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在发扬光大,它的文明的连续性让世界惊叹。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盖并世列强,有今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华文明的顽强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力量让社会始终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确实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文明的延续当然有其历史的多重原因,中国乡土文明的稳固和延伸,农业社会的结构稳定和生活样态的传承是一方面原因,而中国传统精神在基层社会根深叶茂的传承和传播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中国的传统精神从来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抽象,而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实践和价值持守,是渗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通过诸多具体的形态发挥着作用,守护着社会的进程。儒家的精神当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巨大,也不仅仅是典籍之中的思想和精神,而是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记忆之中的“活的传统”,这种“活的传统”并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轻易变动,而是在文明的传承中成为了一种民俗和生活的基本样态,形成了乡村里相对稳定,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之下的不变因素。点点滴滴都渗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中国乡村所传承的这些记忆深处的东西,其实是在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之下的不变的中国文化的内核。它们其实就像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和密码,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记住乡愁》其实是让人们感受这种在中国的乡村中仍然保存的优秀传统,而这种传统和当下生活的对接则是这部片子表现的关键。这就是用影像对中国的“活的传统”的深入发掘和生动展现。
其实,从五四时代开始,地方的风土和民俗并不仅仅被理解为现代性必然抛弃的东西,而是现代民族国家底层的建构,它显示了各个地方的生命,也是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声音。它们的相互连接构成了现代性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合法性基础,它是一种国家赖以存在的特殊性表征,没有这种特殊性,现代性的普遍性难以出现,风土和民俗乃是国家特性的展开,也是国之认同的基础,更是国家存在之理由。五四一代人办《歌谣》,追寻乡土的情感,刻意描述和展现风土和民俗,这都是为了给现代国家提供一个新的合法性,这是人民之历史取代帝王之历史的见证。人民之底层记忆展现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底层,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五四以来的作家几乎都生活在城市,但他们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乡村记忆,有对于风土和民俗的无限深情。其实这里面所融入的传统精神更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在这里,文明传承的意义是格外具体的,往往是依赖传统社会中的家族和村社的氛围来进行。一方面它是通过礼俗仪式、乡规民约等有形的传承,另一方面则通过言传身教等无形的传承,形成了一种精神的延绵。传统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因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而变得轻薄和失掉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这些优良的价值和传统在当下更焕发出了永恒的魅力。
在《记住乡愁·第二季》第三章中,“弘毅”和“讲廉”正是这种弥足珍贵的传统的生动体现。在《论语》里,曾子的话把弘毅的意义阐释得极为清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其实就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弘毅就是对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里有两句后世也一直传颂的名言,“任重而道远”和“死而后已”都是千古传诵的名言。而弘毅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正是弘毅,让人的品格高尚,意志坚强,有自己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发之于外的社会理想,因此能够让人不断成长和经受考验与磨练。在这其中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其实是儒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方面。这里的乡村中仍然通过民俗文化和家庭社区的传承,让这种弘毅的精神能够不断地延伸,《记住乡愁》在这一方面的发掘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这其实是精神传承的巨大价值体现。古语说:“人家门祚昌盛,皆由于修德砥行,世代相承,故能久而勿替。若为祖父者不能积德行以贻其子孙,为子孙者复不能积德行以继其祖父,未见不立见倾覆者。”这其实是点明了通过对传统的传承,通过家风村风的传承,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的价值和启悟。这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
这种家风和村风的另一个集中表现就是“讲廉”,所谓“讲廉”就是戒贪,从而为人不见利忘义,为商不唯利是图,为官不贪污腐败。这是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自律其实是对自我欲望的节制,是为社会服务的诚意。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廉村的这些故事里都包含着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而“讲廉”也意味着勤俭节约,这在传统上是一种正面的生活方式,珍惜物力当然是美德,今天看其实也是“简约生活”,是对自然的珍惜和爱护,更有了一层当代的意义。古语说:“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其实是一种清白的家风和村风的直接体现,是中国传统正面价值观的体现。“讲廉”其实和“弘毅”相辅相成。弘毅是张扬正面的价值,讲廉是避免负面的价值。两者对我们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许多村子所表现出的中国美德确实给当下的人们许多有益启迪。(www.daowen.com)
从弘扬“弘毅讲廉”的价值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也重视村风民俗的培养。过去有一副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就是希望世世代代传承正面的家风、村风,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当然是家里的长辈老人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后代明白自己家庭或村子正面的传统。中国人历来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家风的传承其实就是传统家庭教育,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传承价值观、与价值观相关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以及实现这些观念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中国的家风、村风是通过血缘关系教导子弟的重要路径,其传承主要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也有很多写成文字传播下来,如《颜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教育族中子弟如何与人相处及待人接物的方法。这些著作也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对于我们的家风村风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家庭教育应从一些小事出发,如从基本的礼仪开始了解待人接物之道,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这是家风村风的基础。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这些礼仪也是家风村风的基础。有礼仪才能关爱别人,如果按照礼仪和人相处会取得较好结果,否则很容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同时家长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钱不还,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争执,知道以善意待人的道理。家风村风的传承方方面面,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领域,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一点一滴之间,经过耳濡目染,这些传统教育会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得到更好发展,也会让他们的正面品质对于社会有更好的影响。有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其实也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展开。家庭中的长辈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子女也难免就受到影响。当然家风村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的传承,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传承,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下的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非常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也要从小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教育不够,缺少家风村风的传承,缺少对于传统待人接物的方法的领悟和继承。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这些礼仪其实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试想如果不能以礼对待他人,偶遇轻微剐蹭便大发雷霆,学生宿舍里一个脸盆的位置都会引发大的矛盾,这样的风气持续下来,社会将会失去秩序。
由此说来,我们可以看到,《记住乡愁》让我们看到延绵千年的中华传统,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民间生活中的“活的传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这是具有深刻的启悟价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