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为山:记住乡愁第2季-引发回忆,化作永恒

吴为山:记住乡愁第2季-引发回忆,化作永恒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观众亦是读者,我情不自禁、由衷地向《记住乡愁》的全体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敬意。看了《记住乡愁》,它教我们如何认识传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也激起了我们对这片可以栖居的大地的热爱。所以《记住乡愁》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从方式上首先赢得了分数。苏武的汉杖,毫无疑问,成为画面形象中的标志。纪录片中借助苏武第63代孙振武的话,非常确切地表示了苏氏宗族的一贯共识:忠,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吴为山:记住乡愁第2季-引发回忆,化作永恒

作为一个观众亦是读者,我情不自禁、由衷地向《记住乡愁》的全体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敬意。他们本身对传统文化介入得很深、很透,《记住乡愁》,它勾起了我们的乡愁,勾起了深蕴于我们心灵深处和集体无意识中的那份记忆。无论是种族还是个体,它以文化的化育使我们在淡淡的情绪中体会历史、自然、人文,并拣起那散落的文明碎片,构成入耳、入心、入眼的感情、直觉的形象,以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解说和纪实的影像相结合,可读性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简言之是传统文化的感性显现。

看了《记住乡愁》,它教我们如何认识传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也激起了我们对这片可以栖居的大地的热爱。

我们今天大谈传统,大谈继承与发扬,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对全民的化育?现在的生活节奏,已使人们从深究文字转向了读图,而对于大众传播而言最有效的是电视。这门综合艺术的普及性、广泛性不仅对广大的知识分子和一般群众有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甚至文盲都发生效应。所以《记住乡愁》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从方式上首先赢得了分数。我曾经受中央电视台之邀请主持全国雕塑大赛,当时提出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展览。社会文化结构是呈阶梯式、金字塔形的,最基础的层面也是最广阔的平面,那是全民素质,是平原。只有将平原打造成高原,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高峰。

而《记住乡愁》更为可贵的是其充分把握和利用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摄影书法,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民族文化的历史,表达了老百姓的情怀,情景交融,情理互生,它是一部难得的教科书;是文化的地图,传统精神的坐标,是种族发展史的年表。

具体来说,我觉得有这样鲜明的表现特点:

那就是以线、点、面三者融汇而形成的文化史章,传递中华之道、之德。

先谈线:

首先是主题歌曲作为贯穿全片的情感主线,仿佛一条温润、情真意切、抒情的缓缓流淌的河流,流往乡愁的山山水水,灌溉那古老而焕发生机的村村落落。

它以“多少年追寻”叙述游子的思念。

它以“多少次叩问”表现游子的思考。

它把“乡愁”比作“一碗水”,阐述了生命的本源。

它把“乡愁”比作“一杯酒”,叙说了文化的酿造。

它把乡愁比作“一朵云”,抒发了民族的理想。

它把乡愁比作“一生情”,赞美了人性的本质。

接着,它又深情地写道: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www.daowen.com)

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

扣人心弦的歌调融入优美、抒情、婉约而昂扬的旋律,连接了所有画面的切换转承,也成为打动人乡愁的情歌。

这条线的第二个表现形式是解说词,它娓娓道来,将历史的文脉、家族的变迁、人物的成长做深入浅出的讲述,构成故事、情节的主线,将人和事串联,并以语言的逻辑叙述故事,以修辞而表现美感。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生发哲理。从而让事情的本身、让人物的故事折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辉。人和文、情和理在这里相互映辉。

再谈点:

点,是对典型村落、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文物的描述。

以《西湖李家村——不忘本原》为例:西湖李家村的故事,其重点表现曾当过南昌市市长、人大主任的李豆罗,用他自己的话说:“用了40年时间当市长,而一退休即用4 小时时间回乡当农民。”这是乡情所至,他回到家乡与当地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创造一片山川之萃。这与封建士大夫的采菊东篱下的归隐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年”。因此,李家村的石坊上刻着“操存本原”的匾额。在这一集中,在表现游子李九华回乡时用了画外音:“我回来啦!”是的,我回来啦,在台湾生活20多代的李森永是台湾李氏宗亲的会长,受其父亲的教导,落叶归根是他不变的情怀。他寻根觅踪,终于回到了西湖李家村,两岸一家亲!该集至此生华。这是文化、宗亲的力量,是中华民族本原中的韧的力量。

写到这里,我还不得不对“忠义报国”这一主题谈点认识。

陕西省武功县新村,重点谈忠贞报国。西汉时期民族英雄苏武的后人生活在这里。当年苏武81岁去世,安葬在武功,200多年来,苏武的后人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为纪念先祖,他们把居住的地方命名为苏坊村,直到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苏坊村被淹,其中长房一支就迁移到10多公里外的新村,第63代孙苏振武还珍藏着一张清光绪年间的“苏氏重修家谱序”。

新村,是苏武精神承传的聚集地,本集通过一个村、一个宗谱、一个秦腔、一根汉杖——苏武手持的汉朝节杖,使得画面丰富形式感强,更重要是苏氏的家谱,记载了苏氏“世笃忠贞、勤劳王家,前自大汉之初,后至大宋之季,世有令德,代有伟人”。唐宋时期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宰相,所以,新村的苏氏后人均以身为苏武的后裔为荣。秦腔,是关中这片大地的强音,它从关中人的心灵唱出成为文化的心声。饱含着苏武的崇敬,雄浑苍凉的唱腔一代代传唱。回荡于历史时空……汉杖,是公元前100年,苏武离开繁华的长安,经过茫茫大汉时一直手持的。这是他从长安出发时,皇帝交给他的。感动人的是,天长日久,装饰节杖的牛尾毛一根根脱落,这根节杖依然不离他左右。

这根节杖,就是节气!就是忠贞报国的象征。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画面充实、形象突出,音乐扣人心弦。苏武的汉杖,毫无疑问,成为画面形象中的标志。它是苏武矢志忠贞的象征。

纪录片中借助苏武第63代孙振武的话,非常确切地表示了苏氏宗族的一贯共识:

忠,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忧患意识和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为特征的,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史。长期以来,这种爱国的精神和情怀渗透在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生命基因中,它融入民族性格,在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体现归属感和凝聚力。

通过对一个村,而且是苏武后人集中居住的村的重点介绍,有力地说明了忠义报国并形成民族共识。

西方哲学家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而孔子操存之“本原”,老子的“天人合一”,佛家的自然圆满,在今天应该都汇聚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乡愁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