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和益州的问题都妥善解决了,荆州以西的方向尽可放心了。曹操很清楚马腾、马超、韩遂、刘璋这些人不会真心服从自己,暂时的屈服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有这一点也就够了,只要他们不在自己南征期间生事,就达到目的了。曹操打算解决完刘表和孙权,再回过头来一一解决他们。
就在曹操略感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辽东方面却出现了异动。东汉最北边的州是幽州,其下有一个辽东郡,大体范围在辽东半岛一带,目前由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控制。公孙康的父亲名叫公孙度,是辽东郡襄平县人,曾在朝廷尚书台任职,后出任幽州刺史,在黄巾起义前后被免职。公孙度跟董卓手下著名将领徐荣是同乡,董卓控制朝廷后,为与反董势力对抗,先后派了不少人下去担任州刺史和郡太守。在徐荣的推荐下,董卓任命公孙度担任辽东郡太守。
东汉曾颁布“三互法”,地方长官任职需回避本籍,有姻亲关系的官员也必须互相回避对方的原籍,甚至“两州人士亦不得对相监临”。也就是说,如果甲郡人任乙郡太守,那乙郡人就不得再任甲郡的太守,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克服“州郡相党,人情比周”的弊端。“三互法”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来逐渐不那么严格了。一般认为,公孙度回原籍任郡太守是“三互法”彻底沦为形式的标志。
辽东郡的治所就在公孙度的老家襄平县,虽然是在家门口当官,但开局并不顺利,一些人对公孙度并不太服气。《三国志·公孙度传》的解释是:“度起玄菟小吏,为辽东郡所轻。”公孙度出身贫寒,曾任小吏,过去大家都知根知底,不少人觉得公孙度这家人过得并不怎么样,在家乡都待不下去,后来虽然交了好运,儿子也不过是郡里的一名小吏,没想到摇身一变,却成了辽东郡权力最大的人,有人心理上接受不了,所以不服。襄平县令公孙昭就是最不服气公孙度的人之一,为羞辱公孙度,他专门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为伍长。按古代军制,“五人为伍,伍设伍长”,伍长是军队中级别最低的官职,手下只有五个人,打仗时须冲锋在前,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最危险的岗位。
公孙度于是将矛头对准公孙昭。他找了个碴儿,将公孙昭抓了起来,在集市上公开审判并处刑,一顿板子下去,把公孙昭活活打死了。这还不够,公孙度对当地的不法豪强及黑恶势力大开杀戒。《三国志·公孙度传》记载,公孙度又将矛头直指田韶等本地豪强,“夷灭百余家”。汉代虽然出了很多酷吏,但论残忍程度,公孙度恐怕要排在前列了。全郡上下无比震撼、恐惧,没有人再敢跟他叫板了。
经过一番整顿,公孙度完全掌控了辽东郡,之后大量招兵买马,辽东郡的实力不断增强。此时的天子已成傀儡,辽东郡远离中原,也不在群雄争夺的范围内,这为公孙度独立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有了实力,公孙度出兵讨伐相邻玄菟郡的乌桓人,还讨伐了高句丽人,势力不断扩展,辽东郡属幽州刺史部,当时的幽州牧刘虞实际上管不了公孙度,任由其肆意扩张。公孙度只是一名郡太守,地盘增加后不满足于此,于是在控制区内搞起自治,不断设置新的郡县,自行任命郡太守和县令。公孙度把原辽东郡分为辽西郡和中辽郡,加上原来的辽东属国、玄菟郡、乐浪郡,实际控制的地区几乎相当于一个州。公孙度觉得再当郡太守已没有什么意思,干脆创设了一个新的州,名叫平州刺史部,自任平州牧,同时自称辽东侯。公孙度还派人越过渤海,到达山东半岛,占领了那里的一部分地区,也设置一个新的州,叫作营州刺史部,任命了营州刺史。不过,史书一般不承认所谓的“平州刺史部”“营州刺史部”,认为它们都是“伪州”,东汉末年公认的州仍然只有十三个。
到了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公孙度在辽东的势力已具备很大的规模,个人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中原一带战乱日益严重,看不到停止的迹象,公孙度对亲信说汉朝皇室将要覆灭,到了与各位商量王位的时候了。公孙度想称王,手下的人自然心领神会。公孙度很快接到报告,说襄平县有一个叫延里的地方,祭祀社神处突然从地里“长出”一块大石头,有一丈多高,下面还有三块小石头做足,大家觉得很神奇。有人从几个方面解释了这件事: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朝皇帝的皇冠相似,象征皇权;石头出现在延里,与公孙度父亲的名字相同;又出现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可以拥有天下的土地;大石头下面有三个足,意味着应该得到三公的辅佐。这些东拉西扯的解释,竟然让公孙度非常高兴,认为可以称王了。
公孙度于是追封已故的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为祖先建立庙宇,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又亲耕所谓“藉田”,一切制度都照汉朝天子设置。公孙度还“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乘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皇帝才能拥有的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作为自己的“羽林军”。虽然没有公开称帝,但公孙度已不满足于做一名“无冕之王”,他要做“有冕之王”。(www.daowen.com)
曹操“奉天子”后,为维护朝廷权威,对各地敢于称王称帝的人一律大加讨伐,对远在辽东的公孙度却没有好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建安九年(204),曹操仍未完全统一北方,对公孙度只能拉拢,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拜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却不稀罕。公孙度已自称州牧,自然不在意一个小小的将军。而他自封的辽东侯从品级上说也远高于一个乡侯,公孙度公开说自己要在辽东称王,还要永宁干什么?公孙度把曹操派人送来的印绶扔在武器库里,懒得多看一眼。不过,公孙度也不敢把曹操彻底激怒,对外表示愿意接受朝廷任命,也不再提平州和营州,但实际控制区不变。公孙度接受曹操任命不久就死了,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公孙康和公孙恭。长子公孙康继承了公孙度的权位,朝廷重新任命公孙康为辽东郡太守,实际控制着公孙度留下的地盘。公孙康接任后,朝廷仍然管不了辽东,公孙康仍旧“恃远不服”。
公孙康也遇到过危机和挑战。就在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公孙氏与袁氏父子之前并没有什么交往,公孙康只想自保。当时,袁尚和袁熙是带着数千人马来的,这让公孙康感到不安。公孙康决定把袁氏兄弟除掉,解除心腹之患,同时卖给曹操一个人情。公孙康设宴招待袁氏兄弟,预先在马厩里埋伏下精兵,只等他们一到就动手。正如公孙康担心的那样,袁尚和袁熙也正在密谋要对付公孙康,并且也选择在这次宴会上动手。袁尚和袁熙做了布置,但他们刚进来就被公孙康埋伏的人绑了,公孙康下令把他们扔到院子里,之后斩首,将他们的首级献给了曹操。为表彰公孙康,同时继续稳住他,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军职和爵位都高于之前的公孙度,同时仍命公孙康兼任辽东郡太守。
听说曹操率主力南征荆州,公孙康觉得是个机会,应该利用一下。公孙康召集手下人讨论,看看有没有趁机攻击中原的可能。没想到,公孙康手下多是好战分子,在没有仔细评估自身实力的情况下,纷纷叫嚷要趁机给曹操背后来一刀,端了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三国志·涼茂传》记载,在一片群情激昂声中,只有一个人面带冷笑,表现得十分不屑。公孙康问此人是怎么想的,这个人不慌不忙地说:
比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夫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以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责将军之罪耳!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決。将军其勉之!
这个人说,近年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观看各方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做吗?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怜悯百姓的疾苦危难,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功劳巨大,德行广被,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就在一念之间,将军您好自为之吧!一番话掷地有声,众人“皆震动”,半天没有人吱声。过了一会儿,公孙康悻悻地说:“涼君言是也。”他便放弃了从背后偷袭邺城的打算。
说话的人就是涼茂,他原来是曹操身边的司空掾,不久前曹操派涼茂以侍御史身份兼任泰山郡太守,后来又改任乐浪郡太守,这一举措可以理解成为顺利南征而扫清外围不稳定因素的一部分,不过相比于关中和益州,辽东的问题更复杂。乐浪郡位于今朝鲜半岛,是公孙康的实际控制区,涼茂要去乐浪郡就得路过辽东,公孙康把涼茂扣下,不让他上任。公孙康用各种办法做涼茂的工作,想让他主动臣服自己,但涼茂始终不为所屈。曹操虽然知道这些情况,但拿公孙康没有办法。曹操的本意是派涼茂到公孙康的地盘上“掺沙子”,发现公孙康护得很严,无从下手,后来便找了个机会把涼茂调回来,让他担任魏郡太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