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村,位于福建闽东白云山麓,穆水之滨。村中古意盎然,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古祠堂……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廉村中不仅较好地保存着古代物质文化遗迹,而且一直阐扬着“主清正、尚廉洁、扬正气、促和谐”的精神。
廉村人的先祖薛令之,为官清廉,做人正直,是后世敬仰效法的榜样。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薛令之任太子侍读,曾作《自悼》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薛令之用这首诗讽刺权臣滥用权力,他不耻与这些人为伍,甘愿辞官回乡,安守清贫。唐玄宗感于其品行端正清廉,曾下旨命长溪县岁赋资助他,但薛令之只“酌量受之”,安于温饱。后来太子登基,很想念这位正直清廉的老师,但此时薛令之已经去世了。唐肃宗尊敬他,就将薛令之家乡的村居、山川命名为“廉村”、“廉溪”、“廉岭”。
陈氏文祠
一门五进士谱系图
廉村古堡内的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世代居于廉村的陈氏子孙所修建。后唐时(923——936年),陈姓家族迁入廉村,与薛氏家族联姻。多年后薛氏家族因避水患迁至别处居住,陈氏家族在廉村繁衍生息。
陈幼顺制茶
族老会(www.daowen.com)
唐宋以来,廉村陈氏家族共出过33 名进士,还曾有过“一门五进士,三代俱登堂”的荣耀。仅在宋代,从廉村走出去的大小官员就有上百个。尽管陈氏家族有过如此多的进士和官员,但在祠堂中却丝毫没有金碧辉煌的奢侈,人们看到的只有简洁朴素的儒雅。迄今为止,廉村还保存着总祠、长祠、支祠这三座陈氏祠堂。
廉村是福安三大水上交通动脉之一的穆水溪的重要码头,是当时闽东北和浙南的商品集散地,曾有“十里长街不用伞”的盛景。廉村的茶叶也极富盛誉。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而“品茶”不只是在鉴定茶叶的优劣,更是在品味含蓄淡泊、苦中有甜的茶文化。村民陈幼顺从十几岁就跟着祖父种茶,20岁独立做茶,到如今已拥有了20多亩茶园、经营着几家茶楼,他的一双手接触过的茶叶无数,靠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曾记载“以茶养廉”的故事,中国传统理念里也把“廉”作为茶德之一。对于制茶多年的陈幼顺来说,每一片茶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和灵性,“以茶养廉”对他而言有着另一番朴素的理解。安守本分,绝不掺假,这是陈幼顺从种茶制茶中体会到的人生滋味,村民们认为他做事公道,推举他为陈氏宗祠的族老之一,主持解决族中大小事宜。
每月月初是陈氏宗祠召开族老会议的日子,时至今日宗祠族老们依然在廉村事务中发挥着影响力,维系着族内的安宁。家族事务关系到整个村子村民们的利益,陈氏宗祠每次都会把村民募集的资金细目张贴红榜,每一笔资金用在哪里,花了多少,都必须公开透明,这是宗祠千百年来沿袭的一心为公传统,也是廉村人相互信赖、团结无间的原因所在。有一次会议是为了维修村头的庙宇,需要占用5 户村民的土地,商谈土地出让和分配修缮资金。协调村民出让土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在会议上陈幼顺却主动应承下来,挨家挨户做工作,不计辛劳。
“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以廉自律、正直不阿是廉村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陈氏族规有言,清廉者才能录入族谱中,凡贪污者则要被本族除名,死后也不得埋入故土。廉村陈氏家族每隔五年重修一次家谱,今年正逢上重修家谱。陈琼康,是陈氏家族第33代长房长孙,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自打他1996年退休回村后,就承担起编修家谱的责任。陈琼康退休前曾是福安市水利局的一名工程师,负责测量和施工。有一次,一个工程队的负责人找到他,送他30 块钱,希望他能把测量数据修改一下。在当时,30 元相当于陈琼康一个月的工资,但陈琼康却不接受非分之财,他毫不犹豫地把钱交了出去。陈琼康在职42年,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请,退休后,他回到廉村的老屋,每天粗茶淡饭,心安理得地过着平淡自在的生活。“一心为公,正己正人”,像陈琼康一样,每个廉村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廉”的尺子,不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记得自己是廉村人,一言一行要对得起这个“廉”字。
今天的廉村,古朴中透出了更多活力,“崇廉倡廉”在这里口耳相传了千百年,廉村人早已把“廉”的精神印在了骨子里,村中的一砖一瓦、一房一屋、一景一物,无不透露着对“清廉”人格的敬仰和尊重。这种精神不仅能使廉村兴旺发达,也让许许多多到过这里的人终身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