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备因被欺骗而愤怒,形势危险!

刘备因被欺骗而愤怒,形势危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琮没将情况通报给刘备,这对刘备而言相当危险。况且,刘备在许县待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仅几个月,是在冬春之间,而打猎通常是夏秋之季进行。此时,刘备拥有豫州牧和左将军两个头衔,手下几位核心成员的职务却比较混乱。文士方面,刘备手下此时有麋竺、麋芳、简雍、孙乾等几位,他们都是刘备智囊团的成员。刘备生气是自然的,你们这帮人如此

一直到八月下旬,刘备仍在樊城,但他得不到任何消息。曹军压境,刘备本可率本部人马一走了之,但又怕打乱了刘琮的整个部署,所以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刘琮没将情况通报给刘备,这对刘备而言相当危险。如果曹操进了襄阳,樊城将被曹军包围,刘备即使想跑,连路都没有了。刘琮可以投降,刘备却不能投降。作为曹操的老对手,他们彼此打过不少交道,当过盟友,称过兄道过弟,喝过酒、论过英雄,也翻过脸、交过手。吕布投降时曾表达想为曹操效命的想法,但一向标榜爱才惜才的曹操还是把吕布杀了,因为曹操知道吕布是一只老虎,养虎者终被虎伤。现在,即使刘备肯降,曹操也不会再一次接纳,原因是曹操把刘备已经彻底看透,觉得他跟吕布其实没什么两样。

当初,刘备以左将军的身份被曹操软禁在许县,关羽曾有一次刺杀曹操的机会。《蜀记》记载,曹操邀刘备、关羽等人打猎,期间防卫有所疏忽,关羽看到机会,建议当场斩杀曹操,刘备没有答应。看到此番曹操兴兵南下,关羽埋怨道:“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刘备解释说:“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刘备认为,当时还看不出曹操是朝廷的祸害,如果他能真心辅政,也是国家之福,所以没有同意杀他。就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出了不同看法:

臣松之以为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托为雅言耳。

裴松之认为刘备在许县曾参与董承之谋,欲通过政变将曹操推翻,说明他并不认为曹操对朝廷无害而有利。如果有机会,应该对曹操下手才是,《蜀记》所言属附会的“雅言”。其实,曹操在许县邀刘备、关羽一同去打猎,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那时官渡之战即将开打,曹操压力巨大,以至于头风经常发作,哪有心情去打猎?况且,刘备在许县待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仅几个月,是在冬春之间,而打猎通常是夏秋之季进行。

不管怎么说,刘备与曹操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恩怨,刘琮和手下那些人自然知道,他们不把投降曹操的消息告诉刘备,看来是故意的,甚至是一个阴谋,说不准是想拿刘备做见面礼送给曹操。好在一直紧张观察敌情的刘备和诸葛亮已经猜出了其中端倪。《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危急之下“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如果能趁曹操还没有进入襄阳时突然占据襄阳,就有了与曹军抗衡的本钱,这仍然不失为一个办法。人到万难须放胆,以刘备的实力现在拼上一把,至少有几分胜算吧?诸葛亮的想法与之前“有人”劝刘备接受刘表让荆州的看法一致,因此前面的那个“有人”应该也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上一年才加入刘备阵营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襄阳城外隆中的小山村,开始了新的人生征途。诸葛亮在刘备手下担任什么职务,史书记载较为含糊。此时,刘备拥有豫州牧和左将军两个头衔,手下几位核心成员的职务却比较混乱。武将方面这时主要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关羽的正式军职是偏将军,张飞的正式军职是中郎将,都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属于高级将领,赵云的军职还比较低,《三国志·赵云传》说他此时只是一名“主骑”,负责骑兵,也负责刘备的警卫工作。除了他们三位,还有一个人名叫陈到,跟随刘备的时间较早,在军中的地位比赵云略低。文士方面,刘备手下此时有麋竺、麋芳、简雍、孙乾等几位,他们都是刘备智囊团的成员。麋竺、麋芳是亲兄弟,是徐州富商,世代经营垦殖,有童仆、食客近万人,资产巨亿。刘备担任徐州刺史时,麋氏兄弟便开始追随他,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简雍是刘备的同乡,本姓耿,幽州地方口音中,耿和简相似,后来便稀里糊涂地姓了简。他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跟随刘备奔走,擅于辩论、议事,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孙乾是大学者郑玄的学生,刘备担任徐州刺史时征其为从事,之后便追随左右。以上众人的具体职务都比较含糊,多为从事中郎。

相比而言,刘备对诸葛亮更加重视,认为遇到诸葛亮自己如鱼得水。在刘备眼中,麋竺、简雍、孙乾等人尽管办事兢兢业业,也有一定学问,但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智囊。所谓智囊,见解要比别人高,看得要比别人远,顺境中能看到危机,逆境中能找到机会,胸藏百万兵,帷幄之中可以运筹千里。比如说,每当利害来临时,能认清利害的是一般智囊,能化解利害的是高级智囊,而能运用利害的才是顶级智囊。运用利害,就是不仅能提前预知利害的来临,能巧妙化解利害,更能够把不利变为有利,把利害当成手中的武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番隆中对策让刘备刮目相看,看来这个年轻人的名气不是凭空得来的,确实有两下子。好的战略不需要复杂,越简单越有力,刘备对诸葛亮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虽然没有给他任命职务,却特别信任,经常与诸葛亮交谈,听取诸葛亮的想法。

从走出隆中到赤壁之战前,这段时间不到一年,在此期间诸葛亮都替刘备做了哪些事,史书记载不多,只有《魏略》里有一处记载,是诸葛亮对刘备说的一段话。诸葛亮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诸葛亮认为,现在荆州的问题不是人口少,而是登记在册的人口不足,如果按照登记在册的人口征收赋税兵役,不仅不公平,而且在册的人也会不服气,可以告诉刘表,应下令所有没有登记的游户都必须如实申报登记,以增加在册人数。这段话也被题作《论游户自实》收录在《诸葛亮集》中。从文中看,刘表那时还没有死,这应该是诸葛亮投身刘备阵营后提出的最早建议之一。

现在,面对曹军的大举进攻,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夺取襄阳再说,对此刘备再次拒绝了。与拒绝受刘表托付荆州一样,刘备拒绝此时攻取襄阳考虑的还是实力问题,诸葛亮的建议虽有一些胜算,但毕竟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一旦失败就将被曹操的大军围困在襄阳,想走都没有机会了。刘备经历过多次失败,他深知,与坐守孤城相比,跑路更明智。

刘备察觉情况不妙后派人到襄阳城里询问,刘琮不得已,派著名学者宋忠到刘备那里传达命令,这时候才说准备投降。《汉魏春秋》记载,刘备听到消息后又惊又骇,对宋忠道:“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刘备生气是自然的,你们这帮人如此做事,又不早些相告,事到临头才透露,是不是有点儿太过分了?刘备越想越生气,抽出刀来架到宋忠脖子上:“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不过,刘备也只能说说气话而已,刘琮料定刘备会恼羞成怒,所以专门派了个他不敢杀的人前来。作为荆州本地最著名的学者,荆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自郑玄死后,宋忠在文化界便享有了极高声誉,这样的人,刘备如果一怒之下杀了,那是自讨没趣。

刘备赶紧召集大家商议对策。《汉魏春秋》记载,有人劝刘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这里也没有说这个人是谁,但结合《三国志》的记载,这个人应该也是诸葛亮。与前两次建议未被刘备采纳一样,这次刘备的回答是:“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刘备说,刘表临终前托我照顾他的遗孤,背信自救的事我做不出来,否则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刘表?当然,除了这个理由,刘备考虑更多的还是实力问题。襄阳城里不仅有刚继位的刘琮,还有众多实力派,他们不会坐视刘备将襄阳占领,必然以死相搏,即便刘备一方战斗力足够强,但城里的人只要拖上几天,曹操率领的大军就会赶到,那时将万劫不复。(www.daowen.com)

刘备决定先率众人南下再说,路过襄阳城时,刘备在城外呼刘琮出来对话,刘琮不敢出来。《典略》记载,刘备跑到城外的刘表墓前祭拜一番,涕泣而去。《水经注》记载,刘表墓就在襄阳城边,“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祭拜完,刘备没有接受诸葛亮提出的抢占襄阳的建议,但接受了进军江陵的建议,那里是荆州的水军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事不宜迟,刘备率领人马离开襄阳,直赴江陵。

这时,曹军已与荆州的军队开始换防,总体是顺利的,但也有插曲。刘表生前安排将领文聘负责襄阳以北的防务,文聘不愿投降曹军。《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刘琮派人通知文聘投降,文聘说:“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文聘将自己“解职”,待在家中不出来。曹操率军渡过汉水,文聘仍不愿来相见。过了很久,文聘才出来。曹操问:“来何迟邪?”文聘说:“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原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文聘认为自己不能辅弼刘表、侍奉国家,如今荆州虽失,但自己仍然希望据守汉川,保全荆土,这样才能生不负于孤弱、死亦无愧于地下。然而,现在所设想的不能实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心里实在悲痛惭愧,因而没有面目早来进见。说时唏嘘饮泣,曹操为之怆然。曹操赞文聘为忠臣,厚礼相待,仍然让其指挥旧部,后又任命其为江夏郡太守,赐爵关内侯,文聘逐渐成为曹操手下的一线将领。

曹操在襄阳附近停留的时间虽不长,但中间还是举办过一次庆祝宴会。《三国志·王粲传》记载,曹操到达襄阳后即征王粲为丞相掾,曹操“置酒汉滨”,在汉水边举办了宴会。因为曹操随后去了江陵,之后在赤壁被打败并退回北方,所以在汉水边设宴只能在此时。宴会上,王粲奉觞而贺: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王粲个子不高,诗才出众,这两点都与曹操相同。王粲的这番话绝非奉承,而是发自内心。从此之后,王粲一路追随曹操,并在曹操身边任职。王粲后来成为曹丕的挚友,曹丕时年二十一岁,也参加了此次南征。他所作的《述征赋》记录的正是南征时的情景:

建安之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伐灵鼓之隐兮,建长旗之飘摇。躍甲卒之晧旴,驰万骑之浏浏。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维天纲之毕举。经南野之旧都,聊弭节而容与。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赋中“荆楚傲而弗臣”指刘表而言,“南邺”指的是襄阳。大军南征,擂动战鼓,战旗迎风飘扬,将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射出夺目光芒,千军万马驰逐向前,顺行无阻,主帅平易近人,与大家同甘共苦,仰仗君主的神灵威武,那广衢大道将一无阻拦地通向远方。“经南野之旧都”一句首字佚缺,但不妨碍对文句意思的理解,说的是大军来到刘表的旧城襄阳,如同故地重游,因为几年前大军就曾来此征讨过刘表,如今沿着往日走过的路,势必一帆风顺,长驱直入。果不其然,未及兵临城下刘表就已忧病交加而亡,江汉就此安定了,也绥靖了南方边远之地。

曹丕在这次南征中还有哪些经历?有没有参加过赤壁之战?均不详。曹丕另有一篇文章与建安十三年(208)时的荆州有关,记载在《典论》里,叙说的是蔡瑁、张允扶持刘琮上位、构陷刘琦之事,情节与其他史书出入不大。也有一种可能,其他史书关于此事的记载源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而曹丕的史料来源是他本人在荆州的所听所记,这件事也记载在晋人习凿齿所著的《襄阳耆旧记》中。《襄阳耆旧记》还记载,蔡瑁与曹操早年就相识,“少为魏武所亲”,曹操至襄阳后曾去过位于汉水中蔡洲之上的蔡府,见过蔡瑁的妻子儿女。蔡瑁字德珪,曹操对他说:“德珪,故忆往昔共见梁孟星,孟星不见人时否?闻今在此,哪得面目见卿耶?”此处梁孟星即著名书法家梁鹄,酷爱书法的曹操年轻时曾在洛阳与他有过交往,蔡瑁想必也经常参加他们的聚会。

这时,曹操突然接到报告,说刘备一行离开了樊城,正向江陵进发。这个消息让曹操大吃一惊。曹军还没有进入襄阳城,曹操马上做出决定,自己也暂不进城,而是组织一支精干的骑兵迅速南下追击刘备,务必赶在刘备之前占领江陵,一场紧张的追击战就此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