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操乌林饮宴作诗,黄盖提建议,烧曹军乌林寨

曹操乌林饮宴作诗,黄盖提建议,烧曹军乌林寨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不着急,在乌林饮宴、作诗,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某日,黄盖将二人请来,谈话中突然加以责问,二人见状叩头请罪。黄盖的建议被周瑜采纳,二人立即秘密商议具体方案。最后,决定准备数十艘小战船,里面装上柴草,再浇上油脂,外面裹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用这些“火船”去烧曹军的乌林营寨。

曹操乌林饮宴作诗,黄盖提建议,烧曹军乌林寨

曹操不着急,在乌林饮宴、作诗,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周瑜却十分焦急,因为曹操能等,他却不能。曹操不着急,是因为时间在他这一边,当前曹操的兵力虽然多于对手,但曹操不想马上进行决战,他手中的人马共有两支,除自己率领的西路兵团,还有一支人数更多的北路兵团,目前正由襄阳沿汉水南下,不日将进至夏口。刘备和刘琦的一部分人马已交由周瑜统一指挥,夏口目前兵力薄弱,不出意外的话,北路兵团将消灭夏口之敌,到那时,曹军两大兵团在长江上一西一东,正好将周瑜指挥的孙刘联军夹在中间。

曹军北路兵团的情报当然瞒不过周瑜,即便没有直接的情报,依靠推理也能分析出来。这让周瑜很着急,但要由赤壁出发直接去进攻江对岸的乌林,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又很难得手。周瑜的焦虑之情被部将黄盖看到了。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黄盖是孙坚时代的旧将,不仅军事上才能突出,而且善于治理地方,曾先后担任过九个县的县令、县长。《三国志·黄盖传》记载:“凡守九县,所在平定。”黄盖善于动脑筋,他主政石城县时,县中官吏难以管理,黄盖便任命两名掾史,分别主管各部门。二人畏惧黄盖的威严,日日尽忠职守,但久而久之,他们认为黄盖是一介武夫,不会看文书,于是渐渐荒疏了公务。其实,黄盖心很细,他暗中掌握了两名掾史违法乱纪的事情,只是没有发作。某日,黄盖将二人请来,谈话中突然加以责问,二人见状叩头请罪。黄盖说:“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于是斩杀二人,全县官吏震恐,一县大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黄盖是一个懂策略、有手段的武将。黄盖相貌威严,善于带兵。《三国志·黄盖传》记载:“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黄盖此时任职丹阳都尉,率领的是丹阳郡地方部队,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黄盖的建议被周瑜采纳,二人立即秘密商议具体方案。最后,决定准备数十艘小战船,里面装上柴草,再浇上油脂,外面裹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用这些“火船”去烧曹军的乌林营寨。《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只是,仅凭这些还难以奏效,因为实施火攻往往还要有一个重要条件,从兵法的角度阐明该条件的正是曹操本人。

曹操对《孙子兵法》有着深入研究。在此之前,《孙子兵法》篇目众多,有不少人对《孙子兵法》进行过阐发和增补,在孙武最早十三篇兵法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篇目,《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孙子兵法》就多达八十二篇。曹操认为篇目杂芜不利于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与传播,于是删掉了附加在《孙子兵法》后的各篇章,仅保留孙武所作十三篇,又对其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进行了解说和阐释。唐代诗人、军事家杜牧在《注孙子序》中指出:“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曹操将删订并亲自注解的《孙子兵法》编成书册,下发到各级将领手中,供他们学习和掌握,以便临战应用。正是由于曹操对《孙子兵法》的“再发现”和重新编定,才使得《孙子兵法》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此后,曹操所编定和注解的《孙子兵法》以单行本形式流传后世,十三篇以外的那些篇目逐渐被人们淡忘。在曹操以后,还有很多人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宋朝之前获人们公认的还有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梅尧臣、王皙、何氏、张预等十家,但这些注本多以合辑本的形式出现,唯独曹操的注本始终能独立流传。各家注本的合辑,每次又少不了曹操的注本,要么“曹王”合辑,要么“曹杜”合辑,要么“曹杜陈贾孟”合辑。宋朝出现了《十一家注孙子》,曹操列十一家之首。不仅如此,梳理《十一家注孙子》的内容,会发现曹操的注解被后来的注家广泛引用,出现大量“曹公曰”“曹说是也”等,有的只是对曹操注解的重复、附会或解释,显示出曹操在后世《孙子兵法》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可以这样说,曹操使《孙子兵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孙子兵法》之所以在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与曹操的独特贡献是分不开的。曹操是孙子军事思想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

《孙子兵法》中有《火攻篇》,对火攻进行了专门研究。曹操在注《火攻篇》时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其中一条是:“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因奸人。”这里提到发动火攻的两大前提条件:一要选择合适的天时,在有利于放火的时候发动火攻;二要派人打入敌人内部,火要烧起来,必须有内应配合。曹操的这些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对照赤壁之战中曹军被火攻击的情况,更能看出这一点。那么,这些认识是不是曹操在失败中总结的教训呢?倒也未必,因为曹操为《孙子兵法》作注大体完成于官渡之战前,也就是说,曹操对火攻的这些认识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有了。(www.daowen.com)

现在,周瑜和黄盖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为顺利实施火攻,他们决定诈降。《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操未必听说过黄盖的名字,因为黄盖并不是孙权手下最重要的将领,要让曹操相信,这封信必须倍加斟酌。黄盖在信中重点说的是周瑜和鲁肃不自量力,以区区之众去抵挡百万雄师,自己不愿与他们同归于尽。这样的理由有些简单,但反而更容易让人相信。这封信的全文记载在《江表传》中: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著名的“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黄盖诈降只是写了这封信。其实,如果真演了一出“打黄盖”,再让黄盖去诈降,反而会引起曹操的怀疑。曹操接到黄盖的信,相信了大半,但也不能完全相信,曹操把送信的人叫过来盘问,没有发现破绽。《江表传》记载,曹操还向送信的人许诺:“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黄盖先命人准备了十只轻舟,把干燥的荻草和枯柴堆在船上,浇上鱼油,用赤色的幔布盖着,在船上插上旌旗龙幡。这时,江面上刮起了东南风,这十只轻舟在前,到江中心时升起帆。黄盖手持火把,让部下冲对面大喊:“投降了!投降了!”曹军将士闻听,都出来观看,离曹军还有二里多地时,孙吴的各只小船上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行如箭,烧向曹军的战船,并引燃了曹军在岸边的营寨。周瑜趁势挥师跟进,一时间雷鼓大作,曹军大败。《吴书》记载,冲在最前面的黄盖被流矢射中,冬天的江水异常寒冷,幸好黄盖被随后赶上的韩当所部救起。不过,大家并不知道此人就是黄盖,只是把他放在一张床板上。黄盖迷迷糊糊地醒来,强打精神叫了一声韩当的名字。韩当听见,惊讶道:“此公覆声也!”公覆,是黄盖的表字。看到黄盖,韩当忍不住垂涕,马上为他换了衣服,黄盖才得以生还,韩当事后因功晋升为武锋中郎将。赤壁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曹军大败,孙刘联军大胜,胜败的关键在于一把火。

在赤壁这样的战场,在这样的冬天,敌人能想到火攻,深谙兵法、对火攻进行过专门研究的曹操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曹操为什么不抢先向对手发动火攻呢?这是因为,敌我双方的兵力及部署情况有所不同。曹操是集群作战,大部队由江陵出发,行动时集结在一起,对其发动火攻能造成最大损失;孙刘联军不一样,他们由孙权、刘备和刘琦手下的多支军队组成,驻防分散,向其发起火攻,可能会对其造成一定损失,对整个战场而言效果却有限,所以曹操没有考虑过这个办法。

对曹操而言,没有防备敌人的火攻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没有识破敌人的诈降计。如果没有黄盖的诈降,用作火攻的船只就根本接近不了曹军大营,火攻也就失去了依托。曹操为什么如此大意呢?说到底,还是对形势过于乐观。荆州大部已在手中,试问天下还有谁是对手?曹操觉得,大势人人可见,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将来,黄盖信中的话完全可以理解。即便黄盖诈降,又能如何呢?以对手微弱的力量,也不至于扭转乾坤吧?曹操这样想着,就陷入了自我构织的迷思,结果功亏一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