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九月下旬,就在曹操忙着接收刘表的江陵基地时,诸葛亮随鲁肃来到了柴桑,在这里见到了孙权。这一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孙权二十六岁。
在他们见面前后,孙权迎来了一件喜事:长子出生了。孙权已先后娶谢氏、袁氏、徐氏为妻,但她们都还没有为孙权生下儿子。为孙权生下这个儿子的女人地位不高,以至于没有留下姓名,且不久后就死了。孙权为长子取名孙登,把他交给目前最宠爱的徐氏抚养。只是,见到诸葛亮时,孙权的心里顾不上喜悦,他想的都是当前的局势。诸葛亮见到孙权后也顾不上客套,直奔此行的主题。《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对孙权说道: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诸葛亮没有直接从正面劝孙权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而是给出了两个选择:能打则打,不能打则降。大概孙权给人的感觉是既不像打、也不像降,属“犹豫之计”,诸葛亮看出了孙权的犹豫心态,才故意用了激将法。这一招果然奏效,孙权有些不满,反问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意思是,真如你所说,你们的主公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呢?看到孙权的这种反应,诸葛亮知道激将法已经成功,于是不慌不忙地接着说道: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起义旗后,齐国贵族田横与兄长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到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时,田横不肯臣服,率五百名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阳,在距洛阳仅三十里的首阳山自杀。海岛上的五百名部属闻田横死,也全部自杀。汉末乱世,人为了苟活而时有背叛,但人们内心更重节义,像吕布那样的“三姓家奴”为当时的人们所不齿,田横及其五百死士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就曾称赞:“昔田横,齐之世族,兄弟三人更王据千里之地,拥百万之众,与诸侯并南面称孤。”诸葛亮在这里推崇田横,烘托的却是刘备,而暗贬的则是孙权。
孙权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比诸葛亮年轻一岁,也没有诸葛亮老成,听了这番话,他更加难掩不悦之情。孙权立即表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孙权下定了决心,但这个决心并非为诸葛亮而下,也并非决定于此时此地。孙权的这个决心,其实早在八年前从哥哥手中接掌权力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汉末群雄争霸的格局中,孙权是出类拔萃的英才,《三国志》评价他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孙权的成功并非只是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基业,而是能以非常的智慧和胆识重新创业,为孙吴集团带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贾诩曾评价孙权“识虚实”,说明孙权是一个有眼光的人,并非靠着运气成事,也并非只会一味征伐。面对强大的、看似不可战胜的曹操,刘表、刘琮父子吓破了胆,这却丝毫吓不倒孙权。
六年前,也就是建安七年(202),孙权刚接班不久,曹操因为要对付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不能分兵应对孙权,就想出一个办法,想兵不血刃就让孙权就范。《江表传》记载,曹操突然以天子的名义“下书责权质任子”。“质任子”就是把儿子送过去当人质,这是古代的一种帝王术,用以牵制附属国或在外统兵的重臣,秦始皇嬴政称帝前就被送到外地当了很久的质子。汉末时,朝廷为了加强对地方大员的控制,也常采取这种办法,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等都曾把儿子留在朝廷,名义上由朝廷给个职务,实际上是人质。孙权的长子当时还没有出生,要送质子只能在孙权的弟弟中挑选,最有可能的是孙匡。他是孙坚最小的儿子,又是乌程侯的合法继承人。(www.daowen.com)
对孙权来说,这是一件极不可接受的事,因为一旦送质子入朝,就多了一层顾虑,今后在战略决策上就将受到限制,即使可以不管质子的安危,但因为双方摊牌而引起质子丧命,也会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汉末时期有两个人在这方面颇受诟病,一个是袁绍,另一个是马超。袁绍当初反对董卓,自己逃出了洛阳,叔父袁隗等家族五十多口人还留在董卓手中。董卓认为袁绍不会起兵反抗,因为他手里有这五十多条人命作人质。结果袁绍还是起事了,董卓屠刀一挥,袁家人头滚滚。有人谴责董卓的残忍,但也有人埋怨袁绍,觉得是他不顾家人安危而起事,是间接凶手。马超一家被杀是多年后的事。马超在外带兵,曹操怕控制不了他,就把马超的父亲马腾弄到朝廷担任卫尉,其实是高级人质,结果马超还是反了,马腾等一百多口被杀,有人骂曹操,更多的人则骂马超,如《魏氏春秋》说“马超背父,其为酷忍如此之极也”。
可是,孙权不送人质又难过曹操这一关。《江表传》记载,面对曹操的压力,张昭等人动摇了,主张答应曹操的要求,但孙权不甘心。那时,孙权刚掌权不久,面对不同意见无法力排众议,为此十分苦恼。关键时刻,周瑜支持孙权的想法,孙权大喜,领着周瑜去见母亲吴夫人。周瑜在吴夫人面前力陈送质子的危害,也分析称曹操是在虚张声势,最终说服吴夫人,吴夫人决心不送质子。借助吴夫人在孙吴集团中的威望,孙权渡过了这一难关。孙吴没有按曹操的要求送质子,曹操最后也无可奈何,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现在已经不是六年前,此时的孙吴集团实力已经增强了若干倍,当年连送质子都不肯的孙权,如今怎肯率整个孙吴集团向曹操投降?怎么甘心做第二个刘琮?诸葛亮也一定研究过孙权的这些经历,知道他的倾向,因此才敢使用激将法。大方向虽然确定了,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却依然困难重重。《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虽然表明了与刘备联合的决心,但孙权对刘备目前的实力深有疑虑,问诸葛亮:“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对这个问题,诸葛亮进行了详细说明:
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诸葛亮给孙权交了底:刘备手里目前还有上万人,刘琦也有一万多人,加在一起有两万多人,足以成为联合的对象。诸葛亮进一步分析说,曹军虽然人马众多,但也有不利之处:一是孤军深入;二是不习水战;三是军心不齐。诸葛亮认为,如果孙刘联手,同心协力,完全可以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然北还,到那时将形成鼎足之势。上面这些分析没有水分,没有试探,全是实话。事后看,诸葛亮的这些分析无不精准,以后的历史就是按照这样去发展的。这段对话是隆中对策的延续,如果不是已有隆中对策在前,这段对话也将成为汉末三国“顶层设计”的经典。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对话中,诸葛亮提出了“荆、吴之势”和“鼎足之形”,这是一个敏感问题。孙权询问刘备的实力,意思并不是刘备若实力不足自己就放弃抗曹的想法,孙权关心的是刘备还有没有加入联盟的资格。如果刘备没有实力,孙权就自己干,没有必要联手。诸葛亮回答了孙权的疑问,确认了刘备联盟的资格。既然是联合,那战果也要双方分享,这是“荆、吴之势”和“鼎足之形”立论的基础,而孙权对此似乎也没有异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