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壑,延绵百里,淹没于云涛雪浪之中。千姿百态的青松,扎根于悬岩绝壁之中,苍劲有力,冠平如盖。有着“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箬岭关南麓,繁衍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古村落——许村。绮丽的黄山,浩瀚的云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云涛诡异,时而怒气冲霄,时而气势磅礴,一切似乎都在渲染着许村的高风亮节,行义事,倡义举,传义行。
五马坊牌楼
大宅世家
古老淳朴的许村,至今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徽式建筑,数量超过了100 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考察。村口的高阳桥,是许村的重要标志,彰显了古代徽州工匠们高超的建筑艺术,它始建于元朝,桥上有廊,廊上开窗,两侧各置坐凳,中间的南侧设佛龛,供奉观音菩萨。许村中心的五马坊牌楼,也有着久远的历史,是为祭奠和旌表先祖许伯升的功德义行而建。明朝洪武年间,许伯升任汀州知府,此地崇山峻岭,民风彪悍,匪患不断,治理起来十分困难。许伯升上任后,首先清除了官府内部与土匪勾结之人,之后再剿除匪患,令他们不敢再来骚扰百姓。许伯升廉洁奉公,为人正派,他把自己的为官信条写成楹联挂在知府衙门的大堂上,上联说“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下联说“少了一冤一枉是为官正道”,以此告诫他人,也警醒自己要为民请命,匡护正义,主持公道。为官期间,许伯生将许多精力专注于百姓的生产劳动,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他还重视教育,开堂讲学,启民心智。最终积劳成疾,年仅52岁就病故了。皇帝为许伯升的忠行义举所感动,特地为他修建了这座四柱三间五楼的五马坊,以示对许伯升忠义精神的褒奖。
在许村,许多古老的建筑背后都有一段义行天下的故事。宋理宗年间,金兵入侵,这时许村富商许克复站了出来,愿为朝廷分忧,资助军饷。后来宋军胜利了,皇帝为表彰其义举,钦赐许克复“大宅世家”的名号。许村的兴盛得益于徽商,他们以义为利经商立业。箬岭官道是徽州人外出求学、为官、经商的重要通道。官道道路宽约2米,路面全由青白石铺就。明代许村的多位富商都曾捐资,筑路修亭,造福公义。过去这里每隔两里半就有路亭,五里就有一座茶亭,古道边的百姓也常年施茶送水,为往来客商备下歇脚的食物。抗日战争爆发后,扬州沦陷,城里许村盐商许辑容家族的“谦益永”商号被封,许家老小逃难于上海,此间有人想借许家的名望重开盐号为日军服务,他们多次派人到上海请许辑容的儿子许少甫出山,但许少甫不为金钱所动,他说:“如果将气节都卖了,卖出的盐也不会咸”。
在许村,男人们在外展现的是国家大义,而在青砖黛瓦的庭院里,妇女们相夫教子的同时,也在默默地践行着“以义为先”的家风。“观察第”的西侧,有一道刻“墙里”二字的边门。寡居的胡氏独自一人撑起了家庭。她为人善良,生活中处处予人方便。由于当时村中水井很少,打一口新井需要缴纳大笔税金,村民用水极为不便。胡氏就打开家中后院之门,让村民可以前来院中水井取水。胡氏临终前,因为担心后人不让乡邻使用水井,便唤人拆掉了后院围墙,让出家中水井。她的义举不仅感动了乡邻,更荣耀了后世子孙,他们家的后代都以“墙里门”后裔自称。如今,这口古井仍在使用。兴义事,行义举,这样的传家理念在许村中世代传承。村民许强明性格坚毅,行为端正,在先人故事的感召之下,他做事亦“以义为先”。许强明做了一辈子的教师,退休之后还义务做讲解员,为前来许村的游客讲述村庄的历史,讲述许氏家族里代代传颂的祖先义举。(www.daowen.com)
观察第
舞大刀
许村自清朝始一直有“舞大刀”的习俗,最初它是为了纪念许氏先祖忠义公许远而设。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许家刀法”。安史之乱时,许远凭着大刀冲锋陷阵,终因粮绝援断,以身殉国。他的忠烈义举,为后世传颂。如今,它的意义早已不止于阐扬祖先的忠义精神,还发挥着一个家族通力协作、凝聚人心的作用。在五马坊前,竖起象征祖先义举的大刀绕村而行,最后抵达村中的广场。全体许村人汇聚在大刀周围,高举祖先义行传家的家风,提振家族精神,祈盼来年风调雨顺、美好平安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