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之战比想象中顺利得多,除了江夏郡一部在刘琦和刘备手中外,荆州其余要地都已解决,江南四郡面积广大,向来缺乏独立性,之前各郡由刘表掌握,刘琮投降后曹操派人一一接收即可。曹操随后派出多人去江南,开始接收工作。刚刚投奔曹操的刘巴就收到了这样的任务。《三国志·刘巴传》记载:
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全部据有荆州七郡指日可待,曹操便想趁热打铁,就在今年内出兵夏口,消灭刘琦和刘备。看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对曹军来说局面如此之好,夏口之敌已如惊弓之鸟,只要出兵,对手定然不堪一击。
可是,也并非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其实还挺严重,那就是季节。此时正进入冬季,初冬的长江一带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对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对南方的气候还要稍稍适应一下才行。曹军将士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到这么远的南方来,他们不怕天寒地冻,也不怕干旱少雨,在这种阴冷潮湿的冬天里却感到有点儿难受。历史学家们事后用四个字来概括曹军将士此时的状况:水土不服。
对曹操来说,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一鼓作气,解决江夏郡的刘备和刘琦;另一个是暂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开战。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连续作战容易陷入轻敌冒进的大忌,曹军主力此行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但自襄阳一路南下,已挺进了一千多里,难免有所疲惫。再者,最近接收了很多地盘和荆州的军队,也需要稳定一下。可是,放着敌人不打容易给其造成喘息之机,刘备和刘琦联手自不用说,他们背后的孙权也不会坐视不理,这几股力量如果联合起来,那就给后边留下了更大的麻烦。
曹操在江陵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上述情况。结合《三国志》各人物传记所载,参加此次会议的是已抵达江陵的主要谋士,包括贾诩、董昭、陈群、和洽、华歆、王朗等人,以及刚刚加入曹氏集团的王粲、裴潜、刘廙、桓阶等,武将方面有曹仁、徐晃、任峻、满宠、曹纯等,还有担任水军正副都督的蔡瑁和张允。会上,武将们都主张抓紧时间打,而参谋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现在就打,另一派主张先不着急。《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太中大夫贾诩没有明确反对马上进兵,但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在贾诩看来,过去打败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曹操已威名远著,势力非常强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饶,奖赏士卒和官吏,壮大力量,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兴师动众,江东自会臣服。粗略一看,贾诩这番话有些不好理解,因为这番话等于什么都没说。此时天下形势仍然安定,荆州虽已得手,但环绕于四周的仍然尽是敌人,主张和平主义还远远没到时候。所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在此处写下了一段很长的评论:
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www.daowen.com)
裴松之显然不赞同贾诩的看法,认为曹操虽初平荆州,但荆州军民并未心服,随时有反攻的可能,只有尽快消灭刘备和刘琦,稳住荆州,然后再消灭孙权,这才是上策,而眼下正是进兵的好机会。裴松之还用后面发生的事情来验证自己的看法,说几年后曹操平定汉中,刘晔劝曹操立即进兵平定益州,曹操没有听从,后人多以为憾。如果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那天下就是另外的模样了,曹操有生之年看到天下统一也是有可能的了。裴松之认为,贾诩于此时提出“缓兵之计”是错误的,比刘晔的见解差得远。可是,如果真的从后面的结果看,贾诩的看法才是对的,这一次曹操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结果兵败赤壁。对这个问题,裴松之解释说,曹操的失败不在于进兵的决策,而在于军中发生了瘟疫。
在曹操身边的智囊中,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董昭,比董昭还传奇的是贾诩。贾诩的见解总高人一筹,就连曹操对他都很钦佩,遇到疑难问题时常向贾诩请教。可是,贾诩也有难言之隐,他的身上有两处“污点”:一是贾诩祖籍凉州,曾在董卓手下任职,董卓死后,旧部失去依托,纷纷言散,贾诩出来阻止大家,重新集结在一起反攻长安,结果凉州军再次控制了朝廷,为乱数年,贾诩的一个主意让朝廷和天子重新蒙难,受到世人的批评,也为后世所非议,如宋人陈亮就认为“汉室再乱于贾诩”;二是贾诩后来转到张绣手下,张绣也出身于凉州军,一度占据南阳,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县后,觉得南阳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安全,于是两次征南阳,在贾诩的出谋划策下,曹操两次都无果而终,其中一次遭到惨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爱将典韦都战死在南阳,贾诩欠有曹操的“血账”。后来,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又为曹操立下大功。曹操对贾诩极为欣赏,也十分敬重,但贾诩深知,除了被曹操欣赏之外,自己在曹营没有任何根基,也没有什么势力。因此,贾诩自从投身曹营后便格外谨慎,从不干冒险的事,从不说过头的话,公务之余也都待在家中,很少会客访友。
出于谨慎,贾诩在江陵的军事会议上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意思明说出来。贾诩那番话应该是有深意的,他原本想阻止曹操此时东进,但有些理由没有明说,而是说了一通类似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话。贾诩不想说的理由也许是此战没有绝对胜算,但曹军南征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气势如虹,有绝对实力和高昂的斗志,说曹军可能打不过已如惊弓之鸟的刘备和刘琦,怎么能让人相信呢?所以贾诩只说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说了。会上,还讨论了刘备是否会与孙权联手的问题,大多数人得出了奇怪的结论,认为孙权不仅不会与刘备联合,而且会杀了刘备。《三国志·程昱传》记载: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
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判断。刘表死后,鲁肃立即想到要联合刘备,孙权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而诸葛亮、刘备的想法和做法也完全相同。两个当事方在这个问题上都出奇一致且毫不迟疑,曹操的智囊们却得出孙权会杀刘备的结论,让人不解。推测起来,是形势进展太快太好造成的,大家都认为天下就要统一了,迟则一年、快则半载,不仅刘备,孙权和刘璋这些人也都马上会称臣,不称臣的会立即被消灭。孙权一定能看到这样的形势,如同去年公孙康杀袁氏二子以示效忠那样,孙权也会杀了刘备以示忠诚。不过,智囊中对这个判断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程昱就表示反对。《三国志·程昱传》记载了程昱的话: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程昱认为,孙权刚刚继承权位,还没有树立起绝对权威,此时曹公无敌于天下,占有荆州,威震江表;孙权虽有谋略,但自知不能独挡,刘备素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孙权必然会帮助他们以抵御我们。事后证明,程昱的这番见解也是正确的。可惜的是,这次军事会议对贾诩和程昱的意见均未采纳。会议做出决定,大军即刻沿长江而下,进攻在江夏的刘备和刘琦,于年底前将二人彻底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