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救知识
1)在事故现场抢救伤员,应先救命,后治伤。遇重、特大事故伤员众多急需送医院时,处于昏迷状态的伤员应先送往医院,颈椎受伤的伤员应最后送往医院。受伤者在车内无法自行下车时,可设法将其从车内移出,尽量避免二次受伤。遇伤者被压于车轮或货物下,应设法移动车辆或搬掉货物,根据伤势采取相应的救护方法,切忌拉拽伤者的肢体。
2)昏迷失去知觉的伤者症状是不会讲话,抢救前应检查伤者呼吸。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应采用侧卧的方式。救助有害气体中毒伤员,应迅速将伤员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以防止其继续中毒。
3)受伤者失血过多,会出现休克等症状,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抢救或处理失血伤员的措施首先是通过外部压力,止住伤口流血,然后系上绷带。救助失血过多而造成休克的伤员时,应采取保暖措施,防止热损耗。
4)救助全身燃烧的伤员,应采取迅速扑灭衣服上的火焰、向全身燃烧伤员身上喷冷水、脱掉烧着衣服、用消过毒的绷带包扎烧伤部位等措施,不得用沙土覆盖,沙土覆盖会造成伤口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烧伤伤员口渴时,可喝少量的淡盐水。
5)抢救骨折伤员时,为防止骨折伤员休克,不要移动伤员身体的骨折部位。对无骨端外露骨折伤员的肢体,用夹板或木棍、树枝等固定时要超过伤口上、下关节。伤员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时,一般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
伤员骨折处出血时,应先止血并消毒包扎伤口,然后再固定。伤员四肢骨折有骨外露时,不要还纳,可用敷料包扎。
抢救脊柱骨折的伤员时,用三角巾固定。移动脊柱骨折的伤员,切勿扶持伤者走动,要用硬担架运送:把骨折伤员抬上担架时,要遵循医护工作人员的指导,由3名救护人员把手托放在伤员身下,一起将伤员抬上担架。
2.外伤止血方法
常见外伤出血的种类如下:
①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面或创口四周渗出,出血量少、色红,找不到明显出血点,危险性小。
②静脉出血,血色暗红,缓慢不断地流出,然后由于局部血管收缩,流血逐渐减慢,危险性也较小。
③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来自伤口近心脏的一端,呈搏动性喷出,出血量多,速度快,危险性大,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
在止血时,首先将伤员伤口上的衣服或其他覆盖物小心地剪开或撕开除掉,在使用剪刀时不得碰到伤口,以避免产生新的损伤。伤员的衣服除去后,应立即控制出血,以防伤员流血过多而抢救困难,伤口止血应根据不同情况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
(1)敷料加压止血法
敷料加压止血法(图4-18)就是用消毒敷料压迫出血的伤口,以促成血液凝固,压迫破损的血管,保护好创伤面,防止病菌侵入伤口。敷料加压,实际上就是加压包扎,在有条件下的情况下,应对伤口进行消毒,用无菌药棉、纱布或干净毛巾等,再用绷带、三角巾适当加压包扎。包扎的紧度,以刚好不出血为宜。若没有上述物品,可将衣物撕成宽3~4cm的长布条,以代替绷带使用。
(2)抬高受伤肢体止血法
四肢大量出血,在上止血带前应抬高患肢2min,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如上臂或大腿受伤部位的上方1/3处,先用毛巾或棉垫包扎皮肤,以防止伤口大量出血。若动、静脉仍出血不止,必须持续地应用抬高肢体的方法,并包扎敷料与加压。如果肢体骨折,必须等伤肢固定好夹板后,再抬高伤肢。
(3)加垫屈肢止血法
四肢膝、肘以下部位出血时,如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可将一个厚棉垫或绷带卷塞在腘窝或肘窝部,屈腿或臂,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缚住(图4-19)。
图4-18 敷料加压止血法
图4-19 加垫屈肢止血法
(4)止血带止血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伤口大量出血的情况。
选用有弹性的橡皮筋、橡胶带或专用止血带,先用干净毛巾或衣服包住伤口近心端,然后以左手拇、食、中指持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绕肢体两圈(两圈须靠近些),并将止血带末端放入左手食、中指之间拉出固定(图4-20)。
图4-20 止血带止血法
小提示:
1)止血带应捆绑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应绑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部位不可上止血带,以免压迫损伤桡神经,引起上肢麻痹,大腿中段以下动脉位置较深,不容易压迫住,有时压迫不够,没有压瘪动脉而仅压住了静脉的回流,出血反而更多,而且会引起肢体的肿胀和坏死。
2)上止血带必须用平整的衬垫保护皮肤,不能直接绑在皮肤上。止血带松紧要适度,以摸不到远端脉搏和使出血停止为宜,不可过紧,以免伤及神经;也不可过松,仅压住静脉回流,出血反会更多。
3)上止血带的肢体应固定好,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以免发生冻伤。
4)止血带松紧以恰好不流血为宜,尽量在1~2h内将伤者送到医院。这种方法止血很有效,但容易损伤肢体,影响后期修复。所以,应每隔30~50min放松一次止血带,每次放松2~5min,此时,还要用手指压住伤口,以免大量出血。
3.伤员的搬运(www.daowen.com)
交通事故常常造成人员肢体骨折、错位、器官破裂等,搬运不当会加重伤员的伤势。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甚至瘫痪,难以治疗。
(1)单人搬运法
如果伤员伤势不重,可采用扶、背、抱的方法将伤员运走。可以单人扶着伤者慢慢走,此法适用于伤员伤势不重、神志清醒时使用:背驮法,先将伤员支起,然后背着走,此法不能用于脊柱骨折的伤员。
(2)双人搬运法
双人搬运有3种方法:平抱,即两个搬运者站在同侧,并排同时抱起伤员:膝肩抱,即一人在前面提起伤员的双腿,另一人从伤员的腋下将其抱起:用靠椅抬,即让伤员坐在椅子上,一人在后面抬靠背,另一人在前面抬椅子腿。
(3)几种严重伤情的搬运法
1)脑部伤害昏迷者。解开伤员的衣襟,搬运时要重点保护头部:伤员在担架上应采取半俯卧位,头部侧向一边,以免呕吐时呕吐物阻塞气道而窒息。搬运应由两人使上,搬运前头部垫一软枕头,膝部、肘部要用衣物垫好,头颈部两侧垫衣物使颈部固定。
2)脊柱骨折者。对于脊柱骨折的伤员,一定要用木板做的硬担架搬运。3~4人在搬运时应步调一致,切忌一人抬胸,一人抬腿。伤员放到担架上以后,要让他平卧,腰部垫一个衣服垫,再用3~4根布带把伤员固定在木板上,以免在搬运中滚动或跌落,造成脊柱移位或扭转,刺激血管和神经,使下肢瘫痪。
3)颈椎骨折者。搬运颈椎骨折伤员时,应由一人稳定头部,其他人以协调的力量平直地抬到担架上,头部左右两侧用衣物、软枕头加以固定,防止左右摆动。
小提示:
搬运伤员注意事项
1)在搬运转送伤员之前,要先做好伤员的检查并完成初步的急救处理,以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2)要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的轻重,选择适当的搬运方法。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伤员应采用侧卧的方式。
3)搬运行进中,动作要轻,步调要一致,避免摇晃和振动。
4)用担架抬伤员时,要使伤员脚朝前,头在后,以使后面的运送人员能及时看到伤员的面部表情。
5)搬运因失血过多出现休克的伤员时,应采取保暖措施,防止热损耗。
6)汽车护送时,车速不宜过快,要尽量减少行驶中的颠簸振动,否则会使伤员的伤势加重。车上可放置棉被、衣服等减轻汽车行驶时对伤员的冲击振动。
4.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方法
(1)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事故发生后,使伤者平卧,根据当时的情况处理,不随便搬运伤者,正确的方法是:将伤者仰卧于坚硬的木板或水泥地面上,绝对不可在柔软有弹性的松土质或软床上进行(图4-21)。
施救者跪在伤者的身旁,左手放在伤者胸骨中下段(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将手的中指对着伤者颈部的下陷处(相当于天突穴位),手掌放在胸廓的正中处,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按压的部位,另一只手压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压,双手重叠再凭借施救者体重的力量,有节奏地冲击进行按压,使胸廓下陷3~5cm,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每1min按压60~80次。
图4-21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小提示:
按压位置必须准确,手掌不能离开伤者胸壁,以保证动作的连贯性和弹性,按压的力量大小应依伤者的身体、胸廓情况而定,身强体壮胸肌发达者,按压力量可适当增大。对于呼吸和心跳停止的儿童,用双指按压的力度即可。老年人骨质较脆,一旦用力过大容易导致骨折,所以按压时要倍加小心,每次向下按压时间应短一些,只占一个按压周期的1/3,放松时间应占2/3,按压有效时,必须坚持不懈,绝不能半途而废,坚持按压心脏使其恢复自主跳动。
(2)人工呼吸的方法
所谓人工呼吸就是口对口吹气,如图4-22所示。
1)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当伤者呼吸停止,而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时,用人工呼吸的方法帮助伤员进行呼吸活动,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伤者仰卧(图4-22a),施救者跪于伤者一侧,用一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掐闭伤者鼻孔(图4-22b),另一手抬起伤者下颌,使其头部尽量后仰。解开伤者的领带、衣扣等,充分暴露胸部。操作时,施救者深吸一口气,以口唇密封伤者口唇四周,迅速用力向伤者口内吹气(图4-22c),然后观察伤者胸廓的起伏,接着放松鼻孔,口唇离开伤者口唇,用手掐住下唇(图4-22d),每1min吹气12~16次,如果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可对鼻孔吹气,即口对准伤者鼻孔人工呼吸,施救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伤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吹气胸部略有起伏为宜。
2)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配合技巧。在现场,如有两人进行抢救,则一人负责心脏复苏,另一人负责肺复苏。具体做法是:一人做5~10次心脏按压(频率为60~80次/m in),另一人口对口吹气(频率为12~16次/min),同时或交替进行。也可按4∶1(成人心脏每按压4次,进行人工呼吸一次),或3∶1(儿童心脏每按压3次,进行人工呼吸一次)的比例进行。如果现场只有一人进行救护,也可按两人的操作步骤进行。即吹一口气,做5~10次心脏按压,交替进行,使其恢复自主呼吸。
图4-22 人工呼吸的方法
小提示:
心肺复苏的方法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人工呼吸吸入氧气要通过心脏按压形成的血液循环流经全身各处,含氧较多的血滋润着心肌和脑组织,减轻或消除心跳呼吸停止对心脑的损害,进而使其复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