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者修德立身,表见于时,策名效忠,宣力于国”。铭刻在族谱里的一句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了福建省晋江市塘东村蔡氏心中,一直激励着蔡氏子孙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南宋末年,蔡氏先祖蔡我东带领族人迁居此地,把村子建在池塘的东边,取名塘东。如今,有4000多位村民依海为生。蔡氏先祖在这个半岛上拓荒垦田、繁衍生息,不仅带来了中原的农耕、纺织等技术,还把世代流淌在血液中的家国情怀,植根在这里。据《蔡氏族谱》记载,蔡氏的始祖叔度,是周武王姬发的五弟。武王伐纣灭商后,叔度受封于蔡,深受百姓爱戴,相传他和儿子蔡仲,父子合力建城,保护封地内的百姓不受战乱之扰。人们纷纷以国为姓,蔡姓由此枝繁叶茂。叔度去世后,儿子蔡仲子承父业继续修造城池,维护一方百姓的安稳,他们的忠义事迹被后世子孙郑重地写进了族谱之中。
燕尾脊
为国为家效忠尽力,子承父业世代相继,是蔡氏一门流传2000多年的祖训,这让塘东村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明朝末年,北方边境受到侵扰,明熹宗下诏征兵,塘东村人蔡鼎继承先祖宣力于国的教诲,和同村青年一起应征转战沙场。蔡鼎能征善战、功勋卓著,受封为“白衣参军”。尽管他一心报效国家,然而当时阉党专权,蔡鼎无力施展雄心抱负,便回到了塘东村,建设家乡。音乐家蔡继琨早年曾留学日本,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他毅然放弃了学业,像当时很多中国留学青年一样,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抗日。他利用自己所学,创作出《抗战歌》《捍卫国家》《我是中国人》等大量爱国乐曲,并在中国各地巡演,期待用音乐来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精神。抗战胜利后,蔡继琨在菲律宾开拓自己的音乐事业。故乡的燕尾脊多次出现在他的梦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位年逾古稀的游子才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在回乡探亲期间,蔡继琨发现幼年读书的学校音乐方面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于是他萌生了报效家乡的念头。于1989年他变卖了所有财产,离开了奋斗过40年的异国他乡,怀着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眷恋,回来创办了福建社会音乐学院,奏响了矢志不渝的报国之歌。
红墙古厝上,高翘燕尾脊,它是闽南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燕尾脊的尾部微微叉开,像燕子归巢,飞落的姿势,轻巧俊逸。对于塘东村的海外游子来说,它是来自家乡的期盼。从塘东村走出去的人们,带着忠义之心勇闯天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同出一祖”的根源所在,人们之间总会相互帮助,同甘共苦。塘东村人都认为“世人知有其身,而不知奉恤其祖之所同出,则为禽犊之民”。他们坚信飞燕总有归巢时,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是塘东村海外侨胞们的共同心愿。塘东村人在海外的亲属,加起来数量超过两万人。他们在异国艰苦创业后,都会主动地为家乡捐资修路修桥,改善家乡的面貌,方便乡邻的生活。他们还兴建了设施齐全的校舍、体育馆,资助年轻人读书求学。仅最近3年,塘东村的海外宗亲累计捐款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元。
福建社会音乐学院(www.daowen.com)
泛舟海上捕捞海蛎
蔡竞翔是村里蔡氏宗族的一员,看到每年都有这么多孩子们回到家乡寻根问祖,他也想要发挥自己的所学,宣传塘东村的历史文化。热衷于影视创作的他,通过镜头和互联网,把美丽的沙滩、古厝和祖先的故事,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有机会他就带领学生到塘东村拍摄微电影。渐渐地,这座宁静典雅的村庄,已经成了学生们的创作基地。在蔡竞翔的镜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洋楼。它矗立在塘东村的中心,是塘东村人蔡本油的故居,它每天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莫忘故土、体恤乡里。20世纪初,为了躲避战乱,蔡本油像大多数塘东人一样选择去东南亚闯荡谋生。落脚菲律宾之后,蔡本油靠着吃苦耐劳,用了20年的时间,终于从一名普通店员发展为当地出名的“糖王”。有一年,蔡本油回国探亲,捎回了不少同行人的书信,但是村里期待消息的家人们却有很多人根本不识字,更不会写字,一纸家书常常困扰着几家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蔡本油先后捐资创办了锦东私立小学和锦香女子学校。
你看,九月的塘东,渔民们像往年一样泛舟海上捕捞海蛎,收获着幸福和喜悦。翻卷的浪花,诉说着远方游子对家乡无尽的眷恋。祖先留下的传统,仍是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无论走到哪里,塘东村人都忘不了心中那永远的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