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东循化三兰巴海村:记住乡愁2

海东循化三兰巴海村:记住乡愁2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凭借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撒拉族女性闯出了更为宽广的生活大道。走出闺阁、辛勤创业的韩哈齐美,是三兰巴海村人的骄傲。敢闯天下的精神数百年来延续至今。在北京西城区的六部口,有一家已经开了10多年的餐馆,店主韩维龙就是三兰巴海村人。生活于中华民族母亲河畔的三兰巴海村人,口口传唱着这“敢闯天下”的诗歌。

海东循化三兰巴海村:记住乡愁2

黄河岸边,山花烂漫。从青海祁连山支脉拉鸡山向东走,穿过层峦叠嶂的拉木峡谷,在巍巍积石山下,能看见苍劲的松树和笔直的白杨昂首耸立,火红的丹霞地貌静谧而又耀眼。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三兰巴海村,村庄有着近八百年的古老历史,它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撒拉族聚居地,目前居住了大约80%以上的撒拉族人口。三兰巴海村海拔有1750米,东西两侧是对峙的孟达山与吾土斯山,撒拉族祖先落脚在这高山大水边上,靠一个“闯”字建村立庄。村村相连成排,错落有致。村中的街子河,自南向北潺潺流淌,穿村而过,最终汇入黄河之中,行走在村庄中,仿佛生活在了一幅风景优美的天然水墨画里。

韩哈齐美开的农家乐

史载,元代后期,撒拉族的祖先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率领着一支100多人的驼队,跟随着一批白骆驼,带着一部手抄《古兰经》,从中亚(也就是现在的土库曼斯坦西北部地区)出发,一路东迁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老的“丝绸之路”给予了他们新的希望,这支驼队继续一路向东,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最后落脚在了黄河边的这片土地上。这些风尘仆仆一路走来的汉子与当地姑娘结为夫妻,受到了周围多个民族的热情帮助。历经千辛万苦才寻找到美丽家园的人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拥有着一个开满鲜花、结满瓜果的美丽家园,是三兰巴海村人最开心自豪的事。但他们的血液里依然流淌着祖先们勇闯四方、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古稀之年的韩占祥,从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起,就开始整理和收集撒拉族东迁而来、定居此地的历史。他曾专门走访老艺人,整理出110万字的文献资料。1964年,他凭着自己写的一首撒拉花儿《新循化》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个撒拉族青年凭着自己的歌声唱到了北京。

凭借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撒拉族女性闯出了更为宽广的生活大道。走出闺阁、辛勤创业的韩哈齐美,是三兰巴海村人的骄傲。她和丈夫韩乙布拉一起上山开垦荒地两千多亩,在下海经商的大潮中,又在村里办起了绒毛厂,韩哈齐美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位女企业家。35岁时,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近些年来,国家鼓励个人创业,并且为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扶持措施。韩哈齐美抓住机遇,投资近60万元,雇了七八个人,开起了农家乐,头脑灵活、敢于创新的她又闯出了一条创业新路。(www.daowen.com)

历史上,三兰巴海村人曾带着家乡出产的药材、干果和生活用品前往周边的藏族地区进行交换贸易,换得酥油和毛皮之后,他们会继续向前,走到拉萨,还有人会带着货物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印度去做生意。敢闯天下的精神数百年来延续至今。仅在北京,撒拉族人就开了300多家餐馆。在北京西城区的六部口,有一家已经开了10多年的餐馆,店主韩维龙就是三兰巴海村人。韩维龙继承了祖辈们传下来的敢闯敢拼精神,20多年前,他先在青海玉树开了7年餐馆,后来到北京创业。地道的口味和诚信的经营,让韩维龙一家在北京扎下了根。在外奋斗的这些年里,他意识到,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不仅为自己的兄弟四人攒足了学费,而且把一双儿女也送进了北京的学校

“黄河上度过了半辈子,浪尖上耍了个花子,撒拉是时代的人梢子,树梢子,耍尖尖的,走到哪里是汉子……”生活于中华民族母亲河畔的三兰巴海村人,口口传唱着这“敢闯天下”的诗歌。这是撒拉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他们走南闯北,捕捉时代的讯息,选择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村庄以外更广阔的天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无论他们在那里闯荡,时常都会想起家乡风物,掰一口油香,握一把馓子,来品尝一番家乡特产甘美的味道。

(本集编导周朝永 李光昊 摄像:史亚 高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