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安十三年《平南荆》曹操孙权屠城

建安十三年《平南荆》曹操孙权屠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平南荆》一曲中,记述了刘琮“面缚”请降的情节。有人认为曹操在江陵其实也发生了一场激战,并且在攻克江陵后曹操实施了屠城,依据也是一首鼓吹曲,名为“伐乌林”。除了曹操的这次“屠荆”,孙权也有一次疑似“屠城”的记载,时间就在不久前,即建安十三年春天,那时曹操还在指挥人马在邺城的玄武池练兵。这是孙权第三次征黄祖期间发生的事,所屠之城为夏口。

在说诸葛亮赴柴桑缔结孙刘联盟之前,先说说曹操方面的情况。曹操在当阳打败刘备后迅速率兵直指江陵,江陵即今湖北省荆州市,是当时长江中游的一处军事重镇,是刘表水军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荆州的江南四郡一向视江陵为风向标,江陵在谁手中,他们一般就会依附谁。刘表在江陵有大量驻军,但既然刘琮已降,这里便不会发生激战,曹操顺利占领了江陵。

至此,曹操南征荆州之战初步告捷,襄阳、江陵这两座荆州重镇尽归曹操,江南四郡也传檄可定,只剩下以夏口为中心的江夏郡一部,那里目前由刘琦和刘备控制。曹操七月由许县南下,两个月即取得如此进展,战果可谓辉煌。曹魏阵营著名文人缪袭作《平南荆》,记述了这一过程:

南荆何辽辽,江汉浊不清。

菁茅久不贡,王师赫南征。

刘琮据襄阳,贼备屯樊城。

六军庐新野,金鼓震天庭。

刘子面缚至,武皇许其成。

许与其成,抚其民。

陶陶江汉间,普为大魏臣。

大魏臣,向风思自新。

思自新,齐功古人 。

在昔唐与虞,大魏得与均。

多选忠义士,为喉唇。

天下一定,万世无风尘。

这首诗应不是建安十三年(208)所写,因为其中提到“大魏”,曹魏建国始于曹操封魏公,那是五年后的事情了。缪袭曾作《魏鼓吹曲》十二首,《平南荆》是其中一首。鼓吹曲又称短箫铙歌,是供演唱之用的。在《平南荆》一曲中,记述了刘琮“面缚”请降的情节。所谓“面缚”,指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古时表示投降,如《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唐人司马贞注:“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从《平南荆》反映的情况看,曹操此次南征,直到占领江陵前都很顺利,除在长坂与刘备有一战外,其他没有什么大战。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曹操在江陵其实也发生了一场激战,并且在攻克江陵后曹操实施了屠城,依据也是一首鼓吹曲,名为“伐乌林”。其内容如下:

曹操北伐,拔柳城。

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八郡震惊。

众既降,操屠荆。

舟车十万,扬风声。(www.daowen.com)

议者狐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在这首鼓吹曲中,提到了曹操“屠荆”,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曹操在荆州杀了很多人,而且是在“众既降”之后。曹操在襄阳并未有屠城记载,而且他在襄阳几乎没做停留,如果有屠城行为的话,那应该发生在江陵,而能引发曹操屠城的,只有江陵军民的誓死抵抗。不过,关于曹操“屠荆”的记载仅此一处,其他史书都未记载过,所以多数人怀疑其真实性。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集大成者,收录此间乐府诗五千余首,《伐乌林》也在其中,将其收录在《吴鼓吹曲》之下。南朝陈智匠在《古今乐录》中指出:“《伐乌林》者,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于乌林而破走也。”似乎可以看出,所谓“屠荆”其实是孙吴的文人虚构出来的,是一种舆论战和心理战。

但也有人相信这个记述,因为《伐乌林》的作者不是普通文人。清代杨晨所著《三国会要》进一步指出,《伐乌林》为孙吴韦昭所作。《三国志》为避司马昭名讳,将韦昭改名为韦曜。韦昭是孙吴大臣、史学家,性情秉直,孙吴末代皇帝孙皓知道史官很重要,故而对韦昭竭力拉拢。孙皓喜欢喝酒,也经常强迫他人喝。孙皓在酒宴上有个规矩,一次必须喝够七升,否则认为心意不诚。韦昭酒量不行,顶多能喝二升,孙皓格外照顾他,暗中让人用茶水替代酒水让韦昭过关,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后来,孙皓把韦昭叫去,让他为自己的父亲孙和作“纪”。在史书中,只有帝王的传记才能称“纪”,一般人的传记称“列传”,韦昭认为孙和生前只是皇太子,没有正式登基,不是皇帝,因此不能作“纪”,只能作“列传”。为了这件事,孙皓向韦昭不断施压,韦昭坚决不屈服。孙皓很生气,多次当面责骂韦昭。韦昭深感忧虑,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辞职,将编修国史的工作交给他人完成,孙皓不答应。孙皓坚持要求韦昭按自己的意思写,韦昭坚决不答应,孙皓便以不接受皇帝诏命、不尽忠主上为由将韦昭拘捕下狱。在狱中,孙皓继续向韦昭施压,但韦昭始终不为所动。最后,孙皓下令把韦昭杀了,将其家属全部流放。

韦昭堪称司马迁那样的一代良史,如果曹操没有屠城,他怎会凭空捏造呢?除了曹操的这次“屠荆”,孙权也有一次疑似“屠城”的记载,时间就在不久前,即建安十三年(208)春天,那时曹操还在指挥人马在邺城的玄武池练兵。《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这是孙权第三次征黄祖期间发生的事,所屠之城为夏口。黄祖身为江夏郡太守,其治所原在安陆,即今湖北省安陆市,后来黄祖将大本营放在沙羡,此处“羡”念邑音,故城在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一带,在长江以南。之前,孙权两征黄祖,沙羡城被吴军攻破,考虑到原沙羡城位于江南,与江北的襄阳隔着长江,对吴军进攻有利,但对防守和撤退不利,所以在江北的夏口筑城,作为新的大本营。夏口的具体位置在今武汉市龟山风景区一带,与著名的黄鹤楼隔江相对。黄祖所筑夏口城也称偃月垒,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弯月形、规模不算太大的城堡

按照韦昭和陈寿的记述,建安十三年(208)长江中游先后有两座城池被屠城,一座是夏口,为孙权所屠;一座是江陵,为曹操所屠。文字确凿,记载在册,似乎不容置疑。屠城这种残酷且野蛮的手段历来为人所不齿,也会为后世所谴责,以曹操和孙权的政治头脑,他们会干出这样的事情吗?况且,汉末三国人口大幅下降,全国总人口由东汉峰值时的五六千万迅速降至一两千万,人是当时最重要的资源,打仗的目的是抢地盘、抢粮食,但“抢人”比它们还要重要,在江陵、夏口已被自己占领,不存在军事风险的情况下,曹操、孙权为什么还要屠城呢?此外,还有更加矛盾的地方,考察一下缪袭所写的《魏鼓吹曲》十二首,其中竟然还有一首《屠柳城》,记述的是曹操北征乌桓的事。《晋书·乐志》记载:“改《巫山高》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于柳城也。”《屠柳城》全曲如下:

屠柳城,功诚难。

越度陇塞,路漫漫。

北逾冈平,但闻悲风正酸。

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

神武慹海外,永无北顾患。

柳城故址在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街道袁台子村附近,是乌桓人的大本营,曹操在白狼山之战中斩杀乌桓首领蹋顿后又将柳城攻破。按照缪袭写的曲辞,曹操在柳城也实施了屠城。韦昭所写的《拔乌林》中也提到曹操北征,不过,写的却是“曹操北伐,拔柳城”。就连敌人都认为是“拔城”,自己人为什么说是“屠城”呢?难道屠城很光彩、很值得炫耀吗?

如何理解以上诸多不合理之处?曹操在柳城有没有屠过城?曹操、孙权在荆州有没有屠过城?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弄清“屠城”的含义。屠城,《辞源》解释是:“攻破城市,杀尽城中百姓。”不过,这是现在该词语的含义,在历史上其词义是有变化的。《说文解字》称:“屠,刳也。”所谓“刳”,有剖开、挖开之意,但也有清除、清洗之意,如《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此处“刳心”,并非把肚子剖开、把心取出来,而是清除心中杂念。由此,“屠城”最早还有一个含义,即清除城中的敌军,与拔城、破城、克城意思相同。

梳理史籍中有关“屠城”二字的记述,可以发现,至少在唐朝之前“屠城”基本是指将城池攻破,而并不是指对城中老百姓实施大规模屠杀。不过,既然是攻城,避免不了杀戮,所以南朝范晔也指出:“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但并没有特指放纵杀屠。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耿弇传》在总结耿弇一生战功时说:“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耿弇一生攻克过三百座城池,这已经相当惊人,但如果说他“血洗”过三百座城池,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后汉书·臧宫传》记载:“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进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述弟恢,复攻拔繁、郫。前后收得节五,印绶千八百。是时,大司马吴汉亦乘胜进营逼成都。宫连屠大城,兵马旌旗甚盛。”这里说的“连屠大城”,指的是川中平阳、绵竹、涪城、繁、郫等重镇。如果臧宫将这些城池中的老百姓全杀了,那他在史书上的恶名一定难以洗刷掉。但考察臧宫其人,历史评价颇高,位列中兴名将及“云台二十八将”中,《后汉书》评价:“臧宫、马武之徒,抚鸣剑而抵掌,志驰于伊吾之北矣。”

可见,东汉时“屠城”仍是攻克、攻破之意。那么,在曹操、孙权所处的时代,“屠城”之义会不会有新变化呢?应该是没有的。如《九州春秋》记载,汉末中平元年(184)有个名叫阎忠的人,当面称赞车骑将军皇甫嵩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的功劳:“将军授钺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于折枯,摧敌甚于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此处所说“屠三十六方”,并非指皇甫嵩血洗了黄巾军的三十六座城池,而是指他攻破了黄巾军的三十六处据点。“屠城”之义发生变化,即特指“大规模屠杀、血洗城中百姓”,是唐朝以后的事。唐人颜师古称:“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元人胡三省称:“屠,杀也。自古以来,以攻下城而尽杀城中人为屠城,亦曰洗城。”而在汉末三国时期,“屠城”仍指攻破城池,并无贬义,甚至略带褒扬,因此缪袭才会说曹操“屠柳城”,而韦昭所说曹操“屠南荆”,指的是他占领了荆州;陈寿所说孙权部众屠夏口,指的也是他们占领了夏口。在建安十三年(208)的长江中游地区并没有发生过屠城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