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方山笠,眼望凤凰村。若能石生水,贤才代代兴”。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秽水河边的塘石村,当地一直流传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塘石村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贤良辈出,诞生了1 位宰相、5 位将军、17名博士和教授。更令人钦佩的是,古往今来,这里还涌现了无数“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塘石村自古以来就有从军习武的传统,据说这与居民的生存环境、地形地貌有关。塘石村四周皆山,战争一起,往往成为盗贼首先袭扰之地。故村民们守望相助,抵御外侵。久而久之,这里生活的村民形成了“不怕外侮,生死相依”的家国情怀。
烈士陵园
在塘石村,谢氏、钟氏,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谢氏乃东晋名相谢安后裔。先祖谢安曾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一战成名。面对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军队,他们临危不惧,骁勇善战,竟然以区区8万军力,赢得了战争天平的倾斜,为东晋创造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钟氏是一代贤臣钟绍京的后人。钟绍京曾因剿灭韦氏之乱、支持协助唐睿宗李旦位登大宝有功,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他还是唐朝著名书家,有《灵飞经》传世。
从唐代起,谢氏家族、钟氏家族忠心报国、崇军尚武的家风世代相传,绵延不绝。20世纪初期,塘石村人前赴后继,为国征战。特别是苏区红军时期,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塘石村,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多达115 人。而塘石村所在的兴国县,烈士有5万多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达23179 人。为保一方百姓的安宁和幸福,青春年少的壮士们英勇献身。如今,他们都长眠在兴国县的烈士陵园,墓碑上刻写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每位烈士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
“小小兴国县,将军一大片”。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埋葬着一位兴国英魂。红色兴国县304 个村子,最能代表忠义精神的就是塘石村。56 位共和国将军中,塘石一个村就出现了3 位。“独脚将军”谢良像先祖一样,以英勇书写着不朽的人生传奇。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为阻击敌人,他曾率团三过雪山草地,最终成功地掩护了主力部队撤退,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电令嘉奖。1936年在甘肃山丹县战役中,谢良不幸中弹,左腿负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后因伤口反复感染,错过医疗时机的谢良只能接受截肢手术,永远地失去了左腿。尽管如此,他仍然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拳拳爱国之心,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谢氏“精忠报国”的精神一直深深地激励着后人。谢良将军的侄儿谢名苞献身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因功勋卓著而获授少将军衔。谢名苞任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既要负责工程总体计划,又要协调部门间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为母尽孝。2003年10 月15 日9 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谢名苞87岁高龄的老母亲通过电视观看记者招待会,竟然不敢相信担当新闻发言人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年少离家,聚少离多,报效祖国,不辞辛劳……从谢名苞将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移孝作忠”精神的现代诠释。(www.daowen.com)
如今,很多走出塘石村的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赋予了“忠义”精神以新的内涵——忠于本职,爱岗敬业。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钟文是塘石村走出去的一位博士和教授,虽然已85岁高龄,但是作为老专家,他依然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
每逢春节,塘石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红薯干招待亲友。这种美食源自明代清官海瑞担任兴国县令时为不扰民,自带红薯干作为午饭。这种克己奉公的精神在当地世代相传,自带干粮的工作作风一直延续,并在今天赋予了“忠义”精神以新的内涵。
一千多年来,舍身取义的先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忠义兴国”的家风郑重地镌刻在族谱上,教育着一辈又一辈的塘石村人,一心为公,兢兢业业。每逢冬至,天南地北的塘石村人都要赶回家乡参加祭祖仪式。他们在祖先的墓碑前燃香鞠躬,表达着内心对祖先无限的崇敬和缅怀。在塘石村的后人看来,只有传承和弘扬先祖的忠义精神,才能对得起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这既是后来者应尽的义务,更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
塘石村传统美食红薯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