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由各地开来的曹军陆续抵达许县与宛县之间的地区,至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兵团集结完毕。梳理《三国志》各人传记,参加此次南征的重要曹军将领有:
虎威将军于禁,督一军;
奋威将军程昱,督射声二校尉;
荡寇将军张辽,督一军;
平狄将军张郃,督一军;
平虏将军朱灵,督一军;
折冲将军乐进,督一军;
扬武将军路招,督一军;
奋威将军冯楷,督一军;
横野将军徐晃,督一军;
长水校尉任峻,督一校尉;
奋威将军满宠,督一军;
厉锋将军曹洪,督一军;
都亭侯曹仁,督一军;
虎骑校尉许褚,督虎骑;
豹骑校尉曹休,督豹骑;
龙骑校尉曹真,督龙骑。
上述人马由曹操亲自率领,在许县、宛县集结后南下,目标直指刘表的大本营襄阳。此外,曹操还从其他方向发起进攻,目标是孙权控制下的江东。不过,这些只是配合作战,并不是真正的总攻,目的是牵制孙权,让其不能抽调更多的人马放到荆州方向,这些部署包括:
威虏将军臧霸,自淮阴入广陵攻江东吴郡;
破虏将军李典,自合肥攻孙权控制的庐江郡;(www.daowen.com)
汝南郡太守李通,攻刘表控制的江夏郡以北;
征西护军夏侯渊,督粮草。
上述曹军将领的军职中,各类杂号将军以及校尉居多,其含义各有不同。要弄清其品级及统率人马的多少,需要了解一下东汉的军制。东汉军制分为平时和战时两种。平时,军队主要集中在南军、北军,南军负责四方征战,是野战部队;北军驻扎在洛阳附近,负责京师的防卫。北军之外,天子还有一部分近卫部队,如卫尉、虎贲、羽林等,性质与北军差不多。除了这些中央军,汉朝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方部队,州郡不典兵。州不用说,刺史改州牧前州这一级本身就不是正规意义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品秩只有六百石,只相当于县令,负责纠举官员过失。郡和县虽设有都尉、县尉等职,但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充其量算警察部队,与正规军不能同日而语。
东汉最高军职是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汉朝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上将军,如秦国的白起、燕国的乐毅、秦末的宋义和项羽,他们都以上将军的身份统领一国军队。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曾任命陈余为大将军,这是大将军设置之始,之后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以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大将军一职便不常设,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这个制度为后来所沿袭。汉景帝平七国之叛,任命外戚窦婴为大将军,汉武帝时以外戚卫青为大将军,并规定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九卿以下皆拜。这些制度也为后来所沿袭。
汉末和三国时期由平时转入战时,大将军变为常设,但在魏、蜀、吴分别建国前,只有东汉朝廷有资格任命大将军这一官职。黄巾大起义时,何进任大将军,其后是袁绍,袁绍死后这个职务空缺。大将军之下有骠骑将军,这个军职是汉武帝专为爱将霍去病所设,汉武帝明确骠骑将军的俸禄与大将军相等,位同三公,地位稍次于大将军。三国时期,东汉朝廷及魏、蜀、吴三国都设有骠骑将军,在大将军之下。三国时期担任过骠骑将军的有孙吴的朱据、曹魏的司马懿及蜀汉的马超、吴班、李严。骠骑将军之下还有车骑将军,车骑将军以下还有卫将军,从大将军到卫将军都不常设,也不全设。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骠骑将军就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的代理总司令,如果不设大将军也不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就是代理总司令,依此类推。
在三国时期的战时军制里,最上面是由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组成的最高指挥机构,而下面通常分为四大战区,按东、西、南、北不同方位划分,分别由一名四方将军统领,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在各大战区,四方将军之下还有所谓四征将军,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再往下,还有四镇将军、四平将军、四安将军。从四方将军到四安将军,如果这些将军同时都设的话,那四方将军是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后面几位分别是他的副手。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同时设置,那么在没有四方将军的情况下,四征将军就是战区最高指挥官,依此类推。从四方将军到四安将军都是高级军职,虽不如大将军、骠骑将军那么显赫,但地位也很崇高。以四征将军为例,曹魏时“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也就是说,从品级上讲,其与九卿相当,但在朝中的班位仅次于三公,又略高于九卿。
现代军队编组的方法,由上到下通常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东汉和三国军制里也有类似设置,从上到下依次是军、营、部、曲、屯、队、什、伍。最下面的伍,就是五个人组成的战斗小组,是最基层的战斗单位,主官为伍长。二五为一什,主官为什长;二什为一队,主官为队率;二队为一屯,主官为屯长;五屯为一曲,主官为军侯;二曲为一部,主官为司马。再往上,五部为一营,是五千人,主官为都尉或校尉,相当于旅或师长;二营为一军,人数为一万人左右。所以,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军的编制大约是一万人,通常由一名杂号将军指挥。现在的军,通常都有一个番号,如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等,当时人们不喜欢这样做,但也得有一个区别的名称,于是就有讨逆军、讨虏军、横野军等,他们的最高指挥官就是讨逆将军、讨虏将军、横野将军。比这些杂号将军地位稍低一点儿的是偏将军、裨将军,是杂号将军的副职。
杂号将军之下还有一些其他军官,如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等。中郎将和校尉地位差不多,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师长,不同之处在于,中郎将过去是禁军的指挥官,后来天下乱了,各地实力派也任命自己的手下为中郎将,但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中郎将比校尉分量稍微重一些。都尉地位更低一点儿,而且各郡国地方武装指挥官也称都尉,所以都尉相当于旅长或地方上的保安旅旅长。司马的手下通常是一千人左右,相当于团长。这里的司马与朝廷中的大司马不是一回事,大司马地位比三公还高,属于不常设的“上公”,而这里的司马是低层级军官。史书里还经常提到别部司马,可以理解为“独立团团长”。
弄清以上关系,就可以推算出曹操所组建的南征兵团大体人数了。南征兵团中的主力将领是杂号将军,多达十余人,除此之外,曹操身边还有一些禁卫部队,总体推算南下兵团的总兵力在十五万左右。这个数目不包括从其他方向对江东实施佯攻的部队。曹操身边还有一个庞大的参谋班子,丞相府刚刚组建,这些参谋多已在丞相府里任职。梳理《三国志》各人传记,随曹操南征的参谋人员主要有:
太中大夫贾诩;
奋武将军程昱;
丞相长史陈矫;
丞相主簿赵俨;
丞相军师荀攸;
丞相军祭酒董昭、赵袭;
参丞相军事华歆、王朗、裴潜、和洽。
贾诩虽不在丞相府任职,但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是曹操的重要智囊,曹操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经常向贾诩请教。贾诩曾是张绣的手下,张绣在南阳一带据守多年,对南阳、襄阳的情况很熟悉,与刘表那边也常有联系,所以也参加了此次南征。
奋武将军程昱的身份有些特别。程昱原名程立。《魏书》记载,程昱少年时梦到自己登上泰山,在山上两手捧日,因与荀彧交好,后来将梦境告诉了荀彧,荀彧又向曹操提起过这件事情,曹操听后大喜,为顺应梦境,让程昱在“立”字上加一个“日”字,“程立”于是改名为“程昱”。程昱原为武将,但官渡之战后逐渐转向军事谋划,是汉末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由武将成功转型为谋士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