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操生前颁布的《内戒令》及荆州军民任命,引人关注

曹操生前颁布的《内戒令》及荆州军民任命,引人关注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生前颁布过多份《内戒令》,大多是强调亲属和身边的人要注意遵纪守法及生活节俭。曹操为此专门发布了一道命令,告示荆州军民,这道命令记载在《魏武故事》中: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疆,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然而,此次任命李立仍然让许多人吃惊。这十五个人具体名单不详,除蒯越外,推测起来蔡瑁、张允、韩嵩、文聘、张羲等人应都在其中。

曹操生前颁布的《内戒令》及荆州军民任命,引人关注

这一年九月,曹操率“虎豹骑”赶到江陵,没有发生战斗,刘表父子在江陵的驻军全部投降,包括一支实力颇强的水军,这是曹操最为看中的。曹操战前刻意在邺城玄武池训练水军,是在做最坏的打算,刘表如果在襄阳、樊城顽强抵抗,一场水战难免会在襄阳城外的汉水上展开。现在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顺利得超乎预期,襄阳城外的汉水上没有发生水战,江陵城外的长江上也没有。

曹操决定暂不回襄阳,在江陵休整。曹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往江陵,江陵成为南下曹军的临时基地。刘表的水军经营多年,有大小舰船数千艘,水军主力有三万人以上,如今全部纳入曹军编制,曹操命刘表旧部蔡瑁和张允执掌水军。想起年初在玄武池练习水军的艰辛,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江和威武不凡的各式舰船,曹操一定感慨万千,也一定更有豪情。让蔡瑁和张允继续统率水军,一来出于对荆州降将的信任,让他们不要猜疑;二来曹操手下也没有熟悉水军事务的将领。

江陵储备着许多物资,除战船外,还有粮食、布匹等。这些珍贵的物资如今全部归曹操所有。曹操生前颁布过多份《内戒令》,大多是强调亲属和身边的人要注意遵纪守法及生活节俭。在《太平御览》收录的一份《内戒令》里,曹操提到自己南征荆州时“于江陵得杂彩丝履”,也就是说,他在江陵得到许多各种花色的丝鞋,曹操把这些鞋子分送给家人,但又与家人约定“当著尽此履,不得效作也”,意思是等这些鞋子不能再穿时,也不要再仿做。曹操十分注意节俭,《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后来曾颁布过一份命令,规定“侍御履不二采”。“侍御”是曹操称魏王后其宫中的女官名,“履不二采”意思是做鞋子不用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

这时已是阴历九月,进入了深秋季节。在北方的邺城,此时已经过了秋高气爽的时候,天气已经转凉。长江边上的气温虽然高一些,但转眼间这一年也就要过去了。

曹操在江陵开始处理荆州的事务,他发布的第一道命令是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在如何安置刘琮的问题上,原荆州旧部们都在观望,必须尽快给出交代。曹操的想法是,刘氏父子在荆州经营的时间太长,影响深远,即使刘琮自己没有什么想法,也难免什么时候冒出来个王威那样的人,拉刘琮扯大旗叛乱。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刘琮从荆州弄走。由荆州刺史改为青州刺史,名义上没有大的改变,算是“平调”,但这个青州刺史只是一个虚职,刘琮不会拥有什么实权。

曹操以为刘琮会接受,但远在襄阳的刘琮对前往青州赴任没有兴趣,更主要的是没有安全感,他宁愿待在曹操身边,当不当官无所谓。刘琮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曹操只得下令改任刘琮为谏议大夫。此时的谏议大夫也是一个闲差,不过它比州刺史品秩高。曹操为此专门发布了一道命令,告示荆州军民,这道命令记载在《魏武故事》中:

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疆,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刘镇南久用其民矣。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馀祚;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未足以喻也。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秩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

曹操解释说,更改刘琮任命的原因是“监史虽尊,秩禄未优”,也就是刺史的品秩和待遇不足以奖赏刘琮,但这一点似乎没有太大的说服力。青州刺史有“一州之位”,品秩虽只不过六百石,仅与县令相当,但谏议大夫也仅为光禄勋下的属官,品秩也是六百石,至多算“不升不降”。

刘琮空出来的荆州刺史一职地位很重要,理论上担任这个职务的应该是曹操的旧部,最好是文官出身,但又对军政事务很熟悉,同时深得曹操信赖,本人也有相当的资历。目前,曹操身边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有好几位,比如董昭就是理想人选。但曹操选定的荆州刺史名不见经传,名字叫李立,史书上只能查出他是涿郡人,字建贤,其余事迹一概不知。回想之前被曹操任命为徐州刺史的车胄、单经等人,也都很不起眼,可能在曹操眼里刺史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然而,此次任命李立仍然让许多人吃惊。《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当时荆州一带传唱的民间歌谣里就有“不意李立为贵人”的句子

随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蒯越等十五人为侯爵,表彰他们所立的功劳。这十五个人具体名单不详,除蒯越外,推测起来蔡瑁、张允、韩嵩、文聘、张羲等人应都在其中。荆州本土派实力人物蒯越不仅被封侯,还被征召到朝廷任职,担任光禄勋,成为九卿之一。曹操曾在给荀彧写的信里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异度是蒯越的字。蒯越死于十一年后,应该死在任上,临终前曾向曹操托付家事。韩嵩在官渡之战期间曾奉刘表之命出使许县,回来后说了很多曹操的好话,惹怒刘表,差点儿被刘表杀了,目前身体也不太好,仍然被曹操任命为大鸿胪,与蒯越一样成为九卿之一。(www.daowen.com)

被征召到朝廷担任要职的还有张羲,所任职务是侍中。还有一位刘先,原是刘表的荆州牧别驾,之前也曾出使过许县,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零陵先贤传》记载了那次见面的情况。曹操在许县大会宾客,刘先应邀出席,曹操问刘先,刘表是怎样郊祭天地的?刘先回答说,刘牧君作为汉室重臣,处在牧伯之位,在王道未平、群凶塞路之时,抱着玉帛不知道该向何处朝贡,写好章表却送达不到天子手中,因此自行郊天祀地,以自己的赤诚昭告天下。刘先话里带出“群凶”一词,挑动了曹操的神经,曹操追问群凶都有谁,刘先说“举目皆是”,曹操强硬地表示自己率领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还有谁敢不服气?刘先回击说汉道陵迟,民生憔悴,没有忠义之士拥戴天子、平定海内,却个个拥兵自重,恐怕是蚩尤、智伯又现于今日了。刘先的意思是,反正我也不怕死,就骂你了,你怎么着吧?面对这样的硬骨头,曹操居然无言以对,但对此人刮目相看。荆州平定后,曹操把刘先找来,让他担任尚书,后来魏国创建时担任魏国的尚书令。在曹操眼中,刘先是一个有骨气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还有一个人,名叫邓义,当初刘表暗中联结袁绍,邓义规劝他不要接受。刘表不听,邓义一气之下借口有病辞职。曹操把邓义请出来,请他担任侍中。当年在官渡相持最紧张的时候,刘表背后曾烧起一把火,那就是张羡等人在长沙郡一带起兵反抗刘表,从而让刘表无暇北顾,曹操听说桓阶是这件事情的背后主谋,就把桓阶找来,任命他为丞相主簿。王粲此前已被任命为丞相掾,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王粲投身到曹氏阵营不是为形势所迫,也不是政治投机,他从心底里仰慕曹操。王粲本质上是一名诗人,有诗人的气质和热情,此前的王粲一直在失意中度日,自从到了曹操身边,他就像拨开乌云见青天,热情地为曹魏事业鼓吹,王粲自己的命运也有了实质性改变。在此后短短三五年时间里,王粲的职务一升再升,最后成为“建安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的人,也是唯一被封侯的。被曹操征召的还有隗禧、韩暨、刘廙等人。曹操听说已故名臣窦武的孙子窦辅也在荆州,就派人把他找出来,安排到丞相府工作。

荆州名士刘巴从小就有才名,其祖父刘曜、父亲刘祥都担任过荆州的郡太守,刘表多次召刘巴出来做官,但他都予以拒绝,刘巴此时却主动跑来向曹操要官当,曹操也任命刘巴为丞相掾。后来阴差阳错,刘巴最终流落到益州,在蜀汉效力。刘巴是一位奇才刘备评价他“才智绝人”,诸葛亮认为要论运筹帷幄,自己远远比不上刘巴。

除了行政人才,曹操还征召了几位艺术人才,包括著名书法家邯郸淳、梁鹄,著名音乐家杜夔等。邯郸淳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进入曹氏阵营后深得曹丕曹植兄弟的喜爱。杜夔擅长音乐,担任过宫廷乐师雅乐郎,后避乱到荆州,刘表让他跟另一个音乐家孟曜作雅乐,曹操任命他为军谋祭酒,后来命他创制雅乐。当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梁鹄此时也在荆州,曹操早年跟他曾有过一段渊源。曹操太学毕业后想当洛阳令,当时梁鹄是尚书台专管官员选拔任用的尚书,手握大权,他没有照顾曹操,仅给了曹操一个洛阳北部尉。曹操听说梁鹄也在荆州,派人到处寻找,梁鹄有点儿害怕,还以为曹操要找他的麻烦,就把自己捆起来,上门来谢罪。曹操其实只是想念老朋友了,并不想治他的罪,把他留在身边从事秘书一类的工作,仍然发挥他的特长。曹操经常在行军打仗的间歇,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欣赏,后来邺城建起很多宫殿,殿名都是梁鹄题写的。裴潜年轻时避乱来到荆州,刘表待如上宾,后到长沙郡定居,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他为参丞相军事,还向他打听过刘备的情况。《三国志·裴潜传》记载:

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出历三县令,入为仓曹属。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也归顺了曹操,被任命为房陵郡太守。二姐夫庞山民也一直在曹魏任职。推测起来,荆州被曹操占据后,原刘表的旧属大多留任,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等人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晚年事迹不详,也许继续在襄阳附近过着他的闲情岁月。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相传以后隐居于鹿门山中,以采药为生,山上有“三高祠”就是为纪念在此处隐居的庞德公、孟浩然和皮日休而建的。诸葛亮的另一位老师司马徽,曹操听说他的名气很大,想重用他,但很快就死了。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人,他的故乡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至今仍有司马徽墓。墓冢巍然屹立,墓前原有石碑一通,上刻“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几个大字。

此次来到荆州,曹操心中最为挂念的是一位故友,曹操一直在寻找他,这个人的名字叫王俊。王俊的事迹收录在皇甫谧所著的《逸士传》中,少时即知名,被著名党人范滂和许章赏识,曹操早年在太学学习期间就与王俊相识,成为好友。《逸士传》记载,很多年前袁绍在汝南郡为母亲办丧事,大会天下宾客,曹操那时很年轻,跟袁绍是好朋友,也去凑热闹,与曹操同行的就是王俊。当时共有三万多人前来赴会,给足了袁氏兄弟面子,但曹操不以为然。看着袁绍、袁术志得意满的样子,曹操悄悄对王俊说:“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王俊回答:“济天下者,舍卿复谁?”意思是能拯救天下的不是他们,除了你还有谁?二人相视而笑。由此可见,曹操跟王俊不仅是朋友,关系还很深。

董卓之乱后,曹操逃出洛阳去陈留郡一带发展,从此与王俊失去联系。后来听说王俊到荆州的武陵郡避难,汉献帝迁都许县后,曹操便以天子的名义征召王俊来朝廷担任议郎,但未有结果,一种可能是王俊自己不想再出来做事,另一种可能是王俊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令。《逸士传》记载,官渡之战前夕刘表悄悄结交袁绍,王俊曾经劝刘表,认为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未来天下的主人,劝刘表不要与袁绍走得太近,但刘表不听。后来,王俊病逝于武陵郡,死时六十四岁。曹操对这位老朋友一直念念不忘,到荆州后就打听王俊的下落,最后得知他已去世于武陵,十分难过。曹操派人把王俊移葬于江陵,亲自迎丧,并且上表授予王俊先贤的名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