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铺满了古老的芦苇湖畔。微风轻吹,脉脉“望子红”香随风飘扬,陶醉了古朴幽静的下寨村。这座历史悠久的村庄,位于四川九寨沟县的东南角,它与县城隔河相望,仅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村庄坐落的山间沟谷地带,从地势上分成了上、中、下三个寨子。位于沟谷下游、临近河道的村庄,得名“下寨”。
晒家谱
清代康熙年间,殷氏先祖殷元福学识渊博,官至翰林学士。为官期间,他重义疏财,为民办事,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他的一生珍视情义、注重修养,赢得了一方百姓的赞誉。当地的官绅特意制作了“品重上庠”的牌匾赠予殷家。“品重上庠”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家,建立起了优秀的乡村学校,以此来褒奖殷氏族人兴办教育有功。至今,这块牌匾依然挂在殷氏大院的正厅上方。从那时起,殷氏族人便把“疏财重义”作为家规祖训写进族谱。千百年来,下寨村民风纯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长幼之间谦和礼让。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在下寨村的交通要道上,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慈善堂”,见证了下寨村人治病救人、行医行善的德行。下寨村出过不少人格高尚的医生,他们视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不以财富和利益为最终目的。过去瘟疫盛行时,他们在“慈善堂”安置大锅熬煮药汤,无偿地帮助着等待救治的患者。此风在村里相延不衰,教育着子孙后代,重情重义,乐于助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0多年来,医生殷德清坚持义诊,从未间断。他从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医院工作。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有38 元钱。可他拿出一半的工资购买药品,到偏远的乡村去义诊。由于很多乡村地处大山,他必须徒步前往,山路并不好走,有时可能会面临危险。艰险的道路,并没有阻碍他前进的脚步,因为在他的心里,大山的乡民亟待他去救治。每次外出义诊,殷德清都是自己垫付医药费,对待贫困的病人,他分文不收。有一次,殷德清在下甘座村遇到了一个患肺结核的孩子,送来的时候,孩子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生命岌岌可危。殷德清用身边仅有的药品抢救着孩子,他发现孩子的咽喉处有积痰,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小孩随时都可能窒息死亡。为了救治小孩,他不怕脏,拿了根尿管插到孩子的嘴巴里,用嘴帮着吸出了痰。最终,孩子平安脱险了,但殷德清分文未取。如今,殷德清的工资每个月有2000多元。他把大部分钱用来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还在村里开办了免费的医学所,教更多的人学习医学知识。他的这份义举,不仅救治了许多人的生命,也赢得了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www.daowen.com)
下寨村人始终把“疏财重义”当作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处处为他人着想。在他们看来,先祖的训诫,既是教诲和传统,也是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今年60岁的村民温金成,已在村子周围的山上种了30多年的树,他是家里第3代种树的人。20世纪50年代,为躲避饥荒,温金成的爷爷带着家人,从四川成都一路逃难到了九寨沟附近。路过下寨村时,这里的村民见他们穷困潦倒,便收留了这个颠沛流离的家庭,还筹钱帮他们盖起了一间房屋,开垦出了新的田地,让他们安心地居住了下来。那时候,由于下寨村地处沟谷地带,每当雨季来临,容易发生泥石流。温金成的爷爷就自己摸索着在村子里和周围山坡上种植树木,几十年来,他们一家在附近几百亩山坡上,种满了树木。20世纪90年代,有不少外来的商人到下寨村里收购树木,当时一棵树能卖到好几千,甚至上万元。为了保护下寨村不再遭受泥石流灾害,温金成一家自觉地抵制着金钱诱惑,一棵也没有舍得卖。如今近万棵树茁壮成长,郁郁葱葱,扮靓了下寨村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九寨沟旅游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南坪曲子
午后的院子,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村民们热情地摆放桌椅,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一首传承了千年的南坪曲子,琴声清脆,歌声婉转,吸引着来客久久驻足休憩。下寨村人传承着先祖的智慧和美德,把一个“义”字融入在生活之中,让这个古朴幽静的村庄,变得更加的友善祥和,真诚可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