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操改任丞相,罢三公职位

曹操改任丞相,罢三公职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尉始设于秦朝,嬴政称帝后改设三公九卿,最高官职即丞相和太尉,分别为辅政及治军领兵。东汉的三公中也有司徒的存在,也是以丞相的身份出现,负责主管教化,等于重操旧业。荀悦、袁宏所撰《两汉纪》甚至认为,曹操设丞相的提议正是由赵温所首倡。现在,三公只剩下曹操一人,当曹操将三公改为丞相时,曹操也自然成为丞相的唯一人选。

建安十三年(208)的前五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尽管曹操很想来一场速决战,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羁绊他,让他不能尽快站到决斗的舞台上。直到五月底,大军终于行动了,浩浩荡荡,从邺城出发一路南下,目标是刘表所在的襄阳。历史上,由中原向南方发起进攻一般有三条路线:东路,由徐州南下合肥,进逼长江;中路,由洛阳南下襄阳,进逼长江;西路,由长安南下汉中,攻取成都,进而顺江东进。曹操取的是中路,邺城、襄阳刚好是一条直线,而中间会路过许县、宛县等要地。大军一路南下,进展顺利,因为宛县以北全是曹操的控制区,到达许县附近时是六月上旬。

在这段行军的路上,曹操仍然日夜忙碌着。他完成了另一件大事:改革朝廷官制,罢三公、设丞相,并自任丞相。按照东汉的官制,皇帝之下设三公,分别是司空司徒太尉,他们的作用相当于丞相、宰相。《春秋公羊传》指出:“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这里说的是东周时期三公设置的原因及构成:陕东的周公,陕西的召公,王庭的国相。之后三公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太尉始设于秦朝,嬴政称帝后改设三公九卿,最高官职即丞相和太尉,分别为辅政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过太尉,这个职务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军、政、经都集中于皇帝一身。西汉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制度,但也进行了微调。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是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外朝官由丞相和太尉分掌,下面再设九卿、列卿等。东汉时期,太尉掌管军事,名义上是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依据外,还是皇帝的军事顾问。不过,为了制衡,汉朝军队由各位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直接指挥军队。“司徒”一词在文献资料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当时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九官,其中一个就是司徒,负责教化人民。到西周时,司徒称“司土”,负责管理籍田、山林田泽等国有土地及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的农、林、牧、副等经济部门。西周末年,春秋时期,与土地相关的职责专归司空,司徒专管民事。东汉的三公中也有司徒的存在,也是以丞相的身份出现,负责主管教化,等于重操旧业。司空在甲骨文中作“司工”或“嗣工”,主要职责是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鲁、郑、陈等国设有司空,负责测量土地的远近,辨别土地的好坏,以便授予民众耕种,并确定赋税的征收数额。西汉初年,并无司空一职,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东汉初年改为司空,执掌土木建设和水利工程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但不是具体的官名。商朝时伊尹为相,周朝时周公为太宰,他们都是辅佐君王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辅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平时负责管理军政大事或其他要务,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以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宰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宰相咨询。在中国历史上,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汉朝的三公相当于由“一群人”组成的宰相,但汉朝也设过丞相,相当于由“一个人”担任的宰相。汉朝的丞相设于西汉初年,后来为避免丞相职权过重,将其一分为三。

在此之前,汉献帝麾下的三公并不满员,只有司空曹操、司徒赵温二人,没有太尉。曹操将汉献帝刚接到许县时,曾打算让袁绍担任太尉一职,自己担任大将军。大将军不属于三公,是最高军职,地位在三公之上,袁绍大为不满,上了一份言辞颇为激烈的奏疏。那时,曹操实力远不如袁绍,为息事宁人,曹操赶紧将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自己担任司空。此后,曹操便以司空府掌控朝局。《汉书·汉献帝纪》称:“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总己”,总揽大权之意。同时期担任过司徒或太尉的只有赵温一人,杨彪在迁都许县前后担任过太尉,但很快因罪下狱。不仅三公如此,许县朝廷的九卿也不满员,此时的朝廷仅是一个摆设而已,真正的权力由曹操的司空府掌握。

赵温此人名气不怎么大,资格却很老,担任三公已长达十五年。赵温年轻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曾担任过京兆丞一职,看到天下大乱,不禁慨叹:“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于是去职。汉献帝迁往长安时,赵温担任朝廷侍中,一心维护汉室。董卓旧部李傕挟持天子,赵温写信予以怒斥,李傕大怒,要杀赵温。李傕有个从弟,名叫李应,曾是赵温的属下,苦苦求情,才保住赵温一命。赵温在许县担任司徒一职,曾辟郭嘉为掾,但郭嘉很快被曹操发现,转去司空府任职。

赵温本年已经七十二岁,对曹操构不成任何威胁。就在本年年初,赵温被免了职。《后汉书·赵典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赵温征辟曹丕为掾,这件事看起来没有事先跟曹操商议,曹操很生气,以“选举不实”为由将赵温免职。“选举”乃推举之意,赵温作为司徒,可以自行聘用司徒府里的属官,这种制度直到隋朝才废除。不过,这件事有些蹊跷,曹丕一直负责留守邺城,怎么可能远赴几百里的许县去司徒府担任一名属吏?赵温这样做意图如何?推测起来,这可能是赵温的“自污”之举,故意惹怒曹操,让曹操将自己免职。大概赵温已经看出曹操欲改革三公制度,与其被曹操找个理由治罪后再把自己革职,不如以一个相对较轻的过失让曹操将自己免职。无论如何,赵温征辟的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如果小题大做将其治重罪,总是交代不过去的。荀悦、袁宏所撰《两汉纪》甚至认为,曹操设丞相的提议正是由赵温所首倡。《两汉纪·汉献帝纪》记载:“十三年春正月癸未,司徒赵温请置丞相。”如此,赵温征辟曹丕之举就是与曹操之间的默契,曹操也顺势而为,免了赵温。赵温于本年病逝于家中,得以善终。现在,三公只剩下曹操一人,当曹操将三公改为丞相时,曹操也自然成为丞相的唯一人选。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汉献帝刘协命太常卿徐璆拿着天子的符节去曹操那里,拜其为丞相。按时间推算,此时曹操已不在邺城,而在南下途中。曹操对这项任命做了礼节性推辞,甚至要把丞相让给徐璆。《献帝起居注》记载:“公为丞相,以位让璆焉。”徐璆再傻、再官迷心窍也断然不敢答应这种事情,予以坚决拒绝。于是,曹操正式就任丞相,同时任命郗虑为御史大夫。西汉的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御史大夫和太尉,曹操此次恢复丞相制,没有恢复太尉,只恢复了丞相和御史大夫。有人认为御史大夫很重要,相当于副丞相,曹操把如此令人瞩目的职务给了资历稍浅的郗虑,确实让人大感意外。郗虑进入朝廷的时间较晚,他是汉末大学者郑玄的学生。郑玄在当时的文化界具有无可匹敌的地位,他的学生崔琰、国渊、王基等人在社会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加入曹操阵营后都受到了重用。

郗虑从小受教于郑玄,建安初年来到许县,在曹操的推荐下直接做了朝廷的侍中,后又以侍中身份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勋。汉献帝似乎不太喜欢郗虑,曾当着郗虑的面问少府孔融:“鸿豫何所优长?”郗虑字鸿豫,这是问郗虑有什么优点。孔融平时很看不上郗虑,不顾当事人就在跟前,顺口说:“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意思是,可以打发他到路边站岗,但不能让他掌权。这是赤裸裸地羞辱对方,郗虑十分恼怒,当即用孔融当年主政北海国时政治疏失、人民流散之失加以回击。自此,二人结下了仇恨。

曹操担任司空,已是事实上的丞相,甚至是事实上的天子,他为何急于废三公呢?尤其是在一场重要的大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曹操为何急于完成这件事情呢?一方面,对这件事,曹操大约筹划已久,曹操虽重实轻名,但也不能不考虑“名不正,言不顺”之议,细究起来,司空的主要职责是掌“四方水土功课”,主要体现在经济和工程建设方面,以此管理百官和地方,还要掌握军权,多有不顺之处;另一方面,曹操目前的司空府尽管已经很庞大了,在府内任职的多为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但司空府编制有限,尤其在军事方面没有任何编制,曹操固然可以便宜从事,但总不如理顺了好。丞相之职设置于西汉初年,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人担任过。按制度,丞相府内下设十三曹,相当于十三个局或处,编制为三百八十二人,分别是:

西曹,负责丞相府内的吏员任用;

东曹,负责天下二千石官员的升降,包括军中的武将在内,二千石相当于部长级,在地方上就是郡太守一级,在军队里相当于将军,这个处的权力极大;

户曹,负责祭祀、农桑;

奏曹,负责管理政府的一切章奏,相当于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

词曹,负责民事法律诉讼;

法曹,负责交通以及邮驿等;(www.daowen.com)

尉曹,负责运输,类似于清代的漕运总督

贼曹,负责侦办盗贼;

决曹,负责刑事审判;

兵曹,负责兵役;

金曹,负责管理货币、盐铁;

仓曹,负责管理国家粮库;

黄曹,相当于丞相府总务处。

从这些内设部门可以看出,丞相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内阁”,人事、行政、经济、交通、司法、外交、军事无所不管。正因为它的编制和权力太庞大,所以汉武帝重视尚书台,把权力从丞相手中逐步收到自己身边的一群秘书手里,以削弱丞相的权力。

曹操担任丞相后,立即着手推动丞相府的各项建设,选调各类人员。原司空府的人员全部转到丞相府来,还根据丞相府内设机构增加的需要选调了一些新人。对从司空府转入丞相府工作的人来说,工作性质可能变化并不太大,收入却可以因此增加不少。举例而言,司空府掾一级的官吏,品秩是三百石到四百石,月俸是三十斛到四十斛;副长官叫作掾属,品秩是二百石,月俸二十多斛。转到丞相府后,掾的品秩升为四百石到六百石,月俸提高到四十五斛到七十斛;掾属的品秩虽然仍为二百石,但月俸可以提高到三十斛以上。

丞相府各曹中,西曹、东曹两个部门管人事,负责典选从地方到军队的高级官员,地位最为重要。曹操把冀州别驾崔琰调来任西曹掾,司空府东曹掾毛玠继续任丞相府东曹掾,由他俩负责十分重要的人事工作。西曹与东曹都管人事,但分工有所不同,一个负责丞相府内的人事管理,一个负责全天下的人事管理,崔琰、毛玠干得都很出色。丞相府其他十一个曹,先后担任过掾和掾属的还有司马懿、高柔、刘晔、傅干、杨修、王观、杨俊、徐邈、辛毗、温恢、薛夏、王凌等人。除此之外,丞相府里还有两个职务在地位和作用方面高于一般的掾——一个是主簿,类似于办公室主任;另一个是长史,职责与主簿差不多,地位比主簿还要高些,类似于丞相府里的秘书长。曹操任丞相后,首任主簿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司马懿后来也担任过这个职务。担任过丞相府长史的有杜袭、徐奕、辛毗、王必、杨修等人。与西汉初年丞相府不同的是,曹操的丞相府里还有一些特殊机构和人员,主要与军事有关,是曹操治下的各类军事参谋人员,包括:

军祭酒:相当于参谋长,董昭、王朗、王粲、杜袭、刘放、孙资等人先后担任过;

军师:相当于高级参谋,荀攸、钟繇、华歆、凉茂、毛玠、成公英等人先后担任过;

军谋掾:低于军祭酒,相当于参谋处长,徐邈、田豫、牵招、高堂隆、贾洪、薛夏、隗禧、韩宣、令狐劭等人先后担任过;

丞相军事:相当于参谋,何夔、贾诩、华歆、王朗、裴潜、刘放、孙资、邢颙、陈群、张范、张承、仲长统、陈群、卫臻等人先后担任过。

上面这些人组成了曹操的“总参谋部”,服务于曹操的军事行动。可以说,丞相府吸纳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人才,他们在曹操身边工作,实际上承担着管理整个曹操控制区的任务。曹操喜欢把一些优秀人才先安排在自己身边工作,之后下派到地方上任州刺史、郡太守、县令或屯田官等,丞相府也是一个高级人才的培训基地。一时间,天下俊才都以能来到丞相府工作为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