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天舒,高山远望,肇兴侗寨,仿佛一艘巨船停泊在峡谷深处。寨中的五座鼓楼,犹如船上的风帆。有着“侗乡第一寨”美誉的肇兴侗寨,劈荆斩浪,走过了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傲首伫立在贵州省东南部群山之中,延续着讲规则、守规矩的传统。
侗族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建立起了一套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讲规矩”的制度文明。他们用鼓楼建立起了天、地、神、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又通过音乐建立了子孙后代与祖先的各种关系,然后又通过像“草标”这样的一些禁忌标识,约束和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再通过款约和盟约的方式,把村寨和村寨之间、村寨的内部制度构建起一个非常恢宏的制度体系。
侗族有句话,叫作“未建村寨,先建鼓楼”。鼓楼其实是一个具备公共空间、神圣空间和律法空间的地方,所有的侗族的法则和规矩都是在鼓楼中间来制定的。无论是迎来送往、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都要在鼓楼这个天圆地方的空间中来完成。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遵从大自然的规矩、老祖先留下来的规矩和世世代代侗族的人民自己立下来的规矩。讲求规矩、紧守规矩,鼓楼掌墨师傅陆文礼建好了他人生的第一座鼓楼。35年来,从深圳到北京,从广州到上海,他带领村民修建了500座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侗族鼓楼外形精巧,结构复杂,整座鼓楼全由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铆,只靠榫卯相接。传统的鼓楼建造没有图纸,数百根梁、柱、枋的尺寸全凭心造,所有的结构组合都在掌墨师傅的脑子里。为了规范建造技法,将鼓楼建造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陆文礼萌发了绘制一本鼓楼建造图册的想法。他在平时的施工中,用心绘制出每个鼓楼的细节,详细地记载下每项建造规矩。随着时间的累积,一座座鼓楼拔地而起,一页页图纸积累成册。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后,2008年,《鼓楼图册》终于成功完成,它的问世改变了侗族鼓楼建造无图纸的历史。陆文礼师傅也成为了将侗族鼓楼建造过程绘制成册的第一人。
在肇兴,如果说鼓楼建筑是侗家人讲规矩的缩影,那么,侗族大歌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民族守规矩的品格。儿童学歌,青年唱歌,老人教歌。在肇兴侗寨,侗歌就是以一种不成文的方式传承下去,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肇兴人。侗族的孩子们两三岁就开始学歌。学歌时,歌师要求所有演唱者都要在“一人唱、众人喝”的过程中讲究彼此之间的和谐,决不能允许某一个声音突然跑出来。因为在演唱和训练的过程之中,要学会彼此声音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地创造一个美妙的和声。可见和声的后面,有着对自我行为的严厉约束。在侗族社会里,侗族夫妇很少离婚。夫妻间有了矛盾,侗族歌师就会过来,唱起夫妻间如何相处的侗族古歌。通过歌声来劝解夫妻要互相理解对方的难处,放下心结,好好生活。
在肇兴,人们还用“草标”来教守规矩。草标被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编织方法到放置位置,都有很多讲究,并形成一整套体系。制作草标的材料就是生长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杂草,人们随时可用、随时可取。在肇兴,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打草标,它通过放置位置的不同,提醒着人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比如,放在井边的草标是用来提示路人,这井水可以喝。而放在岔路口的草标则是告知朋友应该走哪条路。
传承了千年的肇兴侗寨“款约”,也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里至今留存有一块立于光绪十八年的款碑,虽然款碑已经有些残破,但碑文涉及到的治安、道德、婚姻、家庭等内容至今仍然有效。为了让村民遵守款约的规定,侗族社会还有以寨老为款首的款组织来进行监督。在肇兴,至今流传着款首陆大用的故事。清朝嘉庆年间,虽有款约禁止,但肇兴后山的风景林仍遭不断砍伐。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寨老陆大用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让媳妇去后山砍柴,寨民看见后,便来告状。陆大用说要按款约重罚,于是宰了一头自家养的猪,把肉分给五座鼓楼的寨民吃,以示处罚。村民看见款首家人违规都受如此重罚,从此不到后山砍柴。肇兴风景林的树木得到了保护,款约的规定也得以严格执行。(www.daowen.com)
鼓楼
侗歌
绿色的草标
款约的规定让这个千年侗寨生态和谐、社会稳定;草标的存在,让肇兴侗寨的人们行为有序、心存敬畏;在侗族大歌中,智慧得以传承,在不断的吟唱中,心智得以启蒙。讲规则、守规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历经岁月沧桑,肇兴侗寨以固有的文化基因守住了民族之根,在新的时代,这种生活态度还将传承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