普惠于万物。《中庸》说“诚者,天之道”,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天道至信,天体的运行,严守轨辙,日升月恒,寒来暑往,永不错乱。由此,古人把宇宙精神归纳为“诚信”。在古汉语中,诚与信不可分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说文解字》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两字可以互训。诚者必信,信则必诚。所以中国人每每“诚信”连言。
古人认为,人应该仿效天道。《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所谓“诚之”,就是把“天之道”内化为自身的精神,使之成为自己生命体的一部分。《中庸》解释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就是选择符合仁义之道的善言、善行,牢牢把握住,矢志不渝地去做,如此,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再平凡的人也可以永恒与不朽。
一、与日月同辉的奉献精神
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生的价值何在?是从这个世界上攫取得越多越有价值,还是奉献得越多越有价值?这些问题,属于人生观的问题,谁也无法回避。湖北赤壁市的羊楼洞村,曾经是中俄茶道的源头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条2000多米长的明清古街,每到旅游旺季,来此探古访幽,领略古镇风韵的观光客络绎不绝,游人如织,人头攒动。面对此情此景,许多人会敏感地说:“这里商机无限!”即使是摆个茶摊,也可以大赚一笔。笔者看过一篇报告文学,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在北京前门卖三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的个体户,都成了民间最早的“万元户”。羊楼洞村也有这个条件,当地人清明前后上山采摘、手工烘炒、外撒花椒的茶,味醇香浓,很有特色,游客赞叹有加,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开发。一杯茶即使只赚五毛钱,一个月下来,赚个万儿八千绝对没有问题。可是,村民雷祖元没有走这条“小本生意发大财”的道路,而是决定在自家门前摆个茶摊,免费供路人饮用。在她看来,作为东道主的羊楼洞村民,负有方便游客的义务,所以每天一早生炉子、烧水、泡茶,忙碌终日,她却说:“不辛苦。这是举手之劳,方便一下群众,没问题。”有游客问她,以后再来还能不能喝到你的茶?她说“只要你们来,永远都会有的。” 游客并没有因为省了一杯茶钱而富了起来,雷祖元也没有因为少赚了游客的茶钱而穷了下去,但是,一杯茶所照见的,不正是堪与日月同辉的、坦荡无私的宇宙精神吗?
二、诚信者无敌
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人人都希望把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少人受这种理论的诱导,希冀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于是造假、诈骗,以致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层出不穷。他们讥笑诚信经营者是傻子、缺心眼,理念保守,不懂得与时俱进。厂家与商家的诚信危机,摧毁了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成为举国的公害。如何让诚信重新成为大家的信念?羊楼洞村雷氏家族的经营之道给了我们如下的启发:
首先,经商者要真正认清什么是致富的正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靠奸诈获利,还是靠诚信取胜?许多目光短浅的商家选择了前者,尽管他们得逞于一时,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身败名裂、甚至锒铛入狱的下场。羊楼洞村的商家有大智慧,他们笃信“诚招天下客”的道理,他们从四方面打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一是保证质量。从黑茶原料的选择到每一道加工程序,都严格遵守规范,尽管每块茶砖都要费时一年以上,但绝不偷工减料;
二是保证分量。羊楼洞砖茶远销边贸,路途遥远,水分挥发后会变轻,为了保证远客买到的砖茶分量准足,他们特意做大做重,绝不短斤少两;
三是至诚待客。晋商李继业在雷芾亭家结账,不小心落下50多两白银,雷家发现后追出50多里,足额奉还李继业,绝不见财起意;
四是树立家风。《雷氏家谱》不仅记载家族历史,而且注意总结正确的为商之道,使“名败行亦亏”“商亦服公,信义不敢欺”“出言期必复,勿使言有违”等成为家族理念,靠诚实取信于客户,凭良心赚钱。对雷芾亭等拾金不昧的善举,更是详细记载,作为典范来教育后人,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人人都希望过上富裕和有尊严的生活,但是一定要通过正当的途径与手段,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雷氏家族发家有道,故百年以来,财源滚滚,“雷氏巨族多富户”,修成的是“正果”。
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www.daowen.com)
家族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及代代相传的技艺等,这些都离不开家族成员的真诚守望与倾情建设。
北宋朝议大夫俞杲为躲避战乱而迁徙到婺源的汪口村,周围石壁,被风水先生讥为“万箭穿心”之地,惟有种满树木才能生存。从那时起,每位走出汪口的人,都恪守家族的承诺:回乡时带两株树苗种在山上。200多年过去,十代人恪守承诺,汪口四周居然成为万木葱茏的树海,可谓精诚感天动地。
肇兴的侗寨,树林倒是茂密,但不断有人滥加砍伐。寨老陆大用为了唤醒村民爱护山林之心,不惜采用“苦肉计”,让媳妇去后山砍柴,寨民看见后告状。陆大用便宰了一头自家养的猪,把肉分给5 座鼓楼的寨民,以示惩罚。村民为之感动,从此无人再到后山砍柴。
中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至今犹有许多重要文物见在,它们犹如山林那样,需要后人精心呵护。许多文物毁于战火兵燹,但也有许多文物因受到后裔的真诚守护而历久弥新,甚至不断升级,扬名于世,湖北恩施州咸丰县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当地的陈照南先生,1987年与文物局签订合同,承诺保护这一遗址,每月的报酬仅5 元,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但是,陈先生牢记对祖宗遗产的庄严承诺,守死善道,守望30年,直到84岁高龄,临终前的早上依然在岗位上。而遗址从县级到省级、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唐崖司村的村民谢先华,则是忠诚于行业技艺的典范。他始终牢记学艺出师时在中堂上供果,敬香,拜祖师爷的仪式,以及对师傅做出的无愧于行业、无愧于师傅的庄严承诺,立志把手艺传承下去,30多年的坚守,使他成为了湖北省石雕工艺的传承人。
正是由于他们的真诚努力,中华五千年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万古流传。
四、宛然“君子国”
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民族就有关于“君子国”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孔子曾经把建设“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理想世界的终极目标,它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人“讲信修睦”。以往人们讲到君子国,总觉得非常遥远,可是看了《记住乡愁》的一个采访,方知在我们的国土上就有君子国。
广西横县的罗凤村,民风朴茂,早在 100多年前自发形成了无人售菜市场,卖者将摘净捆好的蔬菜放入篮子、挂在树上,价钱写在小纸牌上,买者自行选取,放钱拿菜即可,双方不见面。令人感叹的是,一百多年来,从未出现过拿菜不给或少给钱的现象,人人都是君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就是活生生的人人“讲信修睦”吗?
罗凤村人君子之风的养成,可以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黄琼公亲手制定了族规家训,一是勤耕苦读,二是邻里和睦,三是互帮互助,四是诚信立身。今天的气象正是经过数百年的熏陶、教化而成。此事给了我们信心:诚信教育常抓不懈,完全可以移风易俗。
近些年,常在媒体上看到西方人评选“最适合人居的地区”的报导,如今中国也有人在做类似的评选,主要考察空气质量、水的纯净、富裕程度等偏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条件。平心而论,它们都没有罗凤村更让我动心。一个不知道“讲信修睦”的地方,山水再美丽,似乎都跟缺了魂似的,让人觉得不安。
儒家关于诚信的论述,经过两千多年的阐发与推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人生信仰,深深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化作乡风民俗。近几十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强劲冲击下,尽管不少地方的道德堤坝已经崩塌,拜金主义盛行,污泥浊水泛滥成灾,令人忧心。但当我们随着《记住乡愁》的镜头,回望那些古风犹在的乡镇,不免受到鼓舞,依然有人在坚定地守望着道德高地。诚信之树的枝叶虽有损伤,而根荄犹在,只要大力弘扬,再度发皇,依然充满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