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婺源汪口村诚信为本,记住乡愁第2季

婺源汪口村诚信为本,记住乡愁第2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偶然零星的几声犬吠,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江西省婺源县汪口村矗立于我们眼前。如今,汪口村有500多户俞氏后人在此居住,在他们看来,经过数百年来的育林培山,诚实守信已经内化成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教育子孙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家族兴旺发展的根源所在。汪口村的商人,信守诺言比金钱更为重要,诚信经营的声名远播。对于汪口人来说,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处世规范。

明净高远的天空,白云悠闲。满山遍野的茶园,碧绿流油。静静的小河流淌着,田野里吹过一丝丝香甜的微风,一切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得,恬淡静谧。偶然零星的几声犬吠,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江西省婺源县汪口村矗立于我们眼前。它充满了生机活力,似乎要向我们讲述这个古村以诚信立村、兴村的故事。

俞氏宗祠

历史上,这里曾是古徽州的属地,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赏心悦目。和许多古徽州的村落一样,汪口村依山傍水,江湾水和段莘水在村口汇集成永川河,绕村而过。北宋大观年间,朝议大夫俞杲为躲避战乱,率族人迁徙到此,他喜爱这里的碧水汪汪,故为此村起名“汪口”。建村伊始。俞氏先祖曾请风水先生观看过山形水势,看此地是否能够荫及子孙?然而,在风水先生来到村口看过对面全是石壁的向山后,却皱起了眉头。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向山如同汪口村的屏障,石壁耸立,有“万箭穿心”的不祥之兆,只有种满树木,才能惠及后代。于是,族中长者集体商议,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村庄的风貌。光阴流转了200多年,每一个走出汪口的人,都信守着家族的承诺:不管是当官经商,还是求学访友,回到家乡的时候一定要带回两株树苗,亲手种在向山上。他们还依照祖训制定了一则乡约:禁止砍伐向山上的树木,违者严惩。明代初年,为了信守这条规则,俞氏后人还曾经付出过血的代价。守山人的儿子违背信义到向山上砍柴,被村民举报,守山人为了信守族约而忍痛将儿子交于族人处理,送上其性命。如今,汪口村有500多户俞氏后人在此居住,在他们看来,经过数百年来的育林培山,诚实守信已经内化成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教育子孙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家族兴旺发展的根源所在。

俞汉寿在养源书屋义务教孩子们练习书法

先祖留下的祖训,代代相传。汪口村的商人,信守诺言比金钱更为重要,诚信经营的声名远播。村民俞炳南,祖上历代为商,他们很讲诚信,重诺言,言出必行。清代末期,他的曾祖父在汪口开办商号,从事茶叶贸易。到了俞炳南的爷爷这一辈,已经是婺源县最大的茶叶商号。2002年,他继承祖业,成立了自己的茶厂。而建厂之初承接的第一笔订单,至今让他难忘。当时他加班加点,用了十多天时间生产出第一批绿茶,送到客户浙江的一家贸易公司那里。然而,当对方打开货箱检验茶叶之后,却告诉他,茶叶的品质和样品有偏差。俞炳南自己也仔细检查,他发现由于设备的原因,茶叶的颗粒要比样品大,影响了整体的品相。他不愿因一点点偏差而失信于人,就主动提出全部退货,自己出钱雇车,带着那批茶叶连夜赶回婺源。几天后,俞炳南带着重新生产的绿茶返回杭州。这一次,对方不但对茶叶的质量十分满意,也被他诚信经商的态度感动。从那之后,俞炳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生产的茶叶再也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他的茶厂也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出口企业。(www.daowen.com)

对于汪口人来说,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处世规范。作为十里八乡最有名的蛇医俞灶庆,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最忙的时候,配药、煎药、照顾病人,基本上没有清闲。俞灶庆开办这个诊所的时候,就为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先抢救,再收钱,没钱可以欠账。对俞灶庆来说,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受到自己老师的影响。1982年,看到村子里每年都有人被毒蛇咬伤,36岁的俞灶庆拿出积攒的100多元,又向邻居借了300 块钱,找到余江县的著名蛇医舒普荣拜师学艺。他的老师行医数十年,救死扶伤,不求名、不图利。在老师的影响下,他立志也要做一个像老师那样品德高尚的人。

清清碧水,悠悠老街。漫步在汪口村,你还可以看到“勤劳创业千家喜、诚信为人万事兴”的楹联。虽饱经风雨,却历久弥新,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书写的却是千年古村诚实守信的品格。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俞汉寿老人,正铺纸研墨,一笔一画,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书法,时光仿佛凝固在这一块小小的黑板前,他要把汪口村人传承千年的信守诺言美德教授给后代子孙。

(本集编导:韩辉 摄像:林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