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话,曹操很快就将率大军杀往夏口。刘琦没有主意,刘备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诸葛亮告诉刘备,现在只有一个人能帮上忙,能不能打退曹军的进攻全靠他了,那个人就是孙权。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过,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据有江东,那里地势险要,人心又齐,孙权能任用贤能,对于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所谓江东,是一个泛指的地域名词。长江至下游后向东北方向斜流,以此段长江为参照可以确定出东西或左右。一般人印象中的江南被称为江东或江左,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皖南、苏南、浙江和江西东部地区。“江东”一词始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临死前有人劝他暂避江东,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宁死不愿苟生,宋人李清照写诗称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东汉末年,江东归十三个州之一的扬州刺史部管辖,扬州共有六郡,其中江北二郡,分别是九江郡和庐江郡;江南四郡,分别是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
孙权的祖籍是吴郡富春县,属江东,父亲孙坚、哥哥孙策都是一时豪杰,他们分别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尤其孙策,当年孤军渡江,在江东站稳了脚跟。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那一年,孙策死于一次意外事件,临终前急招张昭等人嘱咐后事,当着众人的面把权力交给二弟孙权,那时候孙权只有十八岁。孙权担起了父兄留下来的大业,当时他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不仅外有强势集团曹操、刘表,以及众多山匪、流寇和割据势力,而且本阵营内部不服他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孙氏宗族中也有人挑战他。
名如其人,孙权名权、字仲谋,确实机谋过人。孙权掌权伊始,首先从内部发难,解决了有野心的堂兄孙辅,使自己的威望迅速提升。那时正是袁曹决战的关键时刻,为拉拢孙权,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拜他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太守,正式承认了孙权的地位。曹操打败袁绍后重新想起了孙权,给孙权下书要他送儿子到许县来做人质,被孙权拒绝。曹操正忙于解决北方问题,一仗打了好几年,一直无力追究孙权不听命之罪,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孙权除重用父亲、兄长留下的旧部,还逐渐培养自己的嫡系,周瑜、鲁肃等人的地位迅速上升。周瑜是江北的庐江郡人,是孙策的至交,孙策临死前曾寄厚望于他,让他领重兵,任命他为江夏郡太守。鲁肃是江北的广陵郡人,经周瑜推荐来到孙权身边。孙权现在二十七岁了,已与刚接班时的景象完全不同,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原有的势力范围,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内部的人事格局也越来越明晰,势力覆盖到整个江东地区。
目前只有联合孙权才能渡过难关。《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夏口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刘备早就听说过孙权,但从未与他打过交道。论年龄,刘备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差不多,在反抗董卓的时代二人也可以称为战友。但是,对孙权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刘备实在很陌生,之前没有什么交往,除了贸然登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刘备决定让诸葛亮试试。于是,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江东,想方设法说服孙权跟自己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
孙权这时在哪里呢?柴桑。长江流至庐山脚下时与鄱阳湖相汇,其交汇处即如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汉末称柴桑。这里属九江郡,是东吴势力的前沿地带,因为前临大江,背靠鄱阳湖,所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也可以在此练兵。曹操发动荆州战役后,孙权不敢怠慢,亲自赶到柴桑,观察荆州事态的发展。诸葛亮由夏口到柴桑,按如今的路线就是由武汉到九江,坐普通火车约需四小时,乘高铁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但有经验的人都喜欢坐船,一路顺流而下,可赏两岸美景,观江天一色。诸葛亮应该是乘船去的柴桑,但他无心赏景,只想早点儿见到孙权。诸葛亮到柴桑后顺利地见到了孙权,并说服孙权,缔结了抗曹的联盟。
以上是《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孙刘联盟缔结背景的记载。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记载在《江表传》及《三国志·鲁肃传》中。按《江表传》的说法,早在刘备抵达夏口之前,孙权已派出使者前去联络刘备,这个使者是鲁肃,而他们相会的地点竟是刘备吃了大败仗的当阳。《江表传》记载: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按照这条记载,刘表死后,孙权就派鲁肃以吊丧的名义来到荆州,目的是观察局势,有可能的话联络刘表的两个儿子及刘备。可是,在鲁肃还没有赶到襄阳时刘备已逃了出来,他们在当阳相遇。鲁肃开门见山,转达了孙权的想法,与刘备共论天下大势。
谈话开始,鲁肃首先问刘备:“豫州今欲何至?”刘备此时仍有豫州牧的头衔,按当时习惯,鲁肃对他人说到刘备时一般称“刘豫州”,当面称刘备时则为“豫州”。刘备回答:“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苍梧郡属交州刺史部,大体在如今的广西一带,治所在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当时叫广信县,是一个十分偏僻荒凉的地方。吴巨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刘表的旧部,由此推断,刘备或许真的认识他,并与他有交情。鲁肃对刘备的这个打算不以为然,直接说道:“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孙权被朝廷任命为讨虏将军,“孙讨虏”即孙权。(www.daowen.com)
鲁肃首先狠夸孙权,再贬低吴巨,同时向刘备提出派心腹之人出使江东的建议,以使双方联合起来共创大业。鲁肃还透露,吴巨只不过凡人一个,地处偏远,马上就会被人吞并,怎能以身相托?鲁肃一不小心说出了一个江东的机密:孙权正在打吴巨等人的主意,已经开始策划吞并包括苍梧郡在内的整个交州。孙权后来果然派部将步骘为交州刺史,设计把吴巨杀了,占领了交州。刘备听完鲁肃的话,大喜,因为他并没有真的打算去投吴巨,那些话只是托词,目的是看鲁肃接下来怎么说。鲁肃主动提出结盟,刘备自然乐意,于是派诸葛亮出使江东。
《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与《江表传》大体相同,说刘表死后鲁肃就向孙权详细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人,因为“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不过,鲁肃认为刘备值不值得联合,取决于他跟刘表旧部的关系: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应该说,鲁肃的这个考虑很现实。如果刘备的有限人马已被曹操打散,又不能借力于刘表的旧部,那刘备空有枭雄之名,已没有多少联合的价值了。鲁肃请求借为刘表吊丧之名前往襄阳,“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鲁肃认为刘备“必喜而从命”,如果能将孙刘联盟缔结成功,则“天下可定也”。孙权同意鲁肃的分析,命鲁肃火速成行。鲁肃先到夏口,听说曹操进军速度很快,于是“晨夜兼道”,到南郡时听说刘琮已投降曹操,而刘备南逃。鲁肃没有放弃联合刘备的努力,他推测了刘备的行进路线,“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
鲁肃见到刘备,后面的情况与预测的差不多,刘备很乐意结成孙刘联盟。《三国志·鲁肃传》中还交代了一个细节,说鲁肃在当阳与诸葛亮有过一次私下谈话,在这次谈话中鲁肃告诉诸葛亮“我子瑜友也”。“子瑜”即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离开老家琅琊国前往豫章郡,之后来到荆州。但诸葛瑾没有同行,而是携继母一起去江东避难。从鲁肃这里,诸葛亮进一步了解到哥哥的情况。原来,诸葛瑾到江东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生活也很清贫,后来结识了孙权姐姐的女婿弘咨。在弘咨的推荐下,诸葛瑾引起了孙权的重视,开始了在孙吴的仕途。诸葛瑾目前在孙权那里担任长史,是一个重要的职务。
刘备、孙权是如何建立起联络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及《江表传》《三国志·鲁肃传》中分别有不同的记载,两种记载看似差别不大,却牵涉一个实质问题:谁才是孙吴联盟的缔造者。就此,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进行了分析:
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裴松之认为,出现不同的记载缘于后来蜀汉、孙吴史官都想把这件功劳留给本国。不过,尽管细节上有些出入,刘孙联盟建立的基本事实却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孙权来说,在当时情况下只有联起手来才有出路,他们对这一点都很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